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间,经典重现!

方寸间,经典重现!

00:00
22:03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书法艺术金银纪念币系列项目,以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为表现内容,分五年连续发行,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今年5月将发行该系列项目第二组“中国书法艺术(隶书)金银纪念币”。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纪念币项目已于2018年成功发行,通过经典的书法作品,展现了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力求通过篆、隶、楷、行、草五组金银纪念币项目的逐年发行,以点带面地展现出中华民族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传达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以中国古代书法为表现范围,我们制订了选取作品的原则如下:一是能够充分代表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的典型性作品。在重点展现最著名作品的基础上兼顾各时代的平衡。二是尽量兼顾中国古代不同书家,遴选出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不重复选择同一书家的作品。三是尽量涵盖不同的载体和种类,包括甲骨、铜器、竹简、纸本、碑版、石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力求较为全面地覆盖各个类型的作品,在有限的尺幅内尽可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四是在选取的作品中,能提取出字迹清晰、易于辨识,富有美好寓意且字形优美的字词,作为突出表现的文字。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古代众多书法艺术作品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和取舍,经过多次深入论证,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五年搭配方案。

一、以隶书发展衍变脉络展现经典艺术作品

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来看,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巨大变革和重要的转折,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境界。隶书是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它来源于篆书,但对篆书的书写风格和形态又进一步发展,是在篆书基础上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使书写更为便捷。隶书的形成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同时对草书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草书和楷书为千余年来流行的书体,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在技法上更是隶书的各种变化。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扁宽,横画较长而直画较短,结体扁平、工整、精巧,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更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萌芽于战国,兴盛于汉代。秦汉隶书分“秦隶”(又称“古隶”)和“汉隶”(又称“今隶”)。秦隶属于早期隶书,指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汉武帝初年以前)的隶书,又称为篆隶、古隶等。从字体产生、发展的角度看,隶书在战国中期已见端倪,战国晚期已经使用,西汉中后期发展为成熟的汉隶,东汉石刻隶书是隶书的艺术高峰。

“中国书法艺术(隶书)金银纪念币”项目选择的作品从书体上涵盖了秦隶和汉隶两种隶书形态;从时代上追溯到隶书萌芽的战国末期,到隶书艺术发展高峰的东汉、直至唐、清;从载体上看,包含了竹简、碑版、纸本多种形态。从风格上看,既有自由真率的简书,也有端庄静穆的碑文。整套金银纪念币以点带面地展现了隶书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隶书艺术的风格面貌。

(一)作为早期隶书的秦隶

提到隶书,人们往往认为是汉代的专利,实际上在战国中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早期隶书很快因为简便快捷的优势占据了日常书写的主流,为后来日益成熟的汉隶奠定了基础。

秦隶是汉隶的前身、也是楷书的渊源。秦简记录下汉字由篆书“隶变”的过程,即汉字由具象到抽象,由古文字向今汉字演变的过程。隶书从萌芽到成熟记录着古文字的演化。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西郊的睡虎地发掘出一批秦简,出土的秦简数量达一千一百五十五枚,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每枚竹简长23-27.8cm,宽0.5-0.8cm。书写时间跨度较大,为秦昭王元年至始皇三十年(前 306- 217 年),内容大部分为秦国史官喜等人抄的律令文书。由于出土数量较多,又是多人书写,因此风格多变,甚至在同一篇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笔法。它填补了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缺环,使大家认识了秦隶的面貌。

秦简文字处于隶变的早期阶段,结体和用笔都带有明显的篆书特点,丰富多姿,活泼自由,有稚拙率真、自然朴拙之美。简牍文字因出于多人之手,其书法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睡虎地秦简内容丰富,有《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等。我们在睡虎地秦简的这枚30克银币中,选取的就是《为吏之道》的内容,画面中突出表现的惠以聚之四字,传达出慈惠爱民使民众一心的含义。《为吏之道》是当时官吏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与原则,对官吏的品行、才能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比如:“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由此可以窥见秦代的法律秩序以及治世的方法和思想。《为吏之道》书写于秦统一之前,共有 51枚,书体式样较为和谐统一,是睡虎地秦简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虽然字形结构上还保留一些篆书的特征,但用笔上已有隶书的笔意。其线条圆润拙朴,笔画横势明显,用笔从容平稳,精神内敛。

