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百年宿怨:中西医之争

25-百年宿怨:中西医之争

00:00
34:42

几乎所有科幻电影在描绘星际旅行时,都会不约而同提到一个技术,人体冬眠,人可以随时冷冻后进行冬眠,几十几百年后再唤醒,就好像睡了个长觉。先不说这能不能做到吧,即便做到了,显然也不是上策,干嘛非要睡觉呢?咱们就不能大大方方活个几百年上千年吗?从今天开始呢,就聊一聊星际旅行必须要配套的技术,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咱们先从宏观上看看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这两大分枝,前者俗称西医,后者代表是古代中医,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不过咱这儿就统称中医了。中医是一个口水四溅的话题,依惯例,从头慢慢说起。

首先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是咱能回答的,找个巨人的肩膀靠一下,今天这位巨人也算老熟人:薛定谔,养猫的那位。不认识的小盆友罚抄量子力学一百遍。

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后来西方科学兴起,物理学大厦盖得有模有样,于是,一帮人就尝试用科学去解释生命。

起初有两大派,活力论和机械论。活力论的本质是生命特殊论,认为生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活力”物质,支配着生物的活动。机械论就简单了,认为人就是一台复杂机器,和汽车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人”这台机器太复杂,以至于一时半会搞不明白。

活力论和机械论之争不是斗嘴皮子,而是科学之争,得靠数据,双方为了灭掉对方,做了大量实验。这段科学史内容颇多,举个小例子,米勒烧瓶实验,在烧瓶内模拟原始地球环境,结果显示可以从无机物合成出有机物,尤其是氨基酸,后来甚至合成出了“脱氧核糖”(提个醒,DNA的中文名叫脱氧核糖核酸)。高中生物不错的盆友应该还记得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这些词吧?没错,它们也陆续在米勒实验中找到了,这些都是DNA或RNA的基本结构。

米勒实验证明把一堆化工原料放一起,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产生生命。这是研究生命起源的重大突破,活力论遭到致命一击。


薛定谔看着热热闹闹的场面,忍不住参了一脚,写了本书叫《生命是什么》,然后就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经典之一,可以说是生物学的压舱石。这个故事说明,物理学家转行做什么都是妥妥的。

薛定谔在量子力学奠基人中是有座次的,但当时的生物学家根本不清楚物理学已经取得的惊人成就,仍然用老旧的物理化学知识去理解生命,结果只能是一脸懵逼。

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大胆假设,比如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诸如此类。且不说薛定谔对不对,《生命是什么》的最大意义是提醒了生物学家,物理学有足够的空间去解释生命,只是这些蕴藏的规律尚未被发现而已。薛定谔强调了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的重要性,这个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

简单来说《生命是什么》的核心思想:在生命体内运行的所有规律,必须符合基本的物理定律,哪怕这个物理定律暂时还没有被发现。

姑且认为咱们达成了共识:生命运行是遵循基本规律的,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并加以利用的。如果不认同这一条,请阁下抓紧时间修仙成道,勿要往下听了。

接下来的思路就很明确了,医学就是挖掘生命运行过程中蕴藏的物理化学规律。

西方人挖掘规律的方式,带有浓重的西方文化特征。笼统地说,西医就是把人体参数化、标准化,从微观入手,把人细分成N个参数,并给每个参数设定范围。这是一项伟大而壮观的工作,但几乎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

从技术上说,标准化使得医学理论可以精确重复、广泛传播,从而可以在他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产业上说,西医的医生可以在学校里批量生产,再不济,把不同参数对应的不同病症,以及相应的处方背下来,至少就不能算庸医了。

在第六届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有专家说,我国医生平均给每位患者的看病时间是382秒。很多人听了可能会跳脚,但实际上,因为西医的标准化很到位,使得看病流程异常简单,每个环节都不用动脑筋,按照公式运行就行。比如,

症状描述:咳嗽,有痰,轻微发热,胸骨后疼痛,吸入冷空气可使咳嗽加剧或诱发咳嗽。

诊断方法:血液生化检查,胸部X线检查。

诊断结果:胸部X片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重,两肺有水泡破裂声;血液生化检查,若淋巴细胞轻度增加,则判断为病毒性支气管炎,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则判断为细菌性支气管炎。

治疗方案:细菌性支气管炎可用头孢类或左氧氟沙星抗生素,也可配合氨茶碱缓解支气管痉挛症状。

虽然不是很严谨,但能看得出门诊看病的大体过程。试问,382秒够不够?

