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匠心 接力前行 | 大国匠心·序

传承匠心 接力前行 | 大国匠心·序

00:00
04:25

打开微信,如你我一般的小人深情凝视地球的画面,颇为动人。鲜为人知的是,拍下这幅照片的最牛“摄影师”——“风云四号”卫星,此刻正在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苍穹遨游,日夜守望着人类唯一的家园。

而“风云四号”卫星的总设计师,是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董瑶海。他自1986年成为一名航天人,从“风云一号”到“风云四号”,深度参与“风云卫星大家族”的设计,被同事们称为“抠细节的魔头”,解决了卫星太空“翻跟头”等技术难题。

如今,这才有了“卫星高悬,可测风云”。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在卫星通信、火箭技术、载人航天等多领域深耕细作,几十年如一日地搭建“天梯”,中国航天技术才能辉耀九天。

航天人身上闪耀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你俯身低头看那博物馆中仍然熠熠生辉的青铜器,抑或仰望矗立北京六百年的巍峨紫禁城。“小到器物,大到建筑”,无不重复印证着“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古代工匠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各守其业”,传承的不只是技艺,还有一颗追求“技进乎道”的“匠心”,因而器物也拥有了匠人们赋予的情感和温度,以瞬间定格永恒,铸就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

时空转换、万事更替。技艺或有失传,但“匠心”不能丢失。大国建设,我们需要更多如艾爱国一样的大国工匠。他作为焊接领域“领军人”,如师如父般倾心传艺,培养全国技术人才600多名;5G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助推“龙芯出世到出海、且让世界听龙吟”的计算机工程师;后疫情时期,我们不能忘记“宁负自己,不负人民”的大国医们,是他们身披“白甲”冲锋陷阵,其中有“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还有攻坚重症堡垒的“重症八仙”……

这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们,虽属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却不一而同地拥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迈入新时代,奔向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前行路上,我们更需灼灼“匠心”。而匠心所代表的工匠精神,也是当下社会最亟须的职业精神。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先修“心境”而后达“技境”,才能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凡。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智能化生产已然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不少企业已着手用机器代替人工,甚至在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无人工厂”,那还需要“工匠精神”吗?

答案是肯定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如果智能化的机器从事生产,那必然需要能驾驭机器的高级技工。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挑战也是突破。

传承,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我们应该看到,古今这些拥有郢匠挥斤本领的“大国工匠”,背后是坚韧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新一代唯有汲取力量,勇于“接棒”,奋力前行,方能不负时代使命。

当“工匠精神”成为各行各业从业者共同遵守的职业信条和行为操守,作为人的最大潜力才会被挖掘,继而在专业精进与突破中接力“能人所不能”。当下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换挡升级、提质增效,只有技术型、创新型、知识型“大国工匠”不断涌现,凝聚匠心合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业时代,效率为先;万物互联时代,以人为先。一场匠心接力赛,哨声已响,起跑线上站着我和你。

新京报评论员丨徐秋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