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330期: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一个适应社会的孩子

2021-1330期: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一个适应社会的孩子

00:00
12:37




上周参加了次大家庭聚会,席上见到了几年未见的表弟,聊了聊彼此近况,挺感慨的。


表弟今年40了,大学换了两个专业,至今没毕业,当过几年服务员,现在在他妈朋友的一个店里打杂。


他在这次家庭聚会上很动情也很真诚地说了一句话:

“现在想起来好后悔,过去十多年完全是浑浑噩噩,每天2点睡,中午醒。


现在蓦然回首,才发现浪费了多少时间,青春已逝。”


而他只比我小两个月。


我研二就开始在外面兼职做网站赚钱,十年前就转型当收租婆,财务自由好久了。


我自己真的是一分分钱都是辛苦钱,走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的学霸路线。


我姐更厉害,从小双商在我们这一辈里就是拔尖的,毕业后进50强,又去世界top100名校镀了个金。


之后两年跳槽三次进入国际顶级人脉层,最后找个法国贵族嫁了,现在是真正的“贵太太”。


因为我是教师子弟,爸妈唯一能给的,是心智和教育,所以从小我们姐妹俩就知道:


爸妈那里钱是一分没有的,兜底也是没有的,自己的未来要自己一手一脚创造。


我俩从小就深谙:没伞的孩子,下雨只能使劲跑。


这个表弟和我不一样,他是有伞的孩子——至少他自己这么觉得。


爸爸曾经是全国最大广告公司的合伙人,曾经非常成功,生活质量是最高级的。


导致孩子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个富二代。


然而爸爸两年前去世才发现,其实根本没留多少钱,除了一个房子,剩下的钱也只够妈妈过完下辈子。


然而这时候这位表弟已经成功地错过了每一个人生的重要时机:


择校,选专业,择业,一一错过。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毕竟还有“什么卖烧饼月入五万”,“什么摆地摊做成上亿身家”,“什么褚时健74岁创业做出褚橙”……


最恐怖的是,表弟他并没有在这些年发展出半点谋生的能力。


如果过去黄金20年他是在爬摸滚跌尝试一些什么,即使失败了,那后半生翻盘还有可能。


但他只是昏睡了20年。


现在看,表弟跌出阶层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世界上的爸妈能犯的最大错误,是明明没有伞,却给娃有伞的错觉。






当然,也有幡然悔悟的故事。


知乎答主@帕吉 贡献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6到2018年在大型汽配厂干小会计的时候,有一个女同事是小会计。


女孩是某超知名非211财经毕业,白嫩可爱,一看起来就是城市有钱人家的女儿。


她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地坐着干活,搞报销,搞产成品库存,开销售发票,早上8点干到晚上6点半,一周工作6天,还经常加班到深夜。


多少工资呢?


嗯!一个月4500到5000。


她的同事却跟她很不一样:


同龄人多出身农村,家境跟她差一大截,普通二本毕业就能成厂里的学历富翁;


大一点的前辈呢,也多是工厂附近的城乡结合部居民。


总之,整个环境跟她之前的生活相去甚远。


有一次过年加班,年28放假,女孩父母开着家里的那台奥迪A6来接她。


同事们大吃一惊:


能开得起A6的人,居然来工厂上班。


过年后聊天才知道,原来她爸是市里面一个小学教导主任,妈妈是一个公立幼儿园副园长,父母在市里面教育界是有身份的有地位的人。


另外她家也是拆迁户,市里面四套房。


他爸爸是从教师熬上来的,干一行怨一行,从来只说老师苦老师累,家长孩子都难搞,检查太多,事情太多,工资太低(从来不说福利待遇和寒暑假)


于是得出的结论是:坚决不让女儿从事教育。


女孩当年高考,分数超一本线40多,本想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师范,但爸妈坚决不同意,非要她学习轻松快活的工作,比如财务。


还说学校的会计多快活,没烦心事,随便搞搞收入也不低,反正就一个女孩子,家里又有钱,你随便搞搞就行了,爸妈对你没多少要求。


于是女孩就读了财务管理,然后考研,复旦没考上,又不愿意调剂二本,错过了秋招,就网投了简历,莫名其妙就进了厂。


然后开始了上班,据她说,晚上加班周六上班,父母表示强烈不理解,尤其是周六上班。


她父母的认知中,周六上班是无法理解的事情。她在教育部门工作的父母,从来没有过周六上班,本能的认为工厂周六也不上班。


她晚上加班,住宿舍,父母也不理解:


晚上还加班到10点,什么黑心企业?


