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文心,字如其人

笔墨文心,字如其人

00:00
16:25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过多个发展阶段,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写艺术传统——书法。“笔墨文心,字如其人”,历代书法名家不仅特别讲究点画、线条、章法,不断探索和钻研出绚丽多姿的汉字造型和书写技法,同时也追求气韵和格调,在作品中倾注个人的学识才情、审美意趣与家国情怀,留下无数闪耀着鲜明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传世作品,在岁月的淘洗下熠熠生辉。

俗话说“书画同源”,书画艺术相互借鉴、携手发展,共同构成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从近万件馆藏名作中遴选出52件珍品,重磅推出了“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

该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宋元时期”“明代”“清代”三个单元,全面展现宋元以来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和流派特点。在书法方面,虽然只撷取了寥寥数十件作品,但已展现出古代书法艺术连绵不断的辉煌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到赵孟、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作品的真迹,感受不同时代的书坛风貌,欣赏不同流派的艺术追求。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与先贤名家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静静聆听他们的人生智慧,细细品味传统书法艺术的永久魅力。

宋四家


一、宋元时期

宋朝结束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以北宋四大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家打破了晋唐书法的严整格局,不拘泥于某一家或某一流派,建立起恣肆疏放、追求意境的书风。元代书法基本沿袭宋风,赵孟、邓文原、鲜于枢等书法家主张师古,提倡晋唐的风度气韵,形成了较为古典的书风。

宋 赵构 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


本次展览共展出3件宋元时期的书法墨宝,第一幅是宋高宗赵构的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而醉心书法,自称“余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他初习黄庭坚、米芾书法,随后潜心研习“二王”等晋唐帖书,自成一家之体,书法造诣堪称“帝王前三甲”,也带动了南宋皇室崇尚书法的风气。此团扇草书白居易《绝句代书赠钱员外》,字距舒朗宽绰,用笔圆劲潇洒,起承转折雍容大方。末行左侧的“德寿”钤印是其禅位太子后,退居德寿宫的常用钤印,可见这幅作品为赵构退位后所书,是其晚年草书的代表佳作。

宋 文天祥 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局部)


南宋名臣文天祥因《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文学作品家喻户晓,其书法同样令人称道,清人安岐曾评价其“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文天祥流传下来的书法墨迹较少,目前仅见3件孤本,本次展出的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即为其中之一,可见该幅作品的珍贵。此卷为文天祥38岁所书,共44行,字体稍大,其后跋语27行,字体较小。卷首有清代乾隆皇帝的行书题签,卷后有王应麟、程启光等宋元名家的题跋。通篇一气呵成,流畅自然,用笔迅疾,多见侧锋,字体翻转灵动,与文天祥同年所书的《木鸡集序卷》可称双璧。

元 赵孟 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


第三件展品则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的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这是赵孟写给外甥张景亮的一封家书,主要谈及自己代濮润之子向景亮之女求婚之事。信札用碧色纸书写,由于是私人信件,因而不同于正式的书作,整体风格较为自然随意,下笔酣畅淋漓,承续了“二王”的姿韵法度,是赵氏晚年行书作品的代表作。

赵孟出身宋朝宗室,后出仕元朝,在书法、绘画、诗词、音乐多个方面均造诣高深,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创作观念。为矫正宋代肆意浮躁的书风,赵孟倡导师法古人,临习魏晋唐宋的名家作品,汲取优长并融会贯通,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后人赞其“超宋迈唐,直接右军”。

二、明代

明代书法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蓬勃发展,演变出众多流派。明朝初期,由于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推崇,加之科举考试重视书写,因此帖学风气盛行。沈度、沈粲兄弟二人的楷书端整秀雅,成为官方提倡的台阁本。此时的书风过于追求大小统一和方正规范,失去了灵气,直到明中期以后才有所改变。明代中期商业的繁荣发展引发人们对文化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书法家们开始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注重抒情写意,其中以吴门书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的作品均在本次展陈之列。

祝允明画像


祝允明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擅长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形成了“性”与“功”并重的草书风格,被誉为“明代草书第一人”,备受世人推崇。此次展出的作品誊录了祝允明自作的三首七言绝句《杂题画景》《山窗昼睡》及《题葑门外马生东溪》,均为其吟咏家乡苏州之作。整幅作品结构潇洒恣意,打破传统章法的限制,下笔奔放直率,如刀如剑,配合独特的着墨方式,彰显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明 文徵明 行书《七律诗扇》


文徵明因精通诗、文、书、画而被称为“四绝”全才,他尤擅楷书和行书。本次展出的行书《七律诗扇》之上乃他自作的七言律诗《乙卯元旦》,为其新年之际有感而发,运笔圆转且行文秀逸,点画精到且法度谨严,字迹端正且清秀温润,深得晋唐先贤的风韵。相比祝允明,坎坷的仕途经历使得文徵明的书风更加儒雅稳健。

