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入门很简单,听这一篇就够了!

楷书入门很简单,听这一篇就够了!

00:00
20:52

古人曾有这样一个比方:“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啊正如人总要先学会站立,然后才能学会走路或奔跑,有了楷书作基础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从字形上可分为大楷、中楷、小楷,从风格上可分为魏碑与唐碑。


《颜勤礼碑》拓片(局部)

《胆巴碑》(局部)

《颜勤礼碑》拓片(局部)


《辞海》解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因为楷书端正,一笔是一笔,行笔速度也较缓慢,这就容易使初学的人学得像,写得准确。楷书的笔画和结构基本掌握了,书写速度自然会快起来。这时再学写行书和草书就不难了。

学楷书,从点画开始。掌握了点画的基本形态和写法,则不管字帖中的字的笔画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临摹起来都容易抓住要领,学到它的形和神了。

一、楷书的特点

与其他几种规范书体相比较,会发现楷书有着显著不同。与篆书的长扁圆转相比,楷书结构更紧密,运笔更细腻丰富。与蚕头雁尾、古朴庄重的隶书相比,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常言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如果说行书类似于行走,草书类似奔跑,那么楷书则更像站立,具有静态、立势、端正的特点。

在结构方面,楷书欹中求正,对称均衡。举例来说,隶书的平衡多数是靠右边伸展出的横、捺的雁尾波折,将整个字摆放平正。而楷书则不然,由于楷书笔画较简,追求速度与便捷,横画往往左低右高,既符合我们的书写状态,又为书写速度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正所谓“楷法欲如快马入阵”。为求取字体整体的平衡对称,有时楷书会采取加长或加重笔触、提高或降低笔画位置等手段,以使字体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以我们会看到啊,楷书长横画收笔处会自然向下顿笔,撇捺画收笔会落在同一水平线上,等等。至于上松下紧、左松右紧、中间紧外围松等原则,则是用以表达楷书对“黄金比例”的追求而派生出的不同手段。

永字八法解析图


在书写要求方面,楷书横平竖直,端庄典雅,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比起之前的篆书和隶书,多出了许多提按连贯动作。楷书以笔画作为框架构建字体,形质(笔画组成的空间结构)是静态的,以笔画体现出楷书的个性与风神,使转(用笔控制的时间顺序)又是动态的。楷书的用笔可以归纳为永字八法,即“永”字的8个笔画,分别为点、横、竖、撇、捺、钩、挑和折,十分强调用笔的笔力、笔势和笔意,讲究长短结合、曲直并举、刚柔相济。

在美学原则方面,楷书讲求互动与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说明楷书的这一要求,即上、 下、左、右之字都要与中间一字呼应,以达成严整飘扬、犀利飞动的效果。

由此,楷书便形成了以静制动、强调法度规矩的特征,虽易于表现功力,但难以抒发性情和建立个人风格。

二、楷书的由来

楷书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汉末。在楷书产生前啊,汉代通行的三大字体为大篆、小篆和隶书。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的一场革命,史称“隶变”。正如蒋善国先生在《汉字学》中所述,隶变的特点有二:一,变不规则的曲线和匀圆的线条为平直方正的笔画;二,改变偏旁的形体。隶变的意义在于汉字逐渐脱离象形特点,趋于符号化。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绞转笔法也逐渐发展。所以,隶书被看作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帛书《老子》文字复原


1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者的书体虽同为古隶,但许多字的笔画已经有了楷书的意味。可见,东汉之际,文字形体中已出现了楷书元素。不过,从形体上来看,成熟的汉隶已与楷书十分相似。直到汉末、魏晋时期,楷书才在隶书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草书、行书的特点,最终定型。

