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孚」,这个在周易中反复出现的概念,
在我眼见的所有易经注解版本中,
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将其解释成为“诚信”。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孚”是诚信,
那我们就这么认定了吗?”
“我个人稍有疑问。
疑问从何而来呢?
诚信一词,一般是用于判定人与人之间,
在达成某些约定后的履行情况。
有诚信就是按约履行,
没诚信就是无法履约或恶意违约。”
分析
那我们可以看一下易经中的“孚”出现的场景,其实并不一定仅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简单关系描写,更多的情况下,是针对人与人群的关系。
例如:
比卦初六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译文:“有诚信的前去亲近依靠群体,就会没有灾祸。如果诚信就像满盈的瓦罐一样丰盈,最终还会有另外的收获,会非常顺利。”
或是人群内部之间的关系
例如:
损卦卦辞:“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hé)之用?二簋可用享。”
译文:“在人群中,通过损耗现有资源来做事,需要有诚信,启始的时候就有好事发生,没有灾难,可以固守保持,适宜有所前往。需要用什么呢?两簋就可以祭祀了。”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
“孚”不一定是个人之间的承诺履行,
而可以扩展其含义覆盖的范围。
解读
按我个人对「孚」的理解,
其实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场景出现。
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给予承诺,
并关注履行结果,
叫做“诚信”或“气节”;
在一群价值观趋同的人之间给予承诺,
并关注履行结果,
叫做“道德”或“信仰”;
在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中间给予承诺,
并关注履行结果,
叫做“制度”或“法律”。
因此,我在易经的注解当中,
每每遇到“孚”这个字的出现的时候,
我通常都会给出“诚信”、“道德”、“制度”三个解释。
如果按照我的这个解释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诚信”、“道德”、“制度”三者之间其实内在是一个相通的原理,就是一个“承诺+兑现”的过程。只不过将这个过程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了不同的体现。
如果放在一个有修养
会思考的个人身上,
他体现出来的就是
对周边人或人群的“诚信”或“气节”。
如果放在一群拥有类同
普世价值观或信仰的人群之中,
体现出来的就叫做“道德”或“信仰”。
如果体现在不同价值观、
不同背景、不同社会地位、
不同经济基础的人之间时,
只能通过“制度”或“法律”的方式进行体现。
其实,在我看来,
“孚”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类的个体与自然界相比,
实在是太渺小了,
如果不能产生合力,根本无法生存。
我们看到现今人类对地球的占领,
对其他物种的控制以及对地球资源的使用
甚至对宇宙空间的予取予求,
其实都源于
人类是一种可以通过沟通和思考
最终将群体组织在一起,
并产生合力的生物。
「孚」
恰恰就是这种合力产生的基础结构。
拆解
其实很好理解:
“诚信”,体现的是个人对自我提升的要求,
也就是说,诚信是“我要怎么做”。
认为“诚信”最重要的中国历史哲学体系
是道家哲学。
“道德”是社会对群体产生合力的需要,
是告诉个体“应该怎么做”。
认为“道德”最重要的中国历史哲学体系
是儒家哲学。
“制度”则是一道防火墙,
防止出现违背群体利益的个人或合力,
因此是“不能怎么做”。
认为“制度”最重要的中国历史哲学体系
是法家哲学。
每一家的哲学思想都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合理的切入点来诠释“孚”的重要性。也会每每遇到别家思潮时,要么迎头痛击,或幽上一默,这也充分说明了各家哲学思想对“孚”的重要程度的认可。
我个人觉得庄子的“支离其德”堪称各家思想交锋中的一颗明珠。他在倡导自己理念的同时,也狠狠地挖苦了另外两个哲学流派的思想,下面我简单聊聊这个故事吧。
故事
《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译文: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糊口度日;又替人算命占卜,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也没人要他当兵;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种粮食十捆柴草。如果说,像支离疏这样形体残疾的人,都可以养活自己,颐养天年。那么如果道德残疾的人呢?
这个看似生动的故事后面的道理很多人都不太容易揣测,主要是庄子在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而不是设问句。增加了文学的冲击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辩论空间。
如果让我来理解支离其德的道理,
是可以分为很多层次的,
这个不是本文的重点,
简单理解的话,可以解释为:
如果说身体残疾是可以“占便宜”的,
那么道德残疾就更可以“占便宜”了。
套用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在“诚信”、“道德”、“制度”对应的三个层次上,
那就出现了:
个人-诚信层面:
支离疏知道自己想要怎么做,
想得到什么,
怎么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群体-道德层面:
于是他巧妙运用了自己的特点,
利用了他人的道德观及同情心,
社会-制度层面:
也利用了社会制度的规则,
让自己巧妙的在社会夹缝之中游刃有余。
这就是道家哲学中的重点之一,看中在充分理解客观事物情况和规律后得到:道家的“我想做什么”,儒家的“应该做什么”和法家的“不能做什么”。
庄子在面对儒家和法家的做法时,狠狠地幽上了一默的同时,也说明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理解,角度可以有多么的不同。
针对“孚”这个主题,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也会诠释出不同的含义,对不同人群也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我不能强加我的价值观给周文王和周公,
那么周易中到底是不是
按照我的方式分三个维度
来解释“孚”的呢?
让我们看看说“孚”的卦第六十三卦“风泽中孚”。
中孚
中孚卦,取象内心为阴为柔而外在为阳为刚,好似一个软心的圆球,有两层硬壳包
裹着它。
解释为,周易中的“孚”,并不是只发自内心的诚信就可以,而是要做到:
内,让诚信从自己做起,
从认清客观现实做起;
中,在群体中善于沟通和相互融合,
找到共同的道德标准;
外,可以通过制度约束相互的行为,
要有执行层面的保障;
综合在一起才是中孚卦所要求的“孚”,
也就是要讲诚信,尊道德,守制度。
而六爻的爻辞也是按照这个结构来进行讲述的。如果我们把中孚卦看做一个软心的球,那我们就逐层拆解他的含义吧。
六三,说的是,如果你想展现出“孚”,要客观的分析现状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别人脑子里就跟你想的是相同的。
六四呢,讲的是如果你想展现“孚”,就要认清并符合客观规律。不要想当然的认为,今天能成功的事情,明天就一样可以成功。不要认为事务和环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因此,我们看,六三和六四都是从自己做起。
九二,说的是,展现“孚”是要通过充分的相互之间的沟通才能做到。
而九五,说的是,“孚”是群体之间的一种纽带。
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德和信仰,实际上是需要通过充分沟通,从而成为群体之中的纽带的。
初九讲,有“孚”的人,做事才是有底线,才可能被预测,才有可能与之合作。
上九说的则是,“孚”不能只说不做,需要踏实实践。
因此,可以看出,初九和上九写的更像是一种保障,一个保底。那就跟法律和制度非常类同。
如果大家觉得这里讲述的不够仔细,可以找到《周易详解》系列节目中的相关内容详细阅读。
结语
基于上文中我对易经中“孚”的理解,我认为我对易经中“孚”的理解应有可能该趋近于周易中两位先贤的想法,是否真有其事,只有梦中寻解于周公啦。
讲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