明 王宠 草书《题画诗扇面》


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在书法史上并称“吴门三家”,他的作品既有祝允明的纵逸,又有文徵明的精雅,各种书法享誉一时,以小楷最为著名。王宠专工晋唐风韵,此次展出的草书《题画诗扇面》颇具“二王”的笔意,布局疏朗自然,笔势洒脱灵动,字字独立,整体看来有一种“拙”趣之巧。

及至明代晚期,出现了徐渭、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书法家,力图摆脱拟古之风的桎梏,书坛呈现出刚劲激越、奇峻狂狷的新风尚。

董其昌画像


董其昌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书法史上的“晚明四家”,他临习魏晋和宋元各家书体,追求古朴自然之美,风格雅秀清淡,深深影响了明末清初书法的审美取向。康熙和乾隆都对他的书法爱不释手,其书体被衍生成清代科举考试的规范体例——馆阁体。此次展出的行书《李颀诗卷》是董其昌70岁时誊写的唐代李颀《赠张旭》《题卢道士房》两首长诗,字体高秀圆润,萧散古淡之意氤氲其间。

明 张瑞图 草书《五言律诗扇面》


张瑞图擅长楷、行、草书,尊崇苏体笔法的厚重力度,书风更加狂放激荡,作品深受日本书坛的推崇。本次展出的草书《五言律诗扇面》布局错落有致,笔法硬峭凌厉,转笔硬挺,多用侧锋,力感十足,难怪时人赞其“奇恣如生龙动蛇,无点尘气”。

三、清代

清代可以说是书道中兴的时期,书法艺术发展到鼎盛阶段,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流派众多,在帖学之外,兴起了崇尚古拙碑刻的碑学。

王铎画像


早期的书法家以王铎和傅山的影响力最大,他们宗法晋唐,仿古而出新。王铎因“降清”而被明朝遗民鄙夷为“贰臣”,书画中最能抒发胸臆的草书,成为他排遣内心苦闷的手段。此次展出的行书作品是他临写的蔡襄书帖,笔锋凌厉,狂而不野,气势狂放不羁。

傅山画像


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书法家和医学家,他集颜真卿、赵孟、董其昌等大家之大成,被誉为“清初第一写家”,同时也被世人视为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此次展出的作品为纵式轴本,笔力苍劲,一气呵成,书体流畅富有动态之美,布局自由不羁而不失章法。

清 乾隆 行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清初书坛帖学之风仍十分盛行,因康熙和乾隆的欣赏推崇,临摹董其昌、赵孟的书体在当时蔚然成风。本次展览展出的康乾盛世两位帝王的书法作品,均为抄录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康熙临董帖甚多,书法清逸典雅,此次展出的楷书作品为其晚年所作,笔力敦厚老成,流露出雍容的皇家气度。此次展出的乾隆行书作品更偏向赵孟的丰润风格,点画圆润,端庄秀丽,但气魄略显不足。

清 金农 隶书《周日章传轴》


清代中期掀起了一股仿碑学碑的热潮,收藏碑刻成为一时的时尚,“纳碑入帖”的书法家也日益增多。“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燮有意识地借鉴汉隶,并将绘画用笔融入书法。金农独创扁笔书法,兼具楷、隶书体,时称“漆书”。此次展出的金农隶书作品《周日章传轴》为其中年所作,结构内敛严密,笔势磅礴沉厚,已见“漆书”风格的端倪。“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尤擅草书,从展出的诗轴可见,黄氏书风脱于章草,笔法顿挫荡迭,点画纷披,散而有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伊秉绶是清代碑学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擅长楷、行书体。此次展出的行书诗轴笔画率真细腻,工稳秀挺,端庄大方,正如时人评价:“笔笔中锋,不露圭角,蕴含凝重。”

清 康有为 行书《五言联》


清代晚期碑学盛行,篆书、隶书、金文等书体得到全面发展,书坛也一改此前宋元圆润柔媚的书风。何绍基兼善诸体,师仿古人而自成体系。此次展出的四屏行书节录南宋范公偁的《过庭录》,多用回锋裹毫,笔势遒劲有力,是其回腕高悬笔法的代表之作。康有为也是一位碑学巨擘,其理论专著被奉为碑学经典。此次展出的康有为行书作品《五言联》取法魏碑,点画直长,结构平稳,体势刚毅,气势奇宕。吴昌硕的行书和草书笔力厚重,酣畅淋漓,隶书和篆书则拙朴生动,率放不拘。

无论是师承晋唐的秀雅代表,还是另辟蹊径的狂放一派,抑或博采众长的碑学宗师,这些名重一时的书法家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个性和意趣巧思。观众在展览中既能接受艺术审美的浸染熏陶,又可了解更多书法文化的历史内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