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什么是学习?

1.1 什么是学习?

00:00
07:10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说论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学而篇》的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最近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习知识的意义是什么,是认识真实世界,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家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认识真实世界,顺便解决实际问题。工程师认为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顺便认识了真实世界。不管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我们都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学,什么是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里,将学和习分开来讲,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和习其实是不一样的。


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是你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了解知识,在这个环节你就算做得再好,比如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记住了,那也并不代表你就真正掌握了知识,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说,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谢良佐,他去拜程颢为师,程颢就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就从手边的一堆史书中随便找一本翻开去考谢良佐,结果谢良佐竟然可以一字不差地背出来,程颢又拿了一本史书,又随便选了一段,谢良佐仍然倒背如流。谢良佐很得意,以为程颢会表扬他,结果程颢只是冷冷地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为什么程颢会给出这样一个评价呢?因为在程颢看来,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诵,背过了不代表学到,如果你只是背过了,顶多也就用来表演背诵,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玩物丧志。


接下来我们再来到明朝,看看王阳明和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王阳明有一个学生问道:“我读书老是记不住怎么办?”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必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为什么有的人读书总是追求把书中的内容都记得?无非是想在将来找个机会表演一下背诵而已。荀子曾经对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定义,说这叫“口耳之学”。就是耳朵听进去,嘴巴说出来,学的东西在身上也就经过了耳朵到嘴巴这四寸长,这就不是真正的学到,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没有晓得,之所以没有做到晓得,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习,那么什么是习呢?


习,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是你通过不断地练习,将所学的知识用出来,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为你所用。




“习的甲骨文也很有意思,它上面是两片羽毛,下面是一个鸟巢,意思就是雏鸟离开鸟巢去练习飞翔,我们的学习过程就像这个雏鸟一样,学习再多的飞行知识都不如亲自去练习飞翔,所以孔子这句话中的还是解释为练习比较妥当。


紧接着孔子提出了一个反问,有两个词很重要,一个是不亦,一个是不亦就是不也是的意思,,表示发自内心的喜悦。从不亦这个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孔子认为学习能够带来愉悦,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这么认为,所以孔子在这里用一个反问加以强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因为很多人在的这一层面刚开始都是很积极的,可是新鲜劲儿一过去就很容易放弃,而在练习的过程中由于刚开始的笨拙再加上迎面而来的各种困难也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所以学习变成了痛苦的事情,而孔子之所以能感到愉悦是因为他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所以当他真的完全掌握了那些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改变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之后,他当然会感到愉悦,而这种愉悦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也希望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了去感受那种学习的愉悦感,假设你现在开始学习了,可是你发现学习没那么容易,有太多的困难,你一个人根本无法克服,你终于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要想有更多的收获,你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就在此时,有一个和你同样有志向,有上进心,却也同样遇到困难的人来到了你的面前,孔子用了一个字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乐,就是需要表现出来的快乐,你要用你的热情去拥抱这位朋友,从此你们开始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很快,你们就有了更多的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的团队日益壮大,终于,你们一起做出了一些成绩,赢得了一些人的认可,与此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里面纵然有一些你们确实存在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偏见,是不理解,甚至是恶意的攻击,你应该生气吗?应该回击吗?孔子说不,当你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别人理解不了你,你就算跟他解释也未必有效,更何况你也经常不理解别人啊,这有什么可生气的呢?既然你认定了这条路是对的,也有了很多支持你的人,那就继续学习吧,用行动来回应那些质疑。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一章的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悟,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上海書蟲

    論語讨论:除了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实践出真知」这两条浅显的白话常用语,来解释「學而……說乎」一句之外,我还刚刚想到,毛公的又一条语录,用来解释「說」字,更加直截了当:「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请看:「认真看书学习」=「學而時習之」,「弄通」=「說」。所以,「說」字可以理解为弄懂弄通,熟练掌握。

    小谦_9j 回复 @上海書蟲: 学习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但真正学懂了,掌握了,结果就是甜蜜的

