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353期:鲁迅诞辰140周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2021-1353期:鲁迅诞辰140周年: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00:00
10:55


蔡元培曾这样评价鲁迅:

“一代文宗,毕生著述,承清代朴学之绪余,奠现代文学之础石。”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星辰,同时又是一座思想的高峰。


他用一支满载悲悯的笔,向麻木冷漠的劳苦大众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


他用一颗热血的民族魂,慰藉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猛士,一同唤醒了那个蒙昧时代。


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从憨厚质朴的闰土到勤劳能干的祥林嫂……


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警醒与思考。


儿时在课本里读鲁迅,总觉得晦涩难懂,归结于背诵的陈词旧句,不觉得有何动人之处。


随着年龄增长,经历了世事千帆,人情冷暖,再次翻看鲁迅先生,才真切感受到这些文字的重量。


今天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一同感悟鲁迅笔下的智慧人生。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娜拉走后怎样》

(nuó)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


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娜拉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意识到了自己在家中“玩偶”般的地位,断然摔门离去。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并没有经济权,只能依附于男人生存。


口袋里空空如也的娜拉,离家出走后又能去哪里呢?易卜生没能给出答案。


为此,鲁迅先生这样说:

“娜拉或许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如果是鸟儿,在笼子里固然不自由,但是一出门便会有鹰之类的;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膀,忘却了如何飞翔,也是无路可走。
出走成功,除了带着一颗觉醒的心,她必须更富有,提包里得有钱。”

诚然如是。


世事千帆,变幻无常,没有谁可以成为你永远的避风港。


对于女人来说,最好的安全感,是紧紧攥在手里的钱。


只有经济独立,才有说“不”的底气,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婚姻无非是一场博弈,最稳定的结局永远是势均力敌。


变得强大,优秀,智慧,不是为了配上谁,而是让自己拥有选择的实力。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听过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难免要学会戴上面具,给自己一个保护色,去应付外界的纷纷扰扰。


戴上面具,是为了伪装自己,可面具戴久了,再想摘下来就难了。


南派三叔的小说《盗墓笔记》里,有这样一个经典桥段。


听说吴三省失踪后,长沙盘口乱成一团,吴邪不得不假扮吴三省,震慑众人。


他努力扮演着领导者吴三省的行事风格,在潘子和对手厮杀的时候,他只能立在一旁,假装无动于衷。


潘子为救吴邪命丧张家古楼,同时消逝的还有吴邪的自我和天真。


的确,戴上面具只需要四个小时,可摘下它甚至需要付出一生的心力。


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戴着不同的面具示人。


有的人奔走在名利场,有的人穿梭于温柔乡。


时间一长,忘了自己的真实模样,忘了自己的初心。


有句话说,与怪物战斗,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同样,戴着面具做人,应该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面具。


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发现,坦诚一点,简单一点,才是做人最高级的活法。


当你成为一个极度坦诚的人,直面自己的好与坏,接纳自己的强大和脆弱,你才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在。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杂感》


要说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阿Q绝对是不可忽略的一个。


他是万千底层小人物的缩影,一贫如洗,无家无业,活得卑贱又可怜。


在酒庄被人嘲笑欺负后,他就去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看到小尼姑被气哭,阿Q竟心满意足地笑了。


他欺负同处底层的吴妈,没想到得罪了吴妈的靠山赵太爷,反而被狠狠教训了一顿。


阿Q身上人性的劣根性,并没有在这个时代消失,而是在很多人身上持续上演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这样评价《阿Q正传》:
“如果我能写出一部类似于《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小说,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有的人遇到不顺,把所有的情绪撒给流浪的猫猫狗狗。


有的人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到家之后对亲人、子女大发脾气。


这样的人,在鲁迅眼里就是怯者:他们欺软怕硬,懂得“看人下菜碟”,却暴露了内心的卑怯和懦弱。


看一个人的人品和教养,只需要看他在愤怒时,对待身边人的态度。


有情绪是本能,合理运用情绪才是真正的本事。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


翻开鲁迅的文字,最深刻的话题便是国民性批判。


讲国人的性情,鲁迅说,中国人喜欢调和折中,说白了是一种迂腐的中庸。


先生在《灯下漫笔》中,讲过一个钞票的故事,非常有趣。


古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不方便携带,民国二三年,国家银行发行钞票,让老百姓去兑换。


于是,大家把手里的银元铜钱都换成了钞票,很快护国战争爆发,钞票贬值。


老百姓又急于把手中的钞票兑换成现银,然而哪有那么容易。


后来听说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但是没有行市。再后来,终于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明明是吃了亏,却让人欣喜若狂,鲁迅先生感慨:“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不得不说,鲁迅的句子永远看似温温和和,实际上就如无数根细密的针,不断戳着心窝,

直指人性的弱点


中国人骨子里喜欢调和折中的性情,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在极端事态前,难以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


做人,一定要讲原则,守底线,不贪心,不苛求。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的操纵,轻易波动我们的思想。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致赖少麟》


鲁迅的一生都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摸索。

当他发现学医只能缓解病人的肉体痛苦,却无法唤醒在思想上愚弱麻木的民众时,他断然弃医从文。


冯雪峰曾评价鲁迅:“在思想上可以说终生都是一个在找路的人。”


千里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巨大的建筑,也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


鲁迅先生愿意做这一木一石,为老百姓做一点平凡的小事。


不求名,不图利,就像他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中国的近代史的发展,劳苦大众的觉醒,就是由鲁迅这样的人推动的。

他们知道,也许只是蚍蜉撼树,未必能够全胜而归,却依然怀揣着无畏无惧的信念。


微小的砂砾,可以形成沙漠;窄小的河流,也能汇聚成江河。


伟大的前程,是要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美好的生活,更是要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争取而来的。


正如生活中的我们,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吃好每一顿饭,睡好每一个觉。


何须担心未来的日子是不是星光闪耀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伊朵_

    小时候读不懂课本里的鲁迅, 当你读懂了课本外的周树人时候 已然已不再年轻 几句话比较深刻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