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福利篇】三岁以前教养重点

【赠送福利篇】三岁以前教养重点

00:00
10:45

三岁以前教养重点 


中国人常讲“三岁主皮,五岁主骨”,是说孩子三岁以前有什么问题,还有改变的可能。可是到了五岁,就会根深蒂固。


三岁以前子女教养的重点,应该以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为主。

父母可以运用三个办法:指导、提醒和改正———事前指导孩子,过程中提醒孩子,做错了帮助孩子。

父母以身作则,在和子女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保持和谐的气氛,通过三种方法不停地循环使用,提供各种安全的尝试让孩子自己成长。

但是要随时纠正孩子不对的行为和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一,培养孩子的习惯要有计划。


人一生需要学习的事情很多,吃饭、走路、坐立、说话等方方面面,没有一样天生就会。而且,中国人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每样事情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各人吃相不同,穿衣戴帽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一辈子不会用筷子,不会系扣子,都是三岁以前的教养和成长过程所造成的结果。

等到子女长大了,才来教导子女不要吃饭那么快,筷子要拿得高些或低些,实在是不恰当的事情。


既然要学的东西非常多,父母心中首先要有一个计划。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看到什么教什么,坦白讲孩子没有那么大的弹性。

刚开始的时候,根据孩子的阶段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几样,一样一样地教孩子去做。教会了一样,再教另外一样,循序渐进一样一样地来。


其次,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就算教孩子小便,也都需要一段的时间和过程。


看时间孩子该小便了,就要引导他去卫生间。不能由着孩子玩得高兴,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再高兴也要先停下来。


然后看他做的是不是正确,站的有没有入位,如果不对也要帮他调整。小便完后洗过了手,才能接着再去玩。这样一阵子以后,才可以放心让他自己去做。


在习惯的培养方面,除了教子女做,还要注意陪子女做。比如陪孩子看书时,妈妈自己先坐好,同时告诉孩子姿势要端正,光线要合适。

图画书的书角翘了,妈妈先告诉他东西本来就会坏,然后告诉他怎么压平,这也是一种学习。玩具玩过不可以一丢就不管了,也不能孩子睡了父母自己去收拾,要陪同子女一起收拾。

从小养成物有定位、保持整洁等习惯,长大以后,无论穿衣、饮食、居住,都能够注意保持整洁,不但有益于子女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受到别人的欢迎,增进人际关系,对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多给孩子清楚正面的教导。    


成年人讲话可以含含糊糊,那是照顾对方的面子。但是教导幼儿阶段的孩子,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这个椅子是给你坐的,站在上面很容易摔跤”,这样的话要提前跟孩子讲清楚。

等他站上去以后,摔了下来才讲,那算什么父母?


父母跟孩子讲话,要从正面来引导,少用负面的描述。也就是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告诉他不能怎么做。很多事情父母不讲,孩子还不知道;听父母讲了,他就会想去试试看。

有一个留学英国的年轻人,每次去超市都看到卖的灯泡包装上写着“请勿吞咽”的字样。开始他心里觉得好笑:这个也要写,谁会这么做呢?

可是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真的买了一个拿回家要自己试试看。结果可想而知,忙找来出租车去医院找医生帮忙解决。

医生费了半天劲,刚把最后残留在嘴里的碎片夹出来,只见又进来一位口含灯泡的人,正是刚刚送年轻人来医院的那位出租车司机。

成年人都会这样,对待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因为负面的描述很容易变成一种暗示。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稚弱的,需要适当的照顾;孩子是无知的,需要及时的教导;孩子的智慧是闭塞的,需要妥善的启发;孩子的意识是混乱的,需要适度的培养和辅导。

父母还要格外注意子女的健康状况,有不舒服的地方,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如果生病,一定要找合格的医生,千万不要自己胡乱处置,慎防延迟就医,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第三,事先教导重于事后责备。


三岁以前的孩子最伤脑筋:虽然个子矮,看不到桌上有什么东西,但会伸手去摸;看到垂下来的桌布,也想动手去拽。常常不是被烫到,便是被砸着,然后哇哇大哭。

面对此类的问题,父母需做好事先防范,提醒孩子不要接近危险的地方。如果不可避免,也要教导孩子正确的做法,让他逐渐了解和接受,而不是等出现问题了再去责备他。


如果子女犯错,父母最好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常常如此,再想想幼稚和成熟的区别,然后做出反应。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一只昂贵的花瓶,妈妈应该怎么办?


