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曾国藩死后,曾国荃为什么对他奉若神明

七十六、曾国藩死后,曾国荃为什么对他奉若神明

00:00
16:03

                   曾国藩死后,曾国荃为什么对他奉若神明?

                                  一

上一集我们讲到,曾国荃弹劾了官文之后,就处处不顺,朝廷不停地挑他的毛病,他也经常打败仗。曾国藩多次去信,鼓励他大堑之后,必有大伸。


然而,曾国荃不是曾国藩,大堑之后,难以大伸。他指挥作战,仍然没能取得几次向阳的胜利。同治六年五月,因为捻军进入河南,清廷将曾国荃摘去顶戴,交部议处。一道道上谕,骂得曾国荃狗血喷头。


同治六年夏天,御史佛尔国春又上奏章弹劾曾国荃,说他参官文疏中,有“贿通肃顺”一句,是不实之辞,例应反坐。


针对佛尔国春的弹章,慈禧这样批复:“官文受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数年来历著勋绩,谅不至辜恩昧良肆行贪罔。……曾国荃以影响之事胪列入奏,本属不谙大体。”


也就是说,官文是咸丰皇帝一直信任的人,多年来功绩显著,应该不会辜负皇恩大肆贪污。曾国荃当初以道听途说之辞入奏,本来是不识大体之举。


几句话,给官文平了反。


曾国荃没有乃兄曾国藩的韧劲和挺功。看到这道批复,他知道自己在巡抚的位子上已经呆不下去了,于是主动申请离职。朝廷也很顺利地批准了,名义上是让他回家乡养病,实际上是罢了他的官。这时离官文被解职还不到一年。


曾国荃个人被解职还是小事,关键是曾国藩和其他湘系人物也都受到了连累。


朝中认定,曾国荃弹劾官文,是曾国藩兄弟二人甚至湘系的共谋,是汉人对旗人的一次挑战。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就在曾国荃弹劾官文的奏章送上去之后不过几个月,朝廷就干脆利落地解除了曾国藩的剿捻统帅权,让他回到两江总督本任,剿捻的事,交给了李鸿章。曾国藩恳请留在军中以散员效力,与军事相始终,未受理睬。


这就让曾国藩剿捻事业半途而废,令他极为难堪。应该说,导致朝廷解除曾国藩剿捻任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朝廷的用兵思路与曾国藩不合,曾国荃弹劾官文一事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还有一大批湖南籍的高官,如陕甘总督杨岳斌、陕西巡抚刘蓉、广东巡抚郭嵩焘、直隶总督刘长佑,被纷纷以各种原因罢了官。这显然是曾国荃弹劾官文的反弹。

那么官文怎么样呢?就在曾国荃被解职不过半个多月,官文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我们知道,直隶总督是天下督抚之首。也就是说,官文的地位,比以前更高了。


经过朝廷这样一番调整,湘系人马势力大衰,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镇压之后湘军一系的极盛局面已经结束。


天京之战后黯然回乡之际,曾国荃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长兄比他的高明。直到这一次挫折,曾国荃才头一次明白了乃兄的苦心和远见。


曾国藩最初的告诫果然都一一应验了,曾国荃这才发现大事不好,自己闯了大祸。我们阅读曾国荃家书,可以明显发现,从这次事件之后,他给曾国藩的信件,从文字到精神,都恭顺了许多。比如十二月二十七日,曾国荃写信给曾国藩说:“弟不量力而参劾秀相,本系取祸之道。今值此内讧外侮之交,恐灾生意外,唯有益自儆惕,不敢稍涉怨尤也。当求随时训示申儆为叩。”

就是说,我弹劾官文,现在看确实是错误的,自取祸端。如今处处不顺,只有越加小心,不敢报怨任何人,请求您随时教导我。


同治六年正月初九日又说:“前日奉初二日手示,训诲肫zhūn详。悔字一诀,吉之所由生也。能站得住之谓立,能行得通之谓达,切实浅近,令人易于玩味。兄去年信内,随时指点一二语,弟犹漫然不甚介意。今于忧患之后,一经提醒,始知一字一珠,均早诰诫于事端未发之先也。”

