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别想说服我

1.2、别想说服我

00:00
15:10

更新提醒:每天早7:00更新2期。


课程原文:

这是第一章反常识思维的第二篇文章,标题叫做“别想说服我”。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大设计》这两本书,都有一个被所有人忽视了的第二作者,列纳德·蒙洛迪诺。这两本书能够畅销,霍金本人的贡献也许仅仅是他的名气,因为公众其实并不真的喜欢科学知识——哪怕是霍金的知识;而霍金也深知“每一个数学公式都能让这本书的销量减少一半”。


如果真有读者能在这两本“霍金的书”中获得阅读上的乐趣,很可能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功于蒙洛迪诺。从他独立完成的《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这本书来看,蒙洛迪诺是个非常会写书的人。他完全了解读者想看什么。在书中蒙洛迪诺讲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有一个白人天主教徒来到天堂门口想要进去,他跟守门人列举了自己的种种善行,但守门人说:“可以,不过你还必须能够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哪个单词?”“上帝。”“GOD.”“你进去吧。”一个犹太人来到天堂门口,他同样被要求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守门人考他的单词仍然是“上帝”。


这个单词非常简单,所以他同样拼写正确,于是也进去了。故事最后,一个黑人来到天堂门口,他面临着同样的规则。但是守门人让他拼写的单词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像我们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收信息都有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我们根本不看。万维钢说自己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谁向他说明一个科学事实,他一般都要求对方拿出学术论文。比如他对中医和转基因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然而论文也有好有坏,所以他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如果这篇论文是说中医有效的,在他心中就要求对方拼写“上帝”。如果这篇论文是说转基因无害的,就要求拼写“捷克斯洛伐克”。你不用笑话他,我们每个人也有同样的毛病。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是很少的,你觉得绝大多数人采取的是什么机制思考呢?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那些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呢?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将其直接忽略掉。有人拿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做了个实验。


研究者根据某个容易引起对立观点的议题,比如是否应该禁枪,伪造了两篇学术报告,受试者只能随机地看到其中一篇。这两篇报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写法都完全一样,只有数据对调,结果分别对一种观点有利。受试者们被要求评价其所看到的这篇报告是否在科学上足够严谨。结果,如果受试者看到的报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观点,那么他就会对这篇报告的研究方法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是他反对的观点,那么他就会给这篇报告挑毛病。


当初方舟子大战韩寒,双方阵营都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寻找证据,写了各种“论文”,来证明韩寒的确有代笔或者的确没有代笔。有人会说本阵营的论文不够严谨的吗?他们都认为对方的论文才是胡扯。其实,如果我反对一个结论,那么当我看一篇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文时,就会不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去看,就会认为这个论文不行;而在我对立面的你呢?因为支持这个观点,则会认为这个论文很好 —— 如此一来,我不就认为你是弱智了吗?于是两个对立阵营都会认为对方是弱智。


认为别人是弱智和被别人认为是弱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媒体也参与到观念的战争之中。如果人已经被各种观念分成了阵营,那么媒体就不应该追求什么“客观中立”,因为没有人爱看客观中立的东西!媒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借鉴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福克斯新闻的成功秘密。两天:第一,有线频道这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所有观众。你只要迎合一个特定观众群体就可以了。第二,要提供有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


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福克斯新闻台选择的观众群体,是美国的保守派。每当美国发生枪击事件,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新闻一定强调拥枪权。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福克斯新闻一定持强硬的支持态度,如果有谁敢提出质疑,他就会被说成不爱国。我们可以想象,知识分子一定不喜欢福克斯新闻。的确,没有哪个大学教授宣称自己爱看这个台。当年万维钢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物理系请来的嘉宾演讲都说:物理学有什么用呢,至少能让你学会判断福克斯新闻说的都是什么玩意儿。


可是如果你认为福克斯新闻这么做是为了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你就错了。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比方说新闻标题党这一类的事情,从技术角度说并不是网站编辑的选择,而是读者自己的选择。很多新闻网站,使用一个叫作多变量测试的技术:在一篇文章刚贴出来的时候,读者打开网站看到的是随机显示的这篇文章的两个不同标题之一,网站会在五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使用这个标题。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