妈妈当场指责孩子,难免脸色难看,语气也不会好。孩子情绪紧张,不是强词夺理,便是死不认错。

而且孩子不会知道花瓶有多贵重,只会觉得自己在妈妈眼中,还不如区区一个摆设重要。


妈妈说一句“没有关系”,然后自己就去收拾,那孩子就会认为以后可以随便打破东西,反正没有任何的惩戒措施。


妈妈什么都不管,让孩子自己收拾,那还要妈妈干什么?如果孩子不小心再把手割破,岂不是雪上加霜,这样的妈妈未免太过冷酷。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聪明的妈妈会告诉孩子:“你先不要动,因为碎片很容易伤到你的手,先让妈妈来处理。”

妈妈把碎片扫走以后,再给孩子一块抹布,同时告诉他:“你去把刚才的地方擦干净。”妈妈要透过这个过程让孩子明白:花瓶是你打破的,你自己要负责。

有危险的部分妈妈替你做,没有危险的部分你乖乖地自己做。孩子做得不认真,一遍没擦干净,再擦第二遍。


单单这样还是不够,父母还应该教导子女养成反省的习惯。


我们建议一家人每天固定出二十分钟左右,作为父母子女共同反省的时间。以便把每天所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加以归纳、剖析,告诉孩子到底错在何处,如何避免,并且进一步类推寻找今后更为妥善的处理方法。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拿一些共同的活动来进行分析、比较和检讨,使子女在对谈中学习分析、思考和表达,逐步养成子女反省的能力和习惯,并且教导子女有过必改,而不是害怕犯错或者一错再错。


比如到了晚上八点钟,一家人坐在一起,由爸爸开始说:“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太急促,所以你跟我讲什么,我都没有注意听,这个很抱歉。”

孩子就明白了:既然爸爸都能做错事情,我怎么不能呢?他就开始讲:“今天是我不对,因为我看你那么匆忙,还跟你讲一大堆话,以后我也要改进。”

一家人和和气气地把所有缺点都检讨出来了。如果每天进行不方便,也可以每个礼拜或者十天一次,无论如何这种方式要坚持。


所以孩子打碎花瓶以后,妈妈当时不必多讲,但事后要利用家庭反省的时间告诉孩子:你现在知道花瓶是会破的,破了可能割伤你的手,但幸好今天没有割到。

妈妈让你去擦干净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


孩子不会讲也没关系,妈妈可以替他总结,帮他从这当中学习经验,这样孩子才会有成长,这才是正常的教育。


这种自省的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


可惜一般父母,只知道教导子女记忆某些事情,比如识字或者认识某些东西,却很少做深一层的启发,以引导子女从单纯的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和分析的层面。


【注:每周三更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等虎的小蔷薇

    三岁以前的教育应该以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为主。 第一 培养孩子的习惯要有计划 第二 多给孩子清楚正面的教导 第三 事先教导重于事后责备

    曾仕强学堂 回复 @等虎的小蔷薇:

  • 等虎的小蔷薇

    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而不是不该怎么做,负面的描述很容易变成一种暗示。

    曾仕强学堂 回复 @等虎的小蔷薇: 感恩留言,感恩相遇,感恩支持,谢谢关注和点赞,传承中华文化,你我同行,请多多分享,一起加油吧!祝元亨利贞!

  • 棉花糖的树洞

    这是曾教授写的书吗?

    夫唯不争故無尤 回复 @棉花糖的树洞: 有些是有些有点不同

  • cutty221036833

    五千年文化传承,支持传统文化。

    曾仕强学堂 回复 @cutty221036833: 感恩您对国学的支持,坚持每天听一听,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不一样的自己!

  • 你好梅小恩

    支持

  • 听友332080922

  • 小于家

    教养教养,先交后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