017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象学的启示

017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象学的启示

00:00
12:2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集的主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吗?要谈谈现象学的启示。说到现象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在哲学上是近代才推出来的,它的目的是要突破从笛卡尔开始所陷入的唯心论的困境,它的口号是要“回到事物本身”。我们在描写万物的时候,常常是描写我们心里面所了解的万物。简单一句话,“我所认识的世界是能够被我认识的世界,它不等于世界本身”。请问你如何去了解世界本身呢?这就是笛卡尔哲学带来的唯心论最大的问题。


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他提出现象学的运动,目的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透过对现象的描述,找到本质所在。这永远是一个问题。我们就用标题所说的山跟水来做一个说明,一般讲到修行或参禅的时候,可能出现三个阶: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最后一个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阶段比较简单,我们从小开始念书识字,每个字都有它客观的对象可以来对照比较。譬如你看到山说:“这是山”,跟别人约着去爬山这是一种郊游的活动。你看到水说““这条水非常清澈,我们哪天约着去游泳”?在这个时候日常生活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你想过吗?山的本质是什么?水的本质是什么?一个人如果去修行或参禅,就希望发现真相,结果他就发现了什么?发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譬如你看到一座山说:“这山是绿色的”,但绿色不是山的颜色,绿色是树叶和青草的颜色,你看一座山是黄色的秃山,是土的颜色,在北方下雪,山是白色的,那是雪的颜色。


你所见到的山都不等于山本身,山有颜色吗?这是一个问题。 一条河水在流动,水都是流动的吗?湖水就可能静止不动,如果水看起来很清澈,黄河怎么办呢?你说水摸起来很清凉,你不知道还有温泉吗?你看到的或各种感官所得的印象,都不等于水的本身。


水本身可能跟流动,或清澈与否,清亮与否没什么关系。这一来你不是可以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吗?换句话说你知道你看的山,事实上它是各种因缘条件配合的,水也是一样。甚至到了晚上一片漆黑的时候,山跟水都是黑色的了,你根本看不到的。


最后为什么又要说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代表要回归日常生活,跟别人互动,人与人相处,需要一些共识。如果你跟别人说,我们明天去爬一座不是山的山,别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去哪条河里游泳,去游不是水的水,这该怎么办呢?回到日常生活的时候,你必须接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请问修行的意义何在?让你能够知道中间那个阶段“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代表你就不会执著了。你就不会说山就是这样子,水就是那样子,然后再推到生活里面所有的一切。


你看到世界上的名利权位,知道这些东西是幻觉,可能只是各种因缘条件配合而成的。到了半夜一看,一切都是黑的,什么意思?就好像到了生命最后的关头,回头一看,一切都是空的,这就是“色即是空”的道理。所谓的色,是包括所有可见的经验掌握的一切,都是因缘条件配合的。佛教里面讲的“因缘”因是直接的因,缘是间接的因,都跟因有关,直接间接而已。因缘配合起来才能看到一座山,一条河流。


参禅的过程跟前面讲的西方的现象学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现象学有一些方法可以参考对照的。


譬如一个很直接的方法放入括弧,我们念过数学,都知道你在演算的时候放在括弧里面可以暂且从而不论,括弧里面本身先算好之后再跟前前后后的数字加减乘除配合起来,什么意思?凡是你想不通的事情,先放入括弧存而不论,先就你已知可知的部分去加以了解,然后再慢慢的进一步再把括弧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深入去认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所有的一切,这就是一个方法。


凡是你不了解的先放入括弧,人在认识的时候就会比较保守,有一个渐进的顺序。


在现象学里面谈到人的认识,有个很好的“地平线”观念。什么叫地平线?假设你走在一片草原,你所能看见的平面总是有限制的,总是有过那一点,你就看不清楚看不到的地方。


现在假设你在地平线的边缘,看到一个尖尖的东西,不知道是教堂的塔尖还是犀牛的角,真的是因为太远了很难分辨,怎么办?你只有一个办法,慢慢接近那个点,朝那个突出来的角慢慢走去。接近到一个关键,你一定会说:“原来是教堂的塔尖,或者原来那是犀牛的角”。在这原来是什么?“啊”这一声,在西方就取一个“啊哈经验”,就取这样的称呼了。


“啊哈经验”,是说你发现了原来是这个东西,原来如此。人的认识都像地平线一样不断向外扩张,扩张到一个临界点,过了那一点,你就发现原来真相是什么?西方一直强调要发现真相,而不是去发明。人所能发明的总是很有限的。提到地平线,也可以用在两个人互相沟通,每个人的世界在认知方面都有他的地平线,地平线之外的看不到,他所能看到的是自己的地平线之内的这一切。


另外一个人他有另外一个地平线,两个人沟通了解就称做地平线的融合。我们在这一点上取得共识了,一个问题我们讨论很久,找到共识互相了解了。阅读也是一样,阅读的时候一本书就代表一个世界,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有我自己的生活经验跟过去的认知背景。我去读一本书的时候,到最后念完了念懂了,我也可以说我的地平线现在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书念得多,并且念得懂,让你的地平线不断的向外扩充,也可以让你渐渐减少个人主观的成见或偏见。


学了这一集之后,怎么样用在我们的生活上?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念书也好,跟别人沟通也好,或者想了解一个客观的事物也好,你遇到自己暂时想不通的,还不懂,就把它先放入括弧,先不要肯定或者去否定,两个都不要。如果你这时候肯定可能是盲从了,否定可能太过于偏执了。


第二点,你要记得自己的知识领域是一个地平线,你要不断的扩充它。这个时候你要跟别人互动也是一样,看能不能经常去掌握到所谓的心理学上的“啊哈经验”,原来真相是如此,原来是这么回事。


第三点提醒你不要执着,就跟我们所说的山跟水的问题一样,有中间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你对于什么样的山水就不会太过于执着。就知道原来它的本质都不是你所见到的表面现象,最后还是一样要掌握到现象学的重点,回到事物本身,怎么样回到事物本身呢?


我们下一集会就怎么认识一个人,从各种角度各种方面去做进一步的描述,再透过自由想象法来做进一步的说明。


这一集我们谈的是有点抽象的现象学,是西方近代以来探讨学问的方法。在创始人胡塞尔心中,哲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他有这样一个愿望,但最后能不能达成,实在很难判断。但不要忘记,在他的现象学运动里有海德格尔和萨特这几位,他们都是从胡塞尔那里得到很大的启发,也由此开启了“存在主义”的思潮。


我们下一集会就现象学的启发来谈一谈怎么样认识一个人,要用的是自由想象法。


我们在一起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有声熊猫

    多读书,扩充自己的认知地平线,不偏执,不盲从,也少一点执着于表象!

  • 有声熊猫

    地平线的融合,之前总觉得人与人沟通,会因为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人生阅历,所处位置而导致格格不入,无法理解的情况。大概就是两个人的地平线压根没有交集

  • 呆呆up

  • 呆呆up

  • 恭子77

    扩充自己的地平线,超越自我

  • 海歌_zm

    傅老师说的太好了!

  • 神秘方程式_g7

    这是个好方法。把没有认识清楚的先放到括号里,不管它,先处理其它。我觉得这样可以避免钻牛角尖

  • 神秘方程式_g7

    地平线的融合!

  • 猫猪姑

    “啊哈”真相……生活就是不停地发现……深有体会!!! …………感恩傅老师

  • 寿大美

    啊哈=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