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练习课】感知根源的练习

5.22【练习课】感知根源的练习

00:00
12:05

5.24【练习课】感知根源的练习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5单元的1堂练习课,感知根源的练习。王阳明心学课,到上一节课为止,所有的内容其实已经讲完了。我们再回顾一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什么?王阳明心学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致良知,你只要挖掘你自己的良知,就可以了。那么,如何挖掘良知呢?王阳明晚年用了四句教为致良知建立了一个体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展开来变成八句教,物无善无恶,意无善无恶,知无善无恶,心无善无恶;物有善有恶,意有善有恶,知有善有恶,心有善有。这里把人的世界分为“物、意、知、心”四个层,物,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物质,外部世界,意、知、心,就是内部世界,心 灵层面的,意,大概偏于情绪的,感性的,知,偏于理性的,认知的,心,是一种综合。如果我们了解佛学,可以把王阳明这种划分法和佛教的五蕴比较一下,佛教把我们人的世界归纳为五蕴:色、受、想、行、识。王阳明的划分更简单一些,佛教的更复杂一些。但核心都是“心”和“物”的关系。在“心”和“物”的关系上,延伸出各种解释。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四有是表象的东西,四无才是根源性的东西。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四有在发生作用,我们以为这个是真实的世界,但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四无”。所以,王阳明提倡致良知,通俗地说,就是不断地提醒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电影《教父》里有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王阳明看来,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有所成就,也是因为不能致良知,也就是不能抓住根源。他反复对学生说:“做学问必须有个根本的宗旨,下功夫才有着落;即使做不到从不间断,也可以像船有一个舵,一提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否则,虽然是做学问,但也只是‘义袭而取’(只是偶然合乎天理而有所获),日常的行为还是没有方向,对于自己的习气没有省察,活着就始终到不了最根本的大道。”


“有了根本的宗旨,横说直讲,不管怎么说都对。如果这个明白,到那个又不明白了,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掌握到最根本的宗旨。”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根源呢?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我们不妨通过三个练习来体会一下。

第一个练习,体会一下金刚经的里的一句话: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一个菩萨还局限在自我、人类、存在和时间的格局里,那么,他就没有真正觉悟。王阳明的“物-意-知-心”和佛教的五蕴,金刚经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方面,我们的世界就是个人、人类、天地万物、时间构成的有分别的世界,但另一方面,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真正的天理,真正的源头,超越了自我、人类、天地万物、时间。


第二个练习,化一点时间,认真把今天人类知识体系的主要学科弄清楚,看一下数学、物理、化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哲学,都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主要的概念是什么?思考一下,他们的共同性在哪里?通过这样一个练习,找到知识的本源,在今天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要找到知识背后的道,一旦找到了道,不管有什么新的知识出现,你都不会迷失,因为知道那个根本点在哪里,知道人性没有改变的那个点在哪里。

第三个练习,因果练习。因果练习是要我们明白三个简单的道理,一是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放在因这个层面,而不是果这个层面。举个例子,你要想赚一百万,你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了一百万这个结果上,总是想着怎么弄到一百万,不知不觉就会去看外面什么最赚钱,看别人怎么赚到了钱。实际上,你应该这样去思考,我用什么去赚一百万?有什么原因会让我赚到一百万?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你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仔细思考一下这两种思路的微妙区别。

二是我们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慢慢积累而成。我们今天这样子,是过去的因所积累;而我们现在的一切,会造成未来的果。生命不是可以随意挥霍,而是应该有所设计,有所敬畏。

三是找到真正的问题。我们平时看到各种现象,会做出各种判断,这种判断很多依赖因果关系的推导,很多时候为什么你做一件事,特别不顺,是因为你的因果链错了。我在前面的课程提到过,有一个女孩子说自己特别自卑,是因为她青春时期长了粉刺。后来没有粉刺了,还是自卑。可以回到前面的课程温习一下我的回答。另外一个女孩子把自己的婚姻归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所以,婚姻一直就有问题。实际上,这些都是找错饿了原因,所以,一直就解决不了。另外,一个经常性的误区是,我们把多因一果当作了一因一果,比如,乔布斯创立了苹果,有人说是因为他学习禅宗,但实际上,乔布斯创立苹果,是很多原因的综合作用而成就的。


关于一果多因,西方的基督教和东方的佛教,都有因为信仰而得救的故事,基督教有一幅画,讲一艘船在海上,沉没了,大多数人都死了,但有十几个向上帝祈祷的人得救了。这幅画的意图是说明信仰上帝会得救。佛教里也经常有类似的事迹,比如,飞机坠毁,大多数人死了,而有人念观世音菩萨,得救了。有一个人提了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死掉的人里一定也有向上帝祈祷,念观世音菩萨的人,但他们已经不会说话了。片面地强调念佛就能有神迹,或者祷告就能有神迹,都违背了原有的宗教的真正含义。一个人在事故中,是否得救,绝对不是靠单一的什么行为,而是个体各种因素的综合发生的作用,比如佛教里讲的业力,还有因缘,是五蕴和合的结果。


这三个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王阳明所说的根源。那么,今天讲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练习课,关于不确定性的练习。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在生活的琐事里,常常忘了还有一个无限的世界,无处不在。我们习惯于学习各种知识,各种技能,却常常忘了,知识的源头其实只有一个。我们总是对于万象森然的世界作出解释和判断,却常常颠倒了因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仰朢星空_

    恭喜费老师讲完了,虽然我只零零散散的听了一小部分。

    滑齿龙之王 回复 @仰朢星空_: 额,我都听了好多次了

  • 脚下的路01

    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是惠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结合体

  • 愿不枉此生的佳鑫

    哈哈,念佛就能得救,不是很荒诞吗?

  • 春光美_p7

    心。意。知。物。围绕有无,对以上心意知物四者,可以把分为8个类型。

  • 滑齿龙之王

    那意思是怕感染越容易感染😷

  • aafeiweifang

    这节课含金量极高!

  • 根源gy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超越自我、人类、万物和时间。

  • 春光美_p7

    一是佛教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心经的应无所住生其心金刚经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说明呢,要有一个无的空的理念在里面,接着就是弄清这些后面的道。第3个层次就要找一些因果逻辑。

  • 滑齿龙之王

    😇

  • 滑齿龙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