还有更夸张的。几年前,IBM的Watson系统和美国北卡罗林那大学开展了一项测试,Watson系统在分析了1000例癌症病例后,给出的治疗方案超过99%和人类肿瘤专家一模一样。不仅如此,Watson还针对30%的病例,给出了人类专家没想到的备选治疗方案。

IBM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成功让Watson在全球230家医院中“行医”,包括中国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但是Watson总是挑战复杂的癌症治疗方案,最终因为经常给出不安全的治疗建议被开除了,如果Watson把野心调低一些,解决支气管炎之类的疾病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

粗略数了数,一次全面体检大概能得到300个参数,只要不是特殊情况,这300个数字就可以准确地表明人体健康状况。如果再算上不常规的化验检查,凑出几千个参数也是轻轻松松,这些数字是几百年逐步积累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仍然会不断增加。

所以现代医学注定要走一条先弱后强的道路,虽然起步慢了点,但可以抱着现代科技这条大腿,最近几十年突飞猛进。

中国古人挖掘规律的方式,带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中医本质上是一项长达数千年的人体实验,古人把所有能用来表征人体的手段都用到了极致,脉搏跳动、舌头颜色、说话声音、排泄物气味,甚至包括房子朝向,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统计学特征,直接从宏观入手,意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套路靠谱吗?统计学当然是靠谱的学科,也是极需智慧的学科。在现代医学强势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医依然牢牢占有一席之地,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但中医们并不喜欢用科学术语和数学去记录实验结论,而是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天人合一等近乎玄学的语言,加上朦朦胧胧的文字表达,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所以学中医的关键是悟性,这使得中医更像是一门艺术或手艺,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行业标准无法建立,人才培养难度大,无法像西医那样大量提供水平稳定的医生。

以把脉为例,简单来说,把脉就是在手腕“寸关尺”3个位置,分别施加不同的力,再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度、脉宽来判断病情。

如果按照西医的思路来,左右手“寸关尺”共6个位置,每个位置有“浮中沉”3种脉象,再把脉搏频率、强度、脉宽分出高中低三类,排列组合一共有486种可能。只要把这486种可能和对应的病情罗列出来,并定义出,脉搏每分钟多少次才叫快,施加几牛的力道才叫沉,诸如此类。那么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但是中医走标准化这条路异常艰难。从行业规范上说,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不过咱们不说行业,只谈技术。

统计学或经验学,包括仿生学,通常有这么个特征:起步迅速,后劲乏力。

宏观上看,奠定中医框架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几乎都是在大约2000年前出现的,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学著作,不涉及医学理论。

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两千年前就达到了顶峰,之后便乏善可陈。在科学思想尚未出现的古代,中医靠着如此简陋的表征方法,一口气将医学推了2000年依然不衰,不服也得服!

得强调,这是中国古人的方式,现代国人研究生物医学的主流方式也是顺着西方科学的路子走,而且在学术层面可圈可点。

说到这,我们差不多把医学的逻辑搞清楚了。下一个议题,医学究竟能做什么?

这第一段,先说说尴尬的中医。

不少人有这么个迷思,认为古人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对此,借助算半个古人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破了这个迷思,咱没法往下说。先举个例子。

古人信奉君权天授,经常用天上星象的变化来评判君王执政的好坏,这可不是玩笑,古人是真信的!根据星象评判政府施政水平的方法,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统计和总结,和中医一样包含了古人智慧。

别急着说愚昧,其实古人的天文水准是很高的,2100多年前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用以指导农事,沿用至今,由此可见一斑。请问,古人的天文观是对是错?