也就是说,接到您的来信,对我的教诲恳切周祥。你说悔才能生吉,又说能站得住,才叫“立”,能行得通,才叫“达”。您的这些教导,既切实又浅显,令我容易领会。你去年在家书之中,经常用这样的话对我进行指点,我却漫然不省,不以为意。如今在挫折之后,才发现你的话每一个字都如同珠玑,在我的灾祸未来之前您已经全部预见到了。


同治六年正月初十致曾国藩的信中,曾国荃也开始像曾国藩一样大谈黄老之术,“老氏祸倚于福,福伏于祸之说,与圣人悔吝吉凶之理,互相发明,争竞之心稍平。而自强之焰亦渐减矣。进境乎,抑弥退乎?不自得而主,亦不得而知也。仍求兄随时策励为叩。”[1]


也就是说,最近我观察世事,玩味老庄之理,发现其旨趣与周易之道相通。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样争强好胜了。不知道我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仍然恳求您继续随时教导鞭策我。


同治六年三月初七日,他接到曾国藩的家书,读了之后回复曾国藩说:“训示恳切、周详,应将妄念、杂念芟shān除,一味忧悔谦谨,自省过错,此不易之理。……弟以无根底,无学问之人,遇此创深痛巨,悔不可言。”[2]


也就是说,您对我的训示恳切周详,我以后一定要戒除妄贪和杂念,一心悔过自省。我是一个没有根底、没有学问的人,遭此重大打击,后悔之意,无可言表。


同治六年五月十九日给曾国藩的信中他又说:“弟……以为本领甚足,今乃知全是运气,毫无本事。昔也嫌官小不能报国,今乃知官愈大,而报国之道愈多亏欠。又环顾中外,积习太重,趋向不端,非吾辈蠢人所能相与维持周旋于其间。”


我以为我过去本领很大,今天才知道那些成绩全是靠运气取得,我有什么本事!过去总嫌官小不能报国,今天才知道,官越大,想报国越不容易。环顾朝廷上下,官场积习严重,风气不正,像我这样的蠢人,哪里有本事和他们周旋。


至此,曾国荃才头一次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有太多的不足。

                                二

这次退职回乡是曾国荃官场上受到的最为严重的打击,他回到湘乡后,在老家一气呆了七年。落寞居乡之时,他反复思考自己这一生得失,越想越发现,在所有大事上,老兄的判断几乎都是对,自己的判断几乎都是错的。老兄所说的话,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是事后几乎字字都能应验。自己自诩高明,看不上老兄的“笨拙”,结果是一再被打脸。


他没事在家,就把曾国藩寄回家中的奏折底稿找出来读,越读越感觉佩服。多年之后,也就是曾国藩已经去世之后,他这样评价曾国藩的奏折功夫:


盖才者天所赋也,识者练而精者也。人之聪明材力不甚相远,天下事变之来,往往出于智慧思虑之所不及,惟历事久者能守义理之常,以待时势之变。故公之奏疏不为大喜过美之词,亦不为忧怵无聊之语。其论贼势兴衰、中外大局,一切将然未然之事,若烛照龟卜,不失毫发,而谦谦冲挹,若不敢决其必然,而其后卒无不然,岂非识之加人一等哉![3]


也就是说,才华高低是上天所赋予的,见识深刻则是通过磨练可以获得的。其实天下人的聪明才智相差并不太远。决定天下大局走向的因素过于复杂,往往不是凭人类智慧能够预知的,只有那些饱经事变之人,能够坚守心中正道,坦然应对不可测的未来。所以我哥哥的这些奏折,从来没有溢美夸张的言辞,也从来不做无聊的一惊一乍之语。你看他当初论太平军军势的兴衰,分析中外大局,对局势的分析,都非常准确,但是他的话却说得非常谦虚克制,从来不说必然二字,但是事后无不应验。这岂非识见过人吗?


