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两种人:
一种人能力一般,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指点点,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一种人能力出众,却觉得自己非常普通,乐于对别人的意见虚心学习,觉得自己需要进步。
哲学家罗素曾说:
“整个世界的问题在于,愚者和狂徒对自己总是如此确信,而智者则满是疑虑。”
人能力不同,会对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决断,将命运导向了不同的方向。
越有能力的人,越明白提高自我的重要性;越无能的人,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越无能,越无知
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说:
“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越是对事物一知半解的人,越容易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高点,去随意评价别人。
其实,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自以为有知的人。
这样的人,如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口大的天空,却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
越是有能力的人,越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越是本事不大的人,越容易因认知的局限,高估自己的能力。
就像电视剧《婆婆来了》中的大哥王传祥,刚到城市的他,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学历文凭,却一心认定自己是赚大钱的人。
弟媳给他介绍了工作,刚上班就与人发生冲突,事后不仅拒绝道歉,还觉得是工作不好;
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他,看到老乡做生意赚了钱,自己也要做生意,没本钱就企图卖掉弟媳的陪嫁房。
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但这样的事情却在生活中时常上演:
“成为摄影师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拍照片嘛!”
“设计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五分钟的事情嘛!”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达克效应”:越是能力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水平。
他们不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还不能客观评判事物。
难怪有人说:
“知道自己无知便是觉醒,承认自己无知便是开窍。”
本事不大的人,往往因为看不清本质而低估事物的难度,高估自己的本领。
人非生而知之者,明白自己的无知,了解自己的不足,便要胜出众多无知且不自知的人。
为人处世,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找到正确的位置,便已赢了一半。
越无能,越冲动
一位精神科医生说:
“在任何情况下,你如何做出情绪反应,都是一种选择。”
遇事冲动,缺乏理性,便选择了随时可能失控的人生;
遇事淡定,沉着思考,则选择了拥有长远规划的人生。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在没有掌握实权之前,一边用心思考当时社会出现的问题,一边沉着隐忍,不冲动行事,不随意“站队”。
有一次,他很用心地给皇帝写了一道叫《论时政疏》的奏折,里面说了很多朝廷出现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重视。
对此,张居正不仅没有冲动地向皇帝讨答案,也没有消极气馁。
他明白,自己还需要等待时机,然后再一展抱负。
于是他冷眼旁观当时的内阁斗争,终于等到了命运的转折点,成为流芳百世的“救世宰相”。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做“初生的牛犊”,那看似勇猛的行为,不过是情绪化的表现。
怒时不言,恼时不争。
遇事先思考判断再行动,稳得住情绪,才能做事理智,不被情绪所控。
就如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中所言:
“在任何时候冲动都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如果忍耐能化解不该发生的冲突,这样的忍耐永远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顽固地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化解危机,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放下冲动,用理智处理事情,如此,方能最大可能避免因为能力壁垒所形成的问题。
然而,越是无能的人,越对自己有着过度的自信。
他们不收集信息完善意见,就盲目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不理性思考,就冲动行事。
听风就是雨,一有点问题就跳起来。
这样的人,大多会陷入人生困顿中,哪怕深受冲动之苦,也会放之任之,最终深受其痛。
越无能,越闭塞
认知如枷锁,困住我们的思维,限制我们的未来。
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扩大认知,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在错误中得到成长。
越是有能力的人,越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眼界、见识、能力。
就如心理学上的“皮球原理”。
皮球体内的空气,就像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越是学习新事物,皮球体内的空气越多,相应的,皮球外部接触到的空气也越多。
皮球外部所接触到的空气,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谓真正的知识,便是知道自己无知的程度。
“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莎士比亚亦如是说。
越是无能的人,越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不学习,不接受新事物,轻者止步不前,重者被世界淘汰。
反而是能力越大的人,越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领域充满敬畏。
红了一辈子的演员陈道明,便心怀若谷,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在拍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时,陈道明不过是去客串一下。
在剧中,他的戏份和台词都很少,但陈道明并没有因此放松。
在没有戏份时,他就站在旁边,看大家演戏的方式。
马伊琍曾回忆道:
“他说他那个年代演戏,表演带有年代痕迹。
带着那个年代感的痕迹,到现在的年代来演戏,可能得脱节。”
陈道明便抱着学习的态度,看年轻演员是如何演戏的。
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让陈道明成为多少人心中的表演艺术家、老戏骨。
反观诸多能力不强的人,早就停止了学习,错把无知当全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命不凡。
抓不住机遇,看不到差距。
最终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还抱怨是命运的不公。
越无能,越“上推下卸”
老子说:
“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自知佼佼者,往往能直面自己的缺点,正视自己的问题,从内审查自己。
无知平庸者,却更容易为自己找到借口,把问题归结于他人,也把责任推给他人。
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便是如此,一旦出现问题,便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崇祯十五年,明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多地接连失守,崇祯皇帝想要议和,又怕被大家说自己“无能”。
于是便让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进行这件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臣们还是知道了议和的事情。
面对大家对陈新甲的指责,崇祯皇帝不仅不替陈新甲说话,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陈新甲的身上,以“私自议和”的罪名处斩了陈新甲。
类似的事情发生多了,大臣们也明白了崇祯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再遇到问题,便保持沉默,就连兵临城下之时,也无人愿献上一计。
但崇祯皇帝依然把亡国的责任推卸给了大臣,一句“诸臣误朕”,道尽了一生悲剧。
一个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人,会让自己落入一个死胡同。
如心理学上的“验证性偏差”理论:人们对于自己的一个判断,更乐意去证实它是正确的,而不乐意去证实它是错误的。
无能的人更是如此,认准了一件事,就争辩到底。
还总容易把问题归结于别人,宁可强词夺理地狡辩,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
不断去验证“自己没错”的判断。
无论对错,都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判断永远没有问题,如果出现问题,那就是别人的问题。
这便如阻断了前进之路,把诸多可能,挡在门外,只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条羊肠小道,越走越窄。
▽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一个真正睿智的人,会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把无知当无畏,不把冲动当直率,不把固执当坚毅。
命运如想象力丰富的剧作家,为我们的人生写下了不同的剧本。
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依然可以让剧本变换底色。
点个【在看】,人生如海,愿我们在历经千帆后,成为“有能”之人,拥有“有所不能”的勇气,在漫漫人生路,遇见更好的自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