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概
1928年8月,当31岁的罗家伦佩戴着国民党少将军衔意气风发地踏入清华园,出任新改制的清华大学校长后,研究院已是强弩之末,最后一届只招收了王璧如一名学生,加上原留院的学生共有16人继续攻读。全院事务只靠陈寅恪一人勉力支撑,其辛劳忙碌,自不待言。
就在研究院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已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闻风而动,不失时机地向陈寅恪、赵元任二位导师抛出了橄榄枝。陈赵二人鉴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前途的颓势,兼有对历史语言研究事业的挚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很快做出了回应,表示愿意接受傅氏之请,分别出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下设的历史组和语言组主任。
不过,与赵元任略有不同的是,由于陈寅恪不舍得丢掉清华园这个与自己建立了血肉情感的学术阵地,此前虽答应了傅斯年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兼研究员,但并未立刻前往广州赴任。当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解体之后,陈寅恪转为清华大学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史语所一组的职务实际属遥领性质,除人员聘请与研究课题等方面亲自操劳外,其他事宜并不过问。
这样的格局未过多久,发生了一件对中国新史学创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正是这件大事,促使陈寅恪不得不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出面予以周旋办理,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号称【8000麻袋15万斤清宫内阁大库档案】的“发见”。
中国🇨🇳拥有这么多低缊优秀的人让我们的历史更加厚重。
太不容易了
敬佩!敬佩!
大学者
陈寅恪,300年难出的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