父母的认知中,并不知道单休、加班是工厂的普遍现象。


人普遍倾向于只看到自己眼前那一小摊,并无限放大自己的苦难,却总是幻想别人的专业都是好的,全世界就只有自己在受苦受难。


这种心态在师、医、公身上特别多。(插句话:现状下“医”的确有资格这么想。)


于是女孩就开始一天一天麻痹自己,有时候也抱怨。


慢慢随着时间推移,她开始觉得越来越不对。


自己的发小闺蜜,都学师范医学或金融,读研,出国深造,最不济也要么公务员要么事业单位,她是唯一一个去工厂的。


入职一年,感觉和发小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开始不能忽视了。


同学聚会发小说话,什么风口企业,什么金融并购,什么尖端科技,最新医学,什么教育风口之类的话题……


她和同一阶层的人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了,这是阶层跌落前兆。


女孩长相甜美可爱,追求者众多。


但追求者画风是这样的:


工厂流水线农村地区初中毕业厂草,隔壁技术部矮穷画图的……


不是笃定这些人不好,而是于她来说,确实不是好的伴侣选择。


她和工艺部一个二本高穷帅画图的有点暧昧,两人有时候一起去吃晚饭。


后来听部门大妈说分手了。


因为有次男的醉酒以后,女孩偷偷听到他打电话。


他给老家亲哥哥说,自己找到一个城市有钱独生女,可以吃绝户了。


将来她家的钱都是自己的,三兄弟就有钱结婚了,反正女朋友家里房子多,将来搞一套给哥哥结婚,再搞一套给弟弟结婚……


真是讽刺啊!


没想到在她身上上演的,居然是独身白富美爱上落魄穷厂哥的戏码。


那么至少应该配置一些真爱吧?


然而真爱是没有真爱的,人家就只是为了钱与房,她就是个冤大头!


再一看闺蜜小姐妹,基本都是和同样的高富帅谈对象,吃饭至少是商场餐饮店起步,没事到处旅游。


她只能在郊区苍蝇馆子和男友吃十块钱快餐,去沙县吃一笼蒸饺一碗面。


终于一年多以后,女孩自己开悟了。


她憎恨与悔恨丛生,她要离开郊区工厂这个泥潭,她要去考研考博,重新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


一个月后她辞职了,为了早几天走,放弃了一半的年终奖,过年都不等。


辞职的时候,她父母还是开着奥迪A6来接她。


大概三年后,18年看她微信朋友圈,晒了某211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


亲戚给她介绍了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友,美国常春藤硕士,大学编制,大她两岁,谈了大半年了,很合得来。


她打算毕业就结婚,然后去市里当初、高中老师。


男友是独子,家里三套房,两家加在一起7套房,两家各卖一套换了双车位别墅300平方,两人共有产权。


她说,要是当初留在工厂,谈对象结婚,这辈子就毁了。






讲完这两个例子,我想说的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不要把孩子包裹在幻象里面。


以前有一篇关于孩子卧轨自杀的文章,有个读者留言说:


“如果孩子知道了“卧轨”这种事,去模仿怎么办?”


害,我当时也是服了。


孩子如果想自杀,那原因肯定不是因为知道世界上有卧轨那么刺激的事儿,而是人生不顺,或者得了抑郁症!


有了自杀的动机,就算不知道卧轨,还能跳河,跳楼,上吊……


你以为不让孩子知道卧轨,孩子就不会自杀?什么逻辑啊!


你可以封闭孩子对于世界的全部不利信息,让他像“快乐王子”一样生活在城堡里。


但是你千万不要让他有走进真正世界的一天,因为那一天,是他真正崩溃的一天。


所以你努力赚钱吧!


几十亿应该够了,买个信托,每月发工资。


这样弄,娃怎么折腾也错不了!


但是你没有能力让娃永远生活在城堡里,那就让他早早认知自己,认知世界,认知社会的本质。


没伞的,别让孩子以为有伞。


不是城主,就别把娃关城堡里。


那不现实!






我看到过一段这样的说法,自己还是比较认同这个思路的。


原话是这样的:


“其实是有必要从小就告诉孩子,社会的本质是弱肉强食,是竞争。


让他学会虚伪,学会遵守基本的法律免于被惩罚,做一个利己主义者。


不要被学校的道德品质课所洗脑,要多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不要有同情心和爱心。


等他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以后,再告诉他利益分为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


告诉他如果觉得不开心,可以自愿选择牺牲一部分物质利益去换精神利益,比如友情爱情,比如适当的善良带来的满足感。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理性,聪明,通透,能保护好自己,能不被人欺骗愚弄。


同时熟悉各种法条,懂得世界上的游戏规则,心里也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


想要自私自利的时候,也没有心理负担。


活的又透彻又坚定又幸福,不用和别人一样,想拿个什么利益还要内心纠结半天,活得拧巴。


同时如果他自愿选择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去换得精神利益,那他即使好心遭雷劈,也不后悔,不纠结,不委屈。”


我很喜欢“通透”这个对人的形容词。


通透的人是我最喜欢的人,而把孩子养得通透,也是我教育的终极追求。


这个通透,也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社会。


这样的孩子,才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路线和决策付诸行动。


这是任何在爸妈软磨硬泡下去各种培训班,却不知道自己去哪儿干嘛的娃,不可比拟的。


这时候,他才具备了自鸡的首要条件。


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跌出阶层呢?


点个【在看】,希望每个小孩,都能在未来活得闪闪发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WANG_62

    这篇文的价值观有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