隶书向楷书的这一过渡,是我国书体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迁,即“楷变”,可理解为在隶书字形基础上所进行的平直化、方块化和简化。具体表现在于呀:第一,楷书的笔画形态增多,如出现了竖钩、提画等,方便了书写过程中左右部件间的过渡,也在视觉上增加了点画间的呼应关系;第二,笔程缩短,如楷书“人”字的捺画儿明显短于汉隶“人”字的捺画儿,字形构造更加轻盈紧密;第三,笔形数量减少,字体部件形态稍变;第四,最明显的变化则发生在字体的外部轮廓上,当初的“隶变”使字体从偏圆变为扁方后,“楷变”则进一步使得扁方的字体更加正方。

总体来看,书体演变遵循了去繁从简和提升书写速度两大基本规律。“楷变”的历史意义重大,使得汉字字体的8个基本笔画形成,方笔、圆笔的技法形成。书写笔法也在隶书“平动”“绞转”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提按”,而这3种笔法最终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笔法概念。毛笔的使用也对楷书“提按”技法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影响了楷书的形态构成。

二、楷书的发展过程

汉末雏形初具的楷书,在魏晋时期成熟,在唐代推陈出新,达到鼎盛,在宋、元、明又经历了曲折与衰变,直到清代碑学兴起,楷体才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呀,楷体逐渐走向成熟,到晋代完成了最终的定型。在这一时期,楷书处于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的初创时期,故而面目混沌、多变、有趣。魏晋时代的楷书主要存在于刻石与墨迹这两种载体上。就刻石来说,有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就墨迹来说,则主要以写经为主。

钱泳画像


唐代是楷书最鼎盛的时期,唐代的作品基本代表了楷书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钱泳在《书学》中写道:“碑版之书必学唐人。”后人总结其原因,曰“唐人尚法”,即唐人重视法度、结构,崇尚规矩、工整的楷书自然备受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唐人楷书用笔或圆或方,或肥或瘦,但就结构而言,大致可分为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种,风格端庄匀称,协调多变。不仅如此,唐代还在前代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楷书的笔法、章法、结字等规律,对书法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深入的探讨。另外,唐代科举制确立后,“书”成为考核标准之一,进一步巩固了书法在文人士子生活中的地位。

楷书在唐末时啊,风格已经发展得过于规整。于是呢,宋人一改唐风,从尚法转变为尚意,从追求法度结构变为追求意味神韵。然而呢,宋代的楷书并未有显著的进展,元代也仅有少量书法家问世,而明代帖学逐渐发展为台阁体,艺术上鲜有突破。可以说啊,宋、元、明时期的楷书发展滞缓,可归为守成阶段。

沈度《敬斋箴册》


到了清代,楷书艺术突破前朝桎梏,形成了楷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明代的台阁体至此发展成了馆阁体,以“乌、方、光”为基本特征。馆阁体主要指用楷书书写的官方文案,反对变化,要求字体笔画粗细均匀。同一文件中出现同一个字,要写得一模一样,因此它更像一种写字规范,而非书法艺术。随着清人复古、集大成的文化倾向,碑学应运而生,六朝碑版再度受到推崇。清代碑学不仅发展出完备的理论支撑,清代的书法家也为楷书艺术增添了遒劲雄健、高古疏朗的独特风貌。

三、楷书的书法地位

楷书啊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我国书法艺术中占据了显著地位。

梁巘画像


就审美性来讲呢,向来被看作研习其他书体的基础。许多名家都论述过楷书的法度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宋代的苏轼在《论书》中写道:“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巘也在《学书论》中说:“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学习楷书,需要学习点画及用墨的厚度、深度、形质,学习用笔的方圆、中侧、结构、笔势,以及驾驭毛笔和运腕的方式,而这些是学习任何书体都必不可少的关键技能。

就实用性来说,楷书远胜于其他字体。自从楷书取代篆书、隶书,成为通行的规范体之后,就始终享有高度的社会需求。纵观篆书、隶书等书体,只保留了审美用途,而草书则向来以美学目的为主,几乎没有承担过诸如作为官方文书字体等的实用功能。因此啊,在各个时代,研习楷书的人都远远超过研习其他书体的人数。学习草书、行书的人不到总体人数的十分之一二,与楷书的压倒性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和电脑打字代替了手写字体,草书、隶书等古老的文字书写形式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唯有楷书愈发繁荣。在雕版印刷术时期,用来刻制雕版的字体就是楷体。如今,电脑系统中的宋体字便是来源于宋朝官方印刷体的衬线楷体。仿宋体是介于楷书与宋体之间的字体,而黑体字则是从无衬线楷书演变而来的。毫无疑问啊,楷书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字体,兼顾实用性和审美性,可谓是“普天之下,莫非楷书”。

