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易经的学习中,
自古至今,
各代文人都有通过占卜
来辅助学习和理解的习惯。
这也是周文王和周公之所以将
六十四卦的场景
通过故事来描述的原因。”
“因为周文王和周公将场景
通过文字进行描述后,
人们在占卦时,
就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文字
去分析和理解易经的深意了。
我想,
这也是周易流传至今
的原因之一吧。”
思考
恰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语言习惯和生活场景已经与现在大相径庭。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就说周文王举的例子吧,“井卦”,我这个在北京出生和长大的孩子,这辈子没见过真的井,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儿时有个连续剧叫“辘轳,女人,井”。拜托,我怎么理解啊。
再有,什么“小狐狸过河”,什么“飞鸟之象”,什么“狩猎”,什么“车轴”,天啊,能不能换成二环堵车,空气污染,全民吃鸡之类的场景啊,我比较听得懂。
“ 如果说故事不好理解,
我们还可以通过背景资料来自行脑补,
可字里行间很多类似“断语”的文字,
可就更为让人费解了。”
“我之前的文章中聊过
“元、亨、利、贞”,
还有类似“吉、凶、悔、吝”,
“有孚”,“无咎”之类的文字。
些文字到底为什么这么频繁的出现?
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我们今天就从
「吉、凶、悔、吝」
这四个含义宽泛且模糊,并且又会反复在
不同场景中出现的字入手吧。
分析
我个人理解,这四个字是周文王和周公为了方便读者在占卜中理解和使用,所安排的特定话术,即“断语”。
为什么要有“断语”而不是讲故事让人自己联想和判断呢?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感觉,这些“断语”更多的是带有指向性和判断性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诠释易经希望传达给我们的“变化”之中的规律。
同时,周文王和周公又正好通过这些“断语”所带有的指向性概念,来突出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如果按照我的理解,“断语”就是判断事物变化方向的坐标,就是客观真实的看待事物和反省自己的基础。而基于这个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学习,观察和反思易经“断语”对事物客观发展的反映后,就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流派。
例如:
发展出来的中国哲学“真实派”,就是“道家”。
就是讲求认清事实,顺势而为,
切勿自以为是,螳臂当车。
这就是老子提出的“无为”,
就是庄子提出的“气听法”。
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周文王和周公看问题的角度问题。
即便说两位先贤都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但是他们再有哲学思想,也都是身处统治阶级之人,每天看到的场景也大多是宫廷的事务,每日遇到的问题也是管理人民的问题。
或多或少都会有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给外界下判断的习惯,我想也是无可厚非的。
就像:
我们在阅读斯托亚学派的
帝王哲学家马克·奥勒留,
和奴隶哲学家克吕西波的文字,
肯定角度和切入点完全不同。
很多情况下,
是考虑到受众的文化基础有限,
又有通过占卜而明理的需求,
“断语”就自然产生了。
“ 如果我的这第二个假设成立,
那么,将自己认为合理的思想,
甚至有可能是统治者的思想,
通过文字和教育的方式传播,
那不就是我们熟悉的
“儒家”哲学的做法吗。”
“儒家学派的人,
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文人,
都希望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物,
通过教育和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
告诉广大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或不擅长独立思考的人
应该怎么做怎么选择。”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真诚”,
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我想,这也就恰恰映证出《易经》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鼻祖所承担的历史地位。
定位
貌似话题有点跑偏,我们还是回来讨论“吉、凶、悔、吝”的解读吧。
如果我之前的两种假设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吉、凶、悔、吝”这四个字,就是对事物下一阶段发展的判断。
那么如何解释更为准确呢?
我们其实很容易从词义中
分辨出这是两组断语,
“吉、凶”是一组,
“悔、吝”是一组。
先说“吉、凶”,从字面上看,“吉”,就是吉祥,吉利,好。“凶”就是凶险,灾祸,坏。就这么简单吗?如果这么肤浅的理解,我认为未免有些太过简单了。
举几个例子:
如果我占到了“吉”,那么,结果就是好的,我还需要努力吗?
如果我占到“凶”我还去做吗?
甚至还可以延伸出所谓的“伊底帕斯情节”的故事。这不就是宿命论了吗。
因此,我认为不妥。
那如何解释更为合理呢?
我通过上下文的对比和在日常占卦中的结果反馈,总结出来“吉、凶”与“悔、吝”两两一组,其实分别代表了对命运的判断以及对人在处置事物方式的判断。
吉凶
首先,我们说“吉、凶”,我认为,这两个字是易经对上天给予我们命运的断语,是讲述外界环境与你自身努力相互影响的状况。
那什么是“命运”呢?
「命」,就是我们身处的环境,初始或过程中可以拥有的资源,就是上帝给我们这一生的初始参数和设定。
「运」,则是上帝在我们的一生中,不断给我们不同的随机参数,会与我们的初始参数相互影响最终造就我们的生存环境或是修炼的环境。
这个“命运”又怎么来通过“吉、凶”这个断语来解释呢:
“吉”,“命”顺利,“运”佳。
即,在整体都很顺利过程中,
运气很好,或事半功倍,或贵人相助,
造成的趋势是你执行的过程
与你的预期非常契合。
但是,你要是不努力按照你的预期
去执行,还是会停滞不前。
这其实是给你信心让你一往无前。
“凶”,“命”掣肘,“运”衰。
即,在过程中处处制肘,
运气不好,或事倍功半,或遇人不淑,
造成的趋势是你执行的过程与
你的预期渐行渐远。
可是,你即便明知山有虎,
却还是不得不偏向虎山行。
那么你需要时时警惕,处处提防。
悔吝
那么“悔、吝”二字又是什么含义呢?按前文所说,“悔、吝”更多则是描述你内心在处置外界环境时的动向。要知道,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还是中国历代的教育,都会将自我的“反省”作为核心理念去执行。
所谓反省其实就是“反过来,不仅眼向外还要心向内的客观全面的检查和审视自己及周边的环境”的含义。就是要求人有“感知力”。“感知力”是所有智慧的基础。
无论是中国道家提出的“气听”,还是佛教八正道第一道的“正见”,都是这个概念。只有在客观感知之后,人们才能够通过智慧和思考,去主动的发自内心去改变自己或身边的环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解释“悔、吝”了。
「悔」,
在遇到问题后,
可以做到认清现实并及时反省和调整,
从而使你懊悔的事物或人发生变化,
从而转向好的方面。
「吝」,
在遇到问题后,
没有及时和正确的认清事实和反省,
那么,即便现在的环境还不错,
也会逐渐转向不好的方面。
按照我的这个解释,
大家可以自己套用到卦爻辞中,
看看是不是
“吉、凶”多为在结合事物发展中的趋势,
而“悔、吝”多为需要反省后的改变。
总结
我想,《周易》这本著作是一本可以操作的哲学书籍,这本哲学的基础其实就在这“吉、凶、悔、吝”上,让你认清事实努力反省。而易经本身的特点也在这一吉,一凶,一悔,一吝之间,让你游戏其中浑然天成。
通过对“吉、凶、悔、吝”的拆解,你不难发现易经的一个特点,易经其实是一套很决绝的哲学思想,非黑即白,非吉即凶。
当你每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易经都会直接的告诉你要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绝无盘桓彷徨之理。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易经“易”也就是“变化”的核心原理造成的。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道理。
那么,在每个节点,你都要去选择如何应对如何变化。也造就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一个民族属性“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
学到了,nice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