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 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

137 | 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

00:00
13:2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发展每个人都不一样,要分几个阶段都可以,为什么要分四个阶段呢?这牵涉到方法的考虑,西方近代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方法学会就可以自己运用,参考别人的结论永远是别人的想法,自己的生命该怎么办呢?学会方法就像找到开金库的钥匙。说到方法,大家应该已经很了解我思考人生问题的基本方法,方法就是要了解人生命的结构和发展两面。


说到结构当然是有身体、有心智、还有灵性三个层次。


说到发展,今天要讲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四个阶段按年纪分当然没有问题,更简单的理解为,少年期是在上大学之前;青年是从大学开始一直到社会工作;中年一般来说是家庭和事业稳定之后称为中年;老年则是指退休之后。


分析这四个阶段要先记得四句话:少年阶段主要是“自我认识”;青年是“自我定位”;中年是“自我成长”;老年是“自我超越”。即以自我为核心,从认识到定位到成长到超越。


先说少年阶段的“自我认识”。每个人小时候都做过一些性向测验,听别人说过星座血型八字等,但是生命是动态的,看的再多,别人的统计资料也不见得就代表自己的生命情况。所以比较重要的是建议多读传记、小说或童话等,找到自己生命召唤的方向。


比如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住在马其顿偏远地区,十七岁时他父亲决定送他去外地念书,他就去神殿问念哪个学科比较好,占出来的结果是哲学,他就到雅典柏拉图学院向柏拉图学习哲学,学了二十年直到柏拉图过世,亚里士多德三十七岁才回到故乡,后来出任了太子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国王的御医,他出国留学回来之后就受到了重视,所教的太子后来成为了亚历山大大帝,对西方有很大的影响。


在少年阶段自我认识,跟读书学习请教老师脱离不了关系,但重要的还是先站稳脚步,常常问自己:什么事情让我感动,什么人让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吗?尤其是自己羡慕什么样的人生,就有可能受到感召走向类似的人生。


青年阶段主要是“自我定位”。说到定位这个词,包括位置和方向,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在各个人群的网络里,要了解自己位置何在,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比如说我们讲《易经》,第一卦是乾卦,通常乾卦六个阳爻,由下往上到了九二时,相当于一个人到了二十岁以上,也就是大学前后的阶段。此处举舜为例子,舜在那个时候已经有各种杰出的表现,在家里孝顺父母,对弟弟友爱,帮助同乡,大家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人格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这个时候不辞劳苦了解自己的天命,然后努力朝目标去奋斗。


在青年阶段最适合读的书一定不能没有哲学书,哲学可以帮助做完整的思考,认识自己,进一步建立“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并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思考的方法和架构,在方法上循序渐进,把握本末轻重,在架构上力求完整,设法关照全局。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哲学,只是隐而不显,没有清楚展现而已。我们可以自问自己得到的一切,哪一样比较重要?或者哪几样比较重要,理由是什么?我要珍惜的是财富、名声、地位、权利?还是朋友、家庭、秩序、事业呢?还是知识、艺术、人格、信仰呢?这里提到的三类价值不一定互相排斥,同一类中各项也未必不能兼顾,但是必须找到一个优先顺序,以便确知自己在选择时如何安排。


青年期读书会决定一个人生命品质和思考,学和思并重,同时要认真修炼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且不要有太大偏差。


中年阶段要做到“自我成长”。我们谈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扣紧读书来看,是因为读书是人生中必做的事情,不能缺少。中年阶段最好读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作品,文学包括小说和诗词,人在太年轻时缺乏体验,只能凭想象力,到了中年就有一些可以印证的资料了。


我认识一位英文系的退休教授,他告诉我“大学阶段念文学是相当冒险的,他们还缺乏心理准备和人生体验,这时接触许多充满幻想和理想的唯美作品,或批评的眼光,结果往往会造成个人与现实世界的脱节,甚至有些学生学习了各种世界文学的作品后,产生了厌世倾向,影响了正常生活”。


中年阶段读文学就有了相得益彰的乐趣,我也曾经比较过自己多年来多次念金庸武侠小说的体验,年轻时注意的是故事情节如何精彩,人物善恶分明,最后正义是否得到伸张等等。


到中年阶段关注点就不一样了,就留心每一个人是如何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个平凡人物有什么超凡的表现,正义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甚至有没有完全或终极的正义等。现在这种读法不管是否正确,至少比较丰富,深刻而值得回味。这个阶段念的小说和诗已经不太在乎求知的兴趣,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对生活的印证,这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是可能发生的。


到了老年阶段,谈到生命的特色,念书最好是念传统典籍或宗教经典,但对于老人是什么情况,恐怕要每个人自己去体验。罗马作家西塞罗专门就老人写过一篇文章,可参考他的见解,西塞罗说一般认为老年有四项缺点,但经过分析发现并非如此:


第一,很多人以为老人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并且必须从原来的岗位上退休交棒,但是请别忘记,伟大的工作不是靠体力与速度,而是有赖于思想、性格与判断,而这三点特质在老人身上比较容易见到。


第二点,一般以为老人体力衰退,不能参与竞争奋斗,但是西塞罗认为这是心灵之力得以锻炼的大好时机,有些老人成为顾问,以他的经验跟智慧指导后生晚辈,照样受到大家的尊崇。


第三点,一般认为老人必须放弃许多肉体方面的快乐,不能大吃大喝,也不能享受性爱。西塞罗认为食跟色虽然带来快乐,但同时也伴随着欲望、需要、冲突、放纵等痛苦,尤其常在肉欲的煎熬之下,又岂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到了老年,真正摆脱了这些欲望,心灵才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四点,一般以为老年接近生命终点来日无多,感觉到了死神的威胁。西塞罗说,死亡并不值得惧怕,它只有两种情况,灵魂完全消灭或者灵魂转移到永生的地方,前者没有痛苦,后者享受极乐,我们又何必害怕呢?他所说的第四点,快乐对于死亡不必害怕,其实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公开说的内容。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和心得,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人生的自我发展有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少年阶段主要追求“自我认识”,了解在人类世界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适合发展哪方面的潜能,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青年阶段要找到“自我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就是自己的天命;到中年阶段就要追求“自我成长”,身心方面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这时候对于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做深入欣赏;到老年阶段就要进行“自我超越”,不再特别关注自己个人的成败得失,要设法超越自我生命,追问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


下一集的主题是:为何人需要自由?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白兔的影子

    早点读到傅老师的这一课就好了,不过也不晚,可以教育子孙

  • 花木深处向军

    我父亲就是在高中时受到了历史老师的感召,一辈子以研究历史为志业,终有大成。

  • 道士下山9

    正好用上,付老师的课是及时雨啊。

  • 易道思维

    少年时自我认识,青年时自我定位,中年时自我成长,老年时自我超越。

  • 沐心阿杜

    讲的特别好,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