四、习楷启蒙那些事儿

2012北京国际

邮票钱币博览会

银质纪念币

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金银纪念币30克

圆形银质纪念币

2013北京国际

钱币博览会

银质纪念币


回顾历届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银币,我们会发现啊,币面图案选用了许多中国古代货币:例如2012年钱博会银币选用的是元代至正通宝,其上的“至正通宝”四字为楷书,传由江西周伯琦书写,可见楷书在元代已是官方字体的一种;2013年钱博会银币选用的是明代洪武通宝,其上的“洪武通宝”钱文也为楷书。作为最广泛使用和规范美观的字体,楷书还应用在各种主题纪念币上:例如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30克银币背面的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就是用楷书书写的;而2015年开始发行的贺岁系列纪念币,币面上的大大“福”字,有唐代柳公权“福”字、魏碑楷书“福”字等,皆是楷书之极品。

《洛神赋十三行》


首先,习楷的选帖之路。

选帖首先要选择千百年来被认定的、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以及在某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根据碑帖难易不同,有所先后,比如初从钟繇的《荐季直表》入手,然后学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黄庭经》《乐毅论》及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再到米芾的《董太后挽词》、赵孟的《汲黯传》及钟绍京的《转轮王经》。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打牢基础的情况下专于一家,方能练成一手好字。

《孝女曹娥碑》拓片(局部)


其次,习楷的临摹之法。

学习楷书的过程中,临与摹是最根本的方法。临是对照字帖写,作用是不断提高书写者对笔的控制能力,掌握用笔和结构的规律及方法,最后达到独立创作的目的。摹是用透明的纸覆在字帖上面描字,作用是束缚书写者手的动作,尽快熟悉运笔的方法及字的间架结构。这二者,一个是学习模仿,一个是应用练习,需要连贯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呢,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要点:

临摹之前,要用心读帖。读帖如刺绣,一针不可放过。要从有笔墨处求法度,无笔墨处求神理。更要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参神理。临帖需要心中有大致的笔画走向、粗细变化,在临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落笔轻重所呈现的笔画变化。而摹帖则更需要仔细揣摩字的结构框架,在自己独立书写时,能够更好地把握。

在临摹之时啊,要侧重笔法。一方面啊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笔画特点,如长、短、弯、直、斜、粗、细等,力求书写准确无误。同时要注意运笔的轻重缓急及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

除了记帖,注意笔法,汉字的结构也是临摹之时最为要紧的部分。结构,是指一个字笔画之间的组合安排。对此啊,我们应寻求一个普遍规律,而不是千字一面的印刷体。在临摹尤其是摹帖时,要做到重心平稳、疏密合理、比例适当、错落穿插,把握好结构的精髓,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摹帖的目的,从根本上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最后啊,在实际学习中,习书的心态更为重要。在学书之初,要不畏艰难。刚刚入门,每日或坐或站,悬腕书写,对体能是一个考验。同时,当我们博采众家,有了一定基础,打算专精一家之时,又会进入到另一个阶段的困难之中,因为博览众家所需要达到的水平和专精一家所要求的迥然不同。此时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学习也进入了瓶颈期,易产生厌烦情绪和自我怀疑心理,需重建自我认识,恰当评估自己的位置,继续学习。

纵览整个过程,习书不可急功近利,学书者最要紧的是有浓厚的兴趣与良好的心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而他好俱忘,谓之浓厚兴趣。于游戏笔墨中寄托人生,谓之良好心态。

总之,学书是一项颐养性情、陶冶情操的高雅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