幸运的是,天文学的发展很快让我们有能力对“星象和节气”取精华去糟粕,如今早就没了争议。可惜的是,医学远没有达到天文学的程度。

用中医治好病的例子来证明中医靠谱,或者用中医弄死人的例子来证明中医靠不住,都是愚蠢的。对中医的解读,必须得回归科学。

中西医都讲究对症下药,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正宗的中医不是靠神秘力量行走江湖的,而是实实在在有统计学依据的“望闻问切”,和西医不同,中医生在掌握这门手艺时,凭的多是悟性和经验,麻烦就在这。

游泳冠军不需要懂流体力学,但你不可能凭游泳经验去造一架高速飞行器。比如,感冒发烧,把体温作为一个观察指标,这种经验很容易总结;可要区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就难了很多,但细心点也没问题;再要区分H1N1感冒病毒和H2N2感冒病毒,那就不是把脉能搞定的了。

仅靠中医“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华佗、孙思邈等神人已经玩到了极致,后人难以超越,至少难以远远超越。因为手艺都是有极限的,无论流体力学学得多好,游泳速度是有极限的,想要更快就得借助科学,造出快艇。

即便华佗在世,也不可能靠望闻问切把肿瘤位置和大小精确到毫米。中医理论停滞千年,如果不革新原有方法,依然只靠望闻问切,未来一千年,结果可知。

在疾病诊断方面(不包括治疗),西医借助各种科学设备,早就远远甩开了中医,正如游泳游不过快艇,跑步跑不过汽车,停滞千年的望闻问切,不可能超越日新月异的医疗设备。

在疾病诊断上,最顶尖的中医,不可能超越,最顶尖的现代医学。谢绝抬杠!

再说说治疗。

无法精准的诊断,导致中医无法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时好,时差。而西医则步步为营,一旦攻克某项疾病,效果便是稳定的、可预期的。

以肺结核为例,古代中医(不包括现代中医)治疗肺结核肯定有成功的例子,但不会很多,不然也不会闹出人血馒头这样的悲剧。在发现链霉素以前,得了肺结核自然应该考虑中医,甚至应该优先考虑中医,好歹人家有成功的案例。但若今天得了肺结核,完全拒绝西医,那就是作死了,咱们浙江省2018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是91.8%,剩下的8.2%估计身上还有其他疾病。

毫不客气的说,在西医打下的地盘上,中医几无招架之力。同样的,这个结论谢绝抬杠!

那么问题来了,在西医尚未到达的地盘呢?这种地盘多吗?

第二段,咱们说说更尴尬的西医

前方高能预警,不知道大伙遭不遭得住。

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Ioannidis,在2005年发了一篇论文《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大概是说:为什么大多数医学研究都是不靠谱的。

Ioannidis对1990年至2003年间发表的49篇最顶级医学论文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只有20篇是靠谱的。Ioannidis还不过瘾,又在不算最顶级的论文里找了432个医学研究成果,其中重复验证有效的,只有1个,呵呵。

这篇论文被引用高达数千次,足以证明医学界默认了“大多数医学研究都是不靠谱的”,只不过这个结论并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学专家都认为,任何与医学研究有关的媒体报道,都只能当娱乐新闻看,这不是信或不信的问题,而是因为医学研究不被推翻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举个离谱的例子。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咖啡”列入2B类致癌物名单,与杀虫剂DDT是同一类。没想到吧,喝咖啡等于喝农药啊!

后来美国膳食指南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称,“有力的证据”表明,适度喝咖啡能减少慢性病。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则称,咖啡能预防癌症。

再后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证明,饮用65℃以上的咖啡,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结果发现,长期饮用65℃以上的任何液体都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到最后,还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这个单位,召集了多名科学家再度研究,发现没有确定性证据表明咖啡致癌,搞笑的是,这次研究表明,咖啡能预防某些癌症。

2016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把咖啡从2B类致癌物名单中移除。

到了今天,咖啡到底是致癌,还是防癌?咱们反正是被整懵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鬼知道明天又会出什么新想法。

现代医学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还记得前面说的一个例子吗,精确计算10个氢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让人干瞪眼。一个细胞的精巧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台人造设备,由几十万亿个细胞组成的人体,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现代医学从底层开始一个参数一个参数的解密,究竟已经走到了哪一步?到底需要多少个参数才能构建完整的人体模型?参数一旦出问题,该如何调整?人体模型与外界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又是如何?

150年前医生不知道手术前要洗手,在今天看来很荒唐,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医疗手段在150年后的人看来,又是什么评价?现在的有些药物会不会和“手术前不洗手”一样荒唐?