因为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在北京奥运传递火炬期间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很多人认为CNN是个有政治色彩的媒体,其实CNN算是相当中立的——这也是它的收视率现在节节败退的原因。乔布斯于1996年接受《连线》采访时,对这个现象有一个非常好的评价: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会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令人沮丧。


阴谋论还算乐观的!至少我们还有个坏人可以打,我们还可以革命!而现实是电视台只不过给了我们想要的东西。美国人玩的这一套,中国也有人早就玩明白了。今天,我们的媒体和网络上有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者骂得特别犀利或者捧得特别动人,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但是这些文章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了吗?说过什么能够修正我们现有思想的新信息了吗?它们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们已有的观念而已,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他们不需要取悦所有人。


他们只要能让自己的粉丝高兴就已经足够获利的了。人们只愿意听那些能印证自己观念的消息。这个毛病叫作“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你有了某种偏见,你就无法改变主意了。一个实验发现,对于那些已经强烈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给他们关于自己支持的党的负面新闻,磁共振成像会显示这些人的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关闭了,而负责感情的区域却被激活了!换句话说,他会变得不讲理只讲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还有个更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给每个受试学生发一套性格测试题让他们做,然后说根据每个人的答案,给出了一份“性格概况”,在让学生评价这个概况描写得准不准确。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个概况说的就是自己。而事实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概况”都是完全一样的,人们更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有人以为只有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陷入确认偏误,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客观判断,事实并非如此。


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思想越容易两极分化。一个有意思的议题是全球变暖。过去十几年来,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报道和专家评论,这些报道可以大致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如果不采取激烈手段限制生产,未来的气候就会不堪设想;另一派则认为气候变化是个复杂问题,现有的模型并不可靠,二氧化碳没那么可怕。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你根本就不会被这些争论所影响。而对全球变暖的观点分歧最大的人群,恰恰是那些对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


如果你想看看这个争论激烈到什么程度,可以去看《经济学人》一篇报道的读者评论。这篇文章说,尽管过去几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可是地球平均温度却并没有升高,且远低于科学模型的预测。文章下面的评论水平都很高,评论者们摆事实、讲道理,列举各种论文链接和数据,然而其观点仍然鲜明地分成了两派。就连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够不够合理,都有巨大的争议。观念的两极分化并不仅限于政治,人们可以因为很多事情进入不同阵营,而且一旦做出选择就会为自己的阵营而战。


你的手机是苹果的还是安卓的?这两个阵营的人不但互相鄙视,而且有时候能上升到认为对方是邪恶势力的程度。人们对品牌的忠诚似乎跟政治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我们看苹果新产品发布会,再看看美国大选前两党的集会,会发现两者极为相似,全都伴随着狂热粉丝的关注和激动专家的评论。也许因为手机已经买了或者政治态度已经表过了,人们为了付出的沉没成本而不得不死命拥护自己的派别,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但不管是什么,这种阵营划分肯定不是个人科学推理的结果。


有科学观点认为,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这两人达成一致。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真理追求者呢?也有科学甚至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都是律师思维,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互联网很可能加剧了观念阵营的划分。在网上,你连换台都不用,搜索引擎会自动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提供信息。


我相信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预测言过其实,我认为绝不可以废除死刑,我使用苹果手机,我还要求豆浆必须是甜的、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从来不跟人开玩笑。如果微博上有人发出违背我理念的言论怎么办?我会果断地取消对他的关注。我们完全有权这么做,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鉴于此,也有人站出来约号召人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


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这其实很难做到。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避免那些有预设立场的说服式文章,尽可能地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可是有多少人能亲自研读各项经济指标后,再判断房价是否过高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房价是高是低只与一个因素有关:他是不是已经买了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福果酱_o

    这个论点所陈述的现象,在喜马各种音频的评论里面也能看得到

  • 听友372971735

    人性的强烈避免不一致性

  • 听友104237701

    讲的很好!

  • 存在先於本質

    转基因就是植物的嫁接,有什么害?

  • Rolly2020

    精彩,精确,解惑。👍

  • kevince程

    要是喜马拉雅听众能和得道里面评论精彩就好了

  • 1594787obxm

    每个人的观点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观点也是罗辑推理得来的。

  • 悠悠_gxe

    不错不错

  • 自导自演_wk

  • 电磁力

    这不是社会性动物的观点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