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6:
那些年追的剧(主讲人揭秘“杨五六”名字由来)
这两天,一位沉寂多年的赵姓女明星突然飙上了头条,顺带着把《还珠格格》之类的电视剧也给翻了出来。我也来蹭个热点,陪大伙儿回忆一下,80后那些年看过的电视剧。
《还珠格格》是1998年在大陆首播的,没记错的话,首播的电视台应该是湖南经视,一个在本省火得一塌糊涂但在省外没啥名气的非卫星电视台,仅凭一档名叫《幸运3721》的综艺节目就火遍三湘四水,仇晓、奇志大兵就是靠这档节目火出天际,用湖南话说,那就“下不得地”。“奇志碰大兵,有理说不清”,弗兰银,哈晓得。
而我的这个名字“杨五六”也与湖南经视一档名叫《故事酒吧》的节目有关,湖南本土一位德高望重的笑星杨志淳老先生就以“杨五六”的艺名领衔该节目。不要问我“杨五六”在湖南话里是什么意思,反正普通话给你说不清楚。只能说,杨五六,YYDS!向杨志淳老师致敬!
言归正传。播《还珠格格》的时候,80后们已经不小了,我那时都十七八岁了,还真算不上是儿时的回忆。在我的脑海里,比这早、比这好看的电视剧,还多着呢。
说电视剧之前,先说说电视机。你还记得你们家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什么时候买的吗?我们家是1987年,我相信,这个年份称得上“久远”。的确如此,我们家是全村第一个买电视机的,虽然只是一个12寸的二手日本三洋电视机。我还记得,那时的电视机也叫“高压包”电视机,屏幕很小,机身很厚,背后有一个大大的鼓包。
那台电视刚买回来的时候,几乎看不了,每次打开就是“雪花”,即使把背后的天线拉得老长,各个方向乱转,也很难显示出完整的画面。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招数,爸爸干脆把天线拆掉,接上两根电线,一直将电线拉到屋顶,最后还要在屋顶撑起一根长长的木杆,在木杆最顶端绑上一圈铁环连接电线。
果然,清晰完整的画面出现了,小小的方盒子里看得见人像、听得见声音,围着的一家人异常兴奋,小孩子们更是第一次领略到如此的神奇。
但信号依旧不太稳定,“再转一点,再转,好了,停住!”很多时候,屋顶要留一个人专门旋转铁环的角度,屋内的人则用声音遥控楼顶的人将画面调整至最清晰。
我那时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被人安排到楼顶去调天线的角度,感觉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画面。特别是1990年《封神榜》播出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长期呆在屋顶,一个画面都不想错过。
这个比《西游记》晚两年、比《还珠格格》早8年的电视剧,在我的心目中甚至超过《西游记》。里边的人物角色,特别是哪吒、杨戬、雷震子、土行孙那一众小神仙,特别讨小孩子喜欢,因为大家都幻想着拥有他们那样的神技。我有一次甚至看着看着出现了错觉,当时电视上正播放着土行孙钻地的画面,我竟指着电视机柜子下面的地上大喊一声,“他出来了,出来了”,大家定眼一看,其实那只是一个腌菜坛子。
还有一个电视剧,在那时也火出了天际——1993年首播的《新白娘子传奇》,一到正月,电视里就播放着这部带有魔幻色彩的古代爱情剧,搞得大家走亲戚都没法走,因为所有人都想留下来再追一集。赵雅芝,绝对算得上是第一代女神,也是永远的女神,即使是现在67岁的她,依旧让人着迷。
当然,当电视里播放金庸作品的时候,聚在一起收看的人数绝对是最多的,一边看,一边讨论,甚至还有人一边比划着。我印象中第一部搬上荧屏的金庸作品是1991版的《雪山飞狐》,剧情差不多忘了个精光,但“胡一刀”这个名字却永远记得。以至于我后来在媒体实习时碰到一个QQ名叫“胡一刀”的老师,倍感亲切,硬是赖着他实习了将近一年,至今他仍是我的良师益友。
那时候追剧不像现如今这么方便,但也不是没有沉迷于追剧的,甚至也有影响学习的,比如我爱人,她就懊悔,经常说当年要是不追《书剑恩仇录》,也肯定跟我一样考上了重点中学。我心想,幸亏没考上,不然今后再读出个硕士博士,可能我俩还不能在一起呢,呵呵,感谢《书剑恩仇录》。
如今,我们家的电视很少打开,一是怕影响孩子们学习,二是阵地都已转移到手机上来了,“用电视追剧”已经渐行渐远。跟着一起消失的,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追剧的氛围和那种说东说西的热烈场面。如今,每个人拿着一块属于自己的屏幕,喝着自己喜欢的奶茶,吃着自己喜欢的零食,看着自己喜欢的节目,无需讨论,无需交流,更无需比划,全部淹没在自己的世界里。何时,我们能再一起追个剧?
我都追过这些电视剧
杨五六 回复 @听友372941708: 哈哈,80后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