非常遗憾,这一串问题的答案不容乐观。

医学圈有个亦真亦假的调侃:偶然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这话,和我们日常感观明显不符啊,难道天天人满为患的医院,都是幻觉吗?

我帮各位捋一捋,除了急症,哪一个慢性病是医院能治愈的?尤其是内科慢性病,胃病?鼻膜炎?哮喘?心脏病?高血压?风湿病?甚至蛀牙?牙疼就只能拔牙,如果这也算治愈,难道脚疼就得把脚锯了吗?

这下完了,那我们还活不活?

别急,还有救。拿感冒举个例子。

普通感冒怎么治?

尽管人体异常复杂,但感冒这事好歹算搞明白了,不曾想,却给了中西医当头一棒。

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引起,这是感冒病毒的一大类,形形色色上百种,平时就藏在鼻咽喉部位,不要侥幸,人人有份。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感冒病毒和人体系统的精彩攻防就登场了。

人体的第一道防护是鼻粘膜表面的粘性保护液,它可以粘住吸入的灰尘病菌等杂质。当感冒病毒穿透皮肤和粘膜,进入鼻细胞后,人体就会增加保护液的分泌量,防止更多的病毒侵入体内。

鼻粘膜保护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盐,之所以说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待会我要把这保护液的名字告诉你了,没错,它就是:鼻涕。

平时这些粘了杂质的鼻涕都会被我们咽下去,但感冒时,因为鼻涕分泌量大增,一般人咽不下那么多,有一部分就得排出体外,表现为流鼻涕。

如果流的不够快,还会打喷嚏,打喷嚏的气流速度差不多是18级台风,能快速将鼻腔表面的感冒病毒吹出体外。

虽然鼻涕卯足了劲把病毒清出体外,但还是会有一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并借助细胞内丰富的营养开始大量繁衍后代。

人体细胞一旦被攻破,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首先登场的是天然杀伤细胞,这家伙能分泌穿孔素摧毁入侵的病毒,同时也会杀死正常人体细胞。因为感冒病毒的战场在鼻咽喉部位,所以这时喉咙就会变得红肿疼痛。

同时上场的还有吞噬细胞,这货只要遇到陌生人就吞,除了病毒,还包括天然杀伤细胞肆虐后留下的烂摊子。吞噬细胞完工后就得把垃圾往外送,最方便的途径就是鼻涕了,于是,鼻涕开始变颜色了……

垃圾堆的多了,鼻涕来不及运送,喉咙就会有异物感,然后就会咳嗽,把这些多余的垃圾咳出去。这个行为,相信你肯定很熟悉的,我就不配图了。

天然杀伤细胞和吞噬细胞有点像派出所民警,平时对付小偷小摸不成问题,但面对感冒病毒大部队入侵,作用就很有限了,于是病毒继续繁衍。

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人体开始切换到战争模式。

神经系统先让体温升高,降低感冒病毒繁衍速度,这是兵家常用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身体表现为发烧。体温升高不但会影响病毒繁衍,也会影响人体自身的各种化学反应速率,然后我们就各种难受。

与此同时,相当于侦察兵的抗原呈递细胞把病毒特征传递至免疫系统总部,找到能匹配入侵病毒的T细胞和B细胞。在随后几个小时内,免疫系统会产生成千上万的T细胞,并调集大军开赴前线。而B细胞则产生上百万个抗体。

调动大军非常消耗能量,人体会缩减其他器官的能量供给,尤其像肌肉这种能耗高的单位,所以身体表现为乏力疲倦,能量不足的胃表现为食欲不振。这是感冒需要休息的根本原因:降低全身能量消耗,优先保证T细胞和B细胞大军的补给。

当然,所有过程对水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感冒还得多喝水。记得是热水,别让体温降下来。

随着T细胞和B细胞的加入,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悬念,T细胞负责解决在细胞内的病毒,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给细胞外的病毒带上手铐,让派出所民警轻松带走。

大战结束,神经系统将体温调回正常水平,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快速恢复正常体温,让一切尽快进入正轨,所以退烧是战斗结束的标志,而出汗是退烧的标志。

