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现在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第21段经文。
一、“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
这段经文佛陀要讲“二无我”。佛陀说,大慧呀,大乘菩萨应该善于观察两种无我相。什么是这两种无我相呢?就是“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
二、“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
人无我的“人”,梵文是pudgala,有的时候也音译为“补特伽罗”,这是印度某些外道认为的众生六道轮回之中的轮回主体。印度一些外道认为,众生在三界中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之中,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轮回。这个六道轮回的精神主体就是pudgala。注意,pudgala虽然译为“人”,但它并不仅仅指六道轮回的人道众生,是指整个六道众生的精神主体。佛法要告诉我们,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无我”,或者译为“补特伽罗无我”。这里无我的“我”,梵文是ātmy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本体”。无我,就是没有这个本体。
为什么佛陀说人无我呢?理由有两个,或者说“人无我”的道理有两重。
第一重道理,佛陀认为,生命不过是五蕴、十八界或十二处的聚集和合而成的。既然众生只是五蕴等缘生聚合的,因此,生命当中就不会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没有“我”也就没有“属于我的”,就是也没有“我所”。所以六道轮回,不过是无知、爱、业等十二因缘而生起的,轮回只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轮回之中没有贯穿始终的轮回主体。只是以眼识等诸根,执著抓取色等尘境,以为有个真实的轮回的世界而已。但轮回之中是绝对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这是佛陀讲的“人无我”的第一重理由。大家注意,这重道理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认为的“人无我”的理由。
三、“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实叉难陀译文,用了一个“又”字——“又自心所现身、器世间”,这个“又”字用的好,意思就是除了上面讲的“人无我”的第一重理由之外,还有啊,还有第二重理由。
看看第二重道理是什么?佛陀说,其实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如同河水的流淌,如同种子的发芽生长,如同灯焰的飘忽,如同迅风的吹动,如同浮云的翻卷。这心识上的轮回中,哪里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
心识是躁动不安如猿猴,不净污秽如飞蝇,永不厌足如火焰。这一切都不离无始执取外境戏论习气。就像水车的汲水轮一般,在生死流转的轮回中,凡夫误以为的各种身体和形色,其实是幻术师的幻象,是起尸的行走,是机器人的运动。这里边根本没有精神主体,如此了知轮回之相,可以称为“人无我”的智慧。
大家注意,这“人无我”的第二重道理,才是大乘三时了义教法的对“人无我”的理解,它不同于小乘对“人无我”的理解的第一重道理。所以第二品第14段经文中说,大乘菩萨应该离声闻的“人无我见”。因为只有大乘“人无我见”,才与下边要学习的“法无我见”是相应的。
四、“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
“法无我”的“法”,是指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佛陀说,大慧呀,什么是“法无我”的智慧?法无我就是知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觉知蕴、界、处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其实压根不存在,这就是大乘三时了义的“法无我”,佛陀用一句话就回答完了。
这句经文中的“妄计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五、“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
前面佛陀讲人无我时,先讲了小乘的人无我,后讲大乘的人无我,小乘与大乘对比来讲。现在佛陀也讲一下声闻、缘觉如何理解万事万物的,以此与大乘做个比较。
佛陀说,声闻认为蕴、界、处中没有我,就是蕴、界、处是条件的积聚,其中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缘觉认为这世界不过是爱、业等十二因缘绳索相系,也没有初始作者,其中更不会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通常说,小乘佛法的观点是“人空法有”,就是认为轮回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但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小乘学者的观点,是这个轮回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这个存在是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无自性的存在”。有人把小乘佛法的这个观点就当作“法无我”,就是把凡夫世界的存在是无自性的存在,叫作“法无我”。因此,就有非常著名的大乘佛教的学者坚持认为,小乘不仅证了人无我,同时也证了法无我。持有这种观点的大乘学者,就是没有理解大乘佛法了义教的“法无我”,是凡夫心外世界根本不存在,而不是凡夫世界是“无自性的存在”。
六、“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
佛陀说,蕴界处等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从来就是远离凡夫的自共相的二边分别的,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的显现相,只是愚夫的分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圣者绝不这样认为。这样的观察凡夫心外的一切法,也就能远离心意意识、五法和三自性,这些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假安立的种种的方便言教,这才是菩萨真正通达“法无我”。
七、“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
佛陀说,能够通达“法无我”以后,不久就可以证得菩萨初地,观察无似相,通过思择、觉知各个地相。由初地欢喜地,依次达到第九善慧地和第十法云地。
八、“住是地已,有大宝莲花王,众宝庄严,于其花上有宝宫殿状如莲花。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佛陀继续说,住到此地,就有大宝宫殿中,有种种珠宝庄严的大莲花王莲花宝座,成就了如幻法门修行的十地菩萨坐于其上。相应的菩萨们围绕着,从一切佛土而来的诸佛,以佛手为其灌顶,就像给转轮王子灌顶一样。以洞彻“法无我”,而超越菩萨修行次第,趣入自证圣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啊,这就是一切“法无我之相”。你和其他菩萨们应该努力修学。
《楞伽经》第二品第21段经文学习圆满了。
感恩于晓非教授!把人无我讲透彻啦:把大乘的人无我和小乘的人无我的区别区分开了,这样就不会让初学者混淆啦!顶礼大善知识!🙏🙏🙏
无明凡夫 回复 @李若梦2: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 “法无我”的“法”,是指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佛陀说,大慧呀,什么是“法无我”的智慧?法无我就是知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觉知蕴、界、处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其实压根不存在,这就是大乘三时了义的“法无我”,佛陀用一句话就回答完了。 大乘佛法的法无我,在《楞伽经》里佛陀一句话就解释了,没有丝毫的含糊,非常彻底明确,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而小乘的观点是人空法有,且大多数小乘行人认为法是无自性的存在,这不是大乘佛法的法无我,大乘佛法的法无我,是凡夫境界从来不存在。 感恩于老师,又厘清了世人对法无我的误解。🙏🙏🙏
于晓非_ 回复 @天堂是一条路:
于老师大善知识,方便善巧,不离真实,既对治了各种外道和相似佛法,又彰显了佛陀正法!对于弘扬佛陀正法的人来说,随顺真实容易,随顺众生很难,很多自以为的护法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于老师的方便善巧! 顶礼正法!顶礼大善知识!
于晓非_ 回复 @游戏自在: 🙏
今天讲“二无我”! 三时教法的四条纲领,今天齐活儿了! 顶礼老师🙏🙏🙏 感恩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淡然有约: 🙏
感恩于老师法布施,学佛好几年了,也不懂二无我,现在明白了。
于晓非_ 回复 @照静: 🙏🏻
淘宝 微店 抖店
想要深入学习《楞伽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490885893 回复 @于晓非_: 于老师好,这二维码已过期,还有办法入群吗?谢谢您。
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于老师说过,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没有无自性地存在
真至善美 回复 @孙莉_2w: 的确,印度那会儿,思想家们普遍都认为,事物存在的标志就是有自性,那么无自性就是对我们认为的存在的否定。
如来说无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者,唯是假名。细思,当皆惊怖啊!太可怕啦 顶礼善知识,致敬无量!💜💜💜🙏🏼🙏🏼🙏🏼
于晓非_ 回复 @岐燕: 🙏
感恩于老师,二无我说得如此清晰
于晓非_ 回复 @白玛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