  • 上海書蟲

    (续一) 5)既然「學、習」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好好学习」呢?因为,「好好学习」,能够令我们「天天向上」(而不是天天快乐)。毛公这条语录,很好地解释了「學-時習-說」之间紧密的逻辑关联。6)我们还常说:「实践出真知。」其中,「实践」相当于「時习」;而「出真知」,才是古文「說」字本义。通过不断「學而時習」,来不断获取「真知」;而不断获取「真知」,岂不是能够令我们「天天向上」了吗?7)或许有人会说:「天天向上,岂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怎么能说,古人解释错了呢?」一方面,孔子当时,「喜」、「說」二字,不能混为一谈。二方面,若把「說」解释为快乐,就无法揭示「出真知」之精义。(待续)

    小谦_9j 回复 @上海書蟲: 关键就是实践

  • 上海書蟲

    論語讨论:1)窃以为,「學而」一章中的这个「說」字,是这一句中的「眼」,也是这一章中的一个「眼」,更是孔教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眼」。2)聆听主播在9月28日的直播中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是,「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其实,主播的这一亲身感受,并没有错;反倒是前人把这个「說」字,给解释错了。3)「學而」一章中,有三组词,在古汉语中必须加以辨别区分:「學」与「習」,「喜」与「說」,「朋」与「友」。4)简单说来,「習」,就相当于小学生(雏鹰们)每天都在做的「习题」。如今,我们的教育当局,觉得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正在大刀阔斧地「减负」,这就已经证明了,「學而時習」,绝对是一件并不快乐的苦差事。(待续)

    小谦_9j 回复 @上海書蟲: 是的,这也是我最初读到这句的困惑所在

  • Semi小米_声艺

    学长好有才啊,好听

    小谦_9j 回复 @Semi小米_声艺: 看得比较多而已😂

  • 艾宝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习一下中学学习过的东西感受更深👍

    小谦_9j 回复 @艾宝罗: 这一章值得背诵

  • 上海書蟲

    (续二) 8)前人把「說」字解释为喜乐,还带来一大弊病,就是隔断了「學而」一句与「有朋」一句之间的逻辑关联。9)古汉语中,「朋」指学生、门徒、追随者。(鲁迅先生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因为,柔石等五人,都师事鲁迅。) 而学生之间,门徒之间,称「友」。10)既然我们理解,「說」有「出真知」之意,那么,当这种「真知」不断积累,就有了给别人「解惑、授业、传道」之能力了,就有了当老师的水平了。于是乎,各地的学者,就会闻风而动,不远千里而来,登门求教。11)假如我们把「說」字,理解为喜乐的话,那么,仅仅只是从「学、习」中,获得了喜乐,恐怕并不足以吸引学子(「朋」),从各地赶来,登门求教的吧。谢谢主播!

    小谦_9j 回复 @上海書蟲: 孔子还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以前也很诧异,我经常复习了,考试还考不好,为啥孔子复习就能得到新知,还能当老师把别人教会呢?后来我才明白,孔子所说的温故,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复习,其实也应该理解为实践,孔子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自己又不懂的地方再去翻书,请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仅解决了心中疑惑,甚至还会收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最终当他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具体的问题后,又积累了经验,从而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那么他当然可以当老师了。有句话说,“老师要给学生教一杯水的知识,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是一个意思。当孔子做成了很多事情,教会了很多学生后,当然就有朋自远方来了

  • 能吃是糊

    主播讲得好棒我觉得我就是习而不学看半天书,啥都没记住,骚话弹幕一大堆...但是我愉悦了!(叉腰)

    小谦_9j 回复 @能吃是糊: 愉悦就行

  • 春城闲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小谦_9j 回复 @春城闲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弦月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谦_9j 回复 @弦月吖: 这一章值得背诵

  • 乔筱月

    老师又出新作了!

    小谦_9j 回复 @乔筱月: 这次是个大工程,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