吞噬细胞继续打扫战场,把病毒尸体清出体外,所以还会有一些咳嗽和流鼻涕。

整个过程大约7-10天,最后,抗体还会继续巡逻数月,确保病毒不会卷土重来。几个月后,大军解散,一切恢复如初。

这里要区分个概念,普通感冒是术语,对应的是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由鼻腔内的鼻病毒引起,流感由空气中的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的战斗力比普通感冒强很多,但整个战争过程差不多,只不过免疫系统输掉战争的概率大一些。输掉的结果就是呼吸道并发感染,然后请抗生素来支援,对于免疫力不强的人来说,流感季节还是要注意的。

感冒的每一个症状都不是多余的,是人体与感冒病毒大战的产物。有意思的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漫长的战争过程中,只有旁观的份。

以前以为感冒是被治好的,中西医都争过这份功劳,现在知道,其实是免疫系统自己搞定的,你说这事尴尬不?

医学界公认,感冒无药可治!所谓的感冒药,只是缓解感冒症状,对人体解决战斗毫无益处,不拖后腿就算阿弥陀佛了。比如,有些感冒药的作用是收缩鼻腔血管,减少鼻涕;有些感冒药作用于下丘脑,硬生生将体温调回正常范围。某大国消费了全球一大半的感冒药,简直就是医学界的一个笑话。

频繁干扰免疫系统,结果是什么呢?人体很难在正常时间内结束战斗,免疫系统和感冒病毒的战斗对人体自身的伤害其实也不小,所以长期感冒不愈,就可能导致呼吸道并发感染,严重的还会得肺炎,这就已经不是感冒了。只能说你的免疫系统太菜,连感冒病毒都搞不定。

仅从周围朋友中观察,很多人的免疫系统毫无战斗力,只要一感冒,妥妥的呼吸道并发感染,最后都是抗生素来收场,然后免疫力一轮一轮往下掉。

我偶尔也感冒,对付起来很简单:提供足够营养,没食欲也得吃;多休息多喝水,尽量别干扰免疫系统的工作;最后脑子里想象着T细胞杀入敌阵,威风四方的画面。

不要笑,最后一个心理作用很重要。

医学上,管这叫“安慰剂效应”,只要医生言之凿凿夸药效好,哪怕病人只是吃了一颗白糖,有一半的病就好了,这个实验被反复证明。当然,还有一半的病靠安慰剂是好不了的,大伙私下别冒险尝试。

看完感冒的故事,有启发没?没启发的话,再看个故事,这个故事要点逻辑。

在感冒机理还没研究透彻之前,对感冒发烧的解释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这个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伤害,所以此时的治疗逻辑是恢复中枢神经的功能来降低体温。这没问题吧?

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感冒机理之后,这种治疗方案就显得很荒谬了。然后,把感冒换成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这个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伤害,所以治疗逻辑是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类比感冒,胰岛相当于体温调节中枢,血糖浓度相当于体温,注射胰岛素相当于吃退烧药。

假设一种可能:人体免疫系统检测到了某种特殊情况,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提高血糖浓度来应对,所以主动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而这种特殊情况,并不在已知的人体参数内,于是,医生只能把病因解释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并不停注射胰岛素。

这个假设就好比,医生在尚未发现感冒病毒时,只看到人体中枢神经莫名其妙提高体温,于是拼命用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注意,我只是从逻辑上为糖尿病的病因提供一种假设,毫无凭据,不负责判断对错。从逻辑上说,如果没有把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样透彻,那么调整参数式的治疗方案是存在重大隐患的。

各位,是不是对西医产生动摇了?中医西医放一边,我们还是先感谢一下进化论吧!