直到这时,他才彻底明白,自己和大哥,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一生的功名,其实并非自己奋斗得来,都是老兄送的。

曾国荃在老家乡居的时候,经常和远在南京的曾国藩通信。曾国藩教导他事业不顺,也不要消沉下去,仍然要他“令后辈洗净骄惰之气,各敦恭谨之风,庶几不坠家声耳。”就是说,在家里不能过于消沉,要做子侄们的榜样,带领他们勤劳治家,读书有常,不坠家声。曾国荃在大哥的督促下,又捡起了书本。同治十年十月,曾国荃写信,请老兄继续为他选编文章,编成《鸣原堂论文》,供他学习之用。


曾国荃出钱帮忙,在老家给大哥修了一座富厚堂。因为曾国藩晚年身体不好,一直计划着要辞官返乡,曾国荃也期待着大哥回家后,兄弟二人共同登山临水,纵论天下英雄,笑谈人间百态。岂料宅子修好不久,恶耗就传来了,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在南京总督署内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才六十二岁。


曾国荃闻讯非常悲痛。


忙完了老兄的葬事后,他反思四十九年的弟兄关系,越想越觉得自己辜负老兄之处太多。他在写给哥哥的祭文中这样说:


生弗能事,友恭道阙。……何兄友于,而弟不悌?……辜负教训,四十九年。


就是说,您活着的时候,我没能好好事奉您。您对我尽到了为兄之道,我对您却没有尽到悌字。整整四十九年,辜负了您的教训。


他回忆起兄弟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示深切悔悟:


昔我乘气,自谓无前,兄裁以义,翻不谓然。一再试世,重踣而颠。弟以刚折,兄以曲全,迄我知德,兄没九泉。谁与论道,口不复宣,望灵垂涕,鸣原百篇。


过去我乘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之气,一往无前。老兄不断地以义理约束我,我却一直不以为然。结果一试再试,我这条小船一次次倾翻。我因为过于刚强遭遇挫折,您却因为善于退让获得保全。如今我终于能领会您的高明之处和关爱之心,您却已经没入九泉。以后谁还那么苦口婆心地教导我?谁还能和我一起谈论天道人间?望着您的灵位我潸然泪下,又想起您在生命的最后一段里还在忙着给我编辑《鸣原堂论文》一百篇。



在给曾纪泽的信中,曾国荃评价曾国藩说,“生荣死哀,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北斗以南,一人而已,什么意思?就是说,天底下,就这一个人最厉害。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六日,他写信给曾纪泽说:


文正公以武乡侯之心迹,驾李、郭、韩、范之勋业而上之,以韩、欧之文章,负司马温公之重望,有道之士未有不亟欲读其书者。


曾国荃在这封信中把曾国藩比作诸葛亮,认为他的功业超过了李光弼、郭子仪、韩琦、范仲淹、司马光诸人。他认为,曾国藩年轻时发誓作圣人,回顾这一生,他确实做到了。




[1]曾麟书等:《曾氏三代家书》,岳麓书社,2002年,第288页。



[2]曾麟书等:《曾氏三代家书》,岳麓书社,2002年,第293页。



[3] (清)曾国荃撰;梁小进主编,曾国荃集六,岳麓书社,2008.09,218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付文友

    二曾就是怂包,造反就对了

    双眼皮牛牛 回复 @付文友: 人家是理学家,立志做圣人怎么可能造反

  • wacaya

    这个主播是张老师本人吗

  • 今田美颖

    听此篇不忍流下泪了。九帅的对兄长的情真意切。老九弹劾官文,最后上谕几次斥责,不得已辞职归乡,7年时间曾国荃才大彻大悟,自己运气挣得功名最后被自己的势力给赔进去了。性格也罢,悟性也罢,曾国荃被兄长教育熏陶多年,最后还是输在了自己的性格上,冲动是魔鬼啊!在兄长去世后才知道自己和兄长不是一个级别上的人!他尤为惋惜,很多年没有听从兄长的教诲!这种情真意切实属难得。我们在反思,这可是在曾国藩身边最重要的人。本性难移,改变很难

  • 曌戈001

    张老师讲的太棒了,比直接读曾国藩家书要清晰的多,背景情况、相关人物、深刻哲理讲述的都非常透彻,深深吸引了我!

  • 归来_4v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 宋晓光

    宏杰老师 什么时候写一本关于胡林翼的书

  • 王子恺86

    弟不悌(ti)

  • 独孤大熊猫

    失败和打击才是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