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第四十六章【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之七、及之八

第八编第四十六章【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之七、及之八

00:00
07:06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第八编清代之部第四十六章除旧与开新【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之七、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及之八、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2021-8-28 周六)

七、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

在此艰钜的过程中,始终领导国人以建国之进向者,厥[jué,代词“其”]为孙中山先生所唱导之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主张全部的政治革新,与同、光以来仅知注重于军备革命者不同。

三民主义自始即采革命的态度,不与满洲政府狭义的部族政权求妥协,此与光绪末叶康有为诸人所唱保皇变法者不同。

三民主义对当前政治、社会各项污点、弱点,虽取革命的态度,而对中国已往自己文化传统、历史教训,则主保持与发扬,此与主张全盘西化、文化革命者不同。
三民主义对国内不主阶级斗争,不主一阶级独擅政权,对国际主遵经常外交手续,蕲[qí,求]向世界和平,此与主张国内农、工无产阶级革命,国外参加第三国际世界革命集团者不同。

三民主义之革命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仍主以政治领导社会,【“军政”所以推翻旧政权,“训政”则以政治领导社会前进而培植新政权,“宪政”乃为社会新政权之正式成立。】此与偏激的急速主义,专求运用社会力量来做推翻政治工作者不同。【光绪时,于式枚疏:“行之而善,则为日本之维新;行之不善,则为法国之革命。”“维新”与“革命”之辨,正为一由政府领导社会,一由社会推翻政府。其牺牲之大小与收效之多寡,适成反比。惟惜清政府不足语此。然革命要为万不得已,政治苟上轨道,终必经此军政、训政、宪政之三步骤也。】可惜三民主义之真意义与真精神,一时未能为信从他的一般党员所切实了解。【此本孙中山先生自述“知难行易”。】因此三民主义在建国工作上,依然有不少顿挫、不少歧趋。然而辛亥革命、民国十七年之北伐,以及当前之对日抗战,全由三民主义之领导而发动。将来三民主义之充实与光辉,必为中华民国建国完成之惟一路向。

八、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

本节诸项,为中国全国国民内心共抱之蕲[qí]向,亦为中国全国国民当前乃至此后共负之责任。不久之将来,当以上项标题创写于中国新史之前页。

全文完——重温《国史大纲》引言之温情与敬意,结束第一轮诵读。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引言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括号内为小字注解,下同(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第一轮诵读结束。感谢聆听、共读同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