有多少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样透彻呢?其实西医这几百年,打下的地盘并不多。

自限性疾病,就是那种自己会好的病,诸如感冒、水痘、口腔溃疡、某些甲状腺炎、某些肠炎,等等,你只需要给免疫系统提供营养和水分,战争是稳赢的,西医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缓解症状而已。

急性病,才是西医大展神威的场所,肺结核、疟疾、霍乱、伤口感染,还包括各种疫苗,等等,人类寿命大幅度增长,主要还是西医的功劳。不过,西医搞不定的急性病也是成堆成堆的。

慢性病,几乎全是鏖战状态,西医的治疗方案就是哪个参数不对就调哪个参数,所以就得了个“治标不治本”的帽子。

实际上,医学专家对现代医学的认知都很保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公开说过:“医学目前仅处于初步了解人体的阶段,医学能彻底治好的病其实少的可怜。”这怕是现代医学的主流观点了,奉劝各位迷信西医的盆友,也要把态度往谨慎的方向调一调,向专家靠拢。

上面这段是重点,要记下来。

于是,中医仍然活跃。

作为一门统计学或经验学,中医做不到像西医那么细致的去描述病理,能拿得出手的,只有疗效。中医把免疫系统失灵描述为阴阳失衡之类的,治病需调阴阳。这思路实际上是调节免疫系统,比西医调节参数的思路更合理,于是,中医顺手就摘走了“治根”的帽子。

无奈中医的调节手段太粗糙,“砭针灸药”和“望闻问切”一样,标准化太薄弱,不同个体的疗效稳定性实在不敢恭维。

在慢性病这个战场上,中医与西医可算旗鼓相当。西医效果稳定,但只能做到缓解;中医时好时坏,但偶尔能取得战果;平均下来,两者没本质差别。

除了打得难解难分的慢性病之外,还有一个地盘,西医还没开打。

身体明显不适,但所有化验参数都在正常范围,按照西医的定义,这就是健康的。但若是去看中医,结论可能就是阴阳失衡之类的。

咱们暂且把这地盘取名为:疑难杂症。在这块地头上,中医大杀四方!但结果也差不多,有好有坏,原因还是那个,非标准化导致效果不稳定。

总结:中医偶尔治本,西医总是治标,免疫系统才是王道。

说到标准化,很多反中医者认为:中药无法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彻彻底底就是一个神棍。其实,这也是中医标准化不足造成的,在西医看来是一样的病,是同一个参数出问题,在中医看来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中医,会给不同人的同样病症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大样本的样本同一性很难控制。更何况,中医的治疗周期动辄半年起步,对照实验的关键是单一变量,而常见的七八百种中药里,有四五百种是食物,请问,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实验者如何保持单一变量?天天都吃一模一样的食物吗?这显然也很难实现。另外,中医治病并非一成不变,好的中医在给药后一段时间,往往会根据病人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很少会在半年时间内完全不改药方的。双盲试验默认的是“一病对一方”,但这显然和中医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以百年千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我想中医还是会走上标准化的道路,最终和西医完成统一,共同构成现代医学。

其实,随着技术发展,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原理逐步明确,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不说了,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中西医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癌症几乎等同于死刑,在西医给不出有效方案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找中医撞撞运气。当时东北林甸县有个民间中医,经常用偏方治疗癌症,效果不错,颇有些名气。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张亭栋成立了研究小组调查此事,这个偏方实在有些骇人:砒霜、氯化亚汞、蟾蜍分泌物,三种实打实的毒药。

张亭栋很快发现并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果,经过一番专业的折腾,张亭栋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偏方中起作用的只有砒霜,另外2个只有副作用;第二,偏方只对一种癌症效果最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到了70年代末,张亭栋已经能够拿出足够的数据表明,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甚至有少量患者彻底康复。

再后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等三人,用全反式维甲酸加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近乎100%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愈。

这是继屠呦呦青蒿素之后,中国又一项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人选。大伙体会一下,在整个过程中,中医经验,西医方法,所起的作用。


中医仍然存在大量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尤其是针灸。但是,“科学无法解释”很奇怪吗?物理学前沿的所有现象都是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哪一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是现在科学能解释清楚的?科学无法解释,并不代表违反科学。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我相信两者一定会走到一起的,因为他们的终点是同一个:生命运行的物理化学规律。但目前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不得不让人怀疑,医学到底已经走了多远?回头想想,人类科学毕竟才刚刚蹒跚起步,不能指望医学能飞多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来过_Ou

    隔行如隔山,下次别谈医学话题了吧

  • Von诺依曼

    果然口水四溅

  • 由博返约LL

    我对感冒无药可治很感兴趣。

  • 13991233qqz

    对中西医的理解,降低了整个系列的水平

  • 核桃馄饨

    怎么没人评论,这是最靠谱的中西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