第一组篆书币中所表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基本上以刻、铸、凿的方式为主,但在秦简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毛笔进行书写的文字和铸凿的甲骨文、金文有着鲜明的不同。字形开始由竖长向扁方发展,毛笔的书写速度加快,表现力更为丰富,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较刻凿文字更体现了毛笔书写的丰富性。笔法的变化也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核心元素之一,这也是“书卷气”和“金石气”的区别。秦简牍书中已出现楷书与草书的笔法,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汉字的形体演变开辟了道路。

(二)高度成熟的汉隶

隶书到了汉代,由民间的“急就”文字发展成官方文书通用的字体。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字体的规范化、程式化,直至东汉时隶书碑刻发展达到鼎盛。即便是程式化的作品也各具特色,风格多样。有遒劲浑厚的《西狭颂》,方整劲挺的《张迁碑》,烂漫飘逸的《石门颂》,经典作品难以尽数。而在传世的170余种东汉碑版中,以端庄静穆者居多,代表作品有《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等,法度森严,立汉碑风范,历来人们认为这类碑刻是汉隶碑刻的典范。

史晨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高231厘米,宽112厘米。碑阳17行,碑阴14行,行36字。约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立。《史晨碑》与《乙瑛碑》、《礼器碑》并称为孔庙三碑,圆润遒丽、工整秀雅,历代对其书法评价甚高。尽管属于东汉末年时期的碑刻,字里行间仍可追寻出汉初碑刻的天真朴厚的意味,同时也体现了隶书由自然到整齐,从粗犷到精丽的发展过程。历来评价史晨碑书法端肃清正、敦厚典雅、波磔分明、法度严谨,为庙堂文字的经典。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评《史晨碑》: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是指史晨碑作为隶书作品,既有法度又有艺术境界。

我们选取字形清晰、结字工整的“兴利”二字作为突出表现的文字,结合上下文“为百姓兴利除害”,意为兴办对人民有益的事业。衬以汉代画像砖纹饰,展现汉代艺术的风貌。

礼器碑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高234厘米,宽105厘米。正文16行,行36字。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礼器碑被称为隶书极则,历代学者对其艺术价值多有赞誉。礼器碑堪称瘦硬美的典范,方正严谨、典雅雄健,笔道瘦劲且有变化。清王澍《虚舟题跋》云: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我们选取字体优美,较为清晰的“天雨降澍”四字,作为突出表现的文字,有天降及时雨的美好含义。衬以汉代画像砖纹饰,展现汉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浑朴风貌。

碑石经过风雨侵蚀和时间的洗礼,展现出特殊的审美效果。碑刻文字经风化后,字形线条的缺损产生了微妙自然的美感,浑厚朴茂,含蓄而没有火气,质感更加丰富。

(三)融楷入隶的唐代隶书

唐代到了玄宗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已经到来,文化艺术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就书法艺术而言,唐太宗为初唐时期的楷书、行书开拓新境界奠定了基础,到了玄宗时期,他力求在自魏晋以后被忽视的隶书中有所创造。立于西安碑林入口处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就是唐玄宗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丰茂遒劲,端庄浑厚,气势恢宏,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历代书家多有称颂。唐窦泉《述书赋》赞云:“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凤,笔为海而吞鲸。”自唐玄宗李隆基之后,唐代的隶书产生了变革,以丰润为美,与汉代隶书所注重的瘦劲、刚健有所区别,推动了唐隶的中兴。

在这枚30克银币中,我们选择了字形饱满的至德要道四字作为突出表现的内容,意为至高的道德和精要的道理,以唐代石刻缠枝花纹作为衬托,诠释出蓬勃繁盛的盛唐气象。

(四)借古开今的清代隶书

隶书有着极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对众多书体的发展和众多书法家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清代作为汉隶之后的又一高峰,是隶书发展史上又一重要节点,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大家和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邓石如就是清代书法变革的有力推动者之一。

邓石如,初名琰,号完白山人。清代篆隶两种书体能够盛行,与邓石如有很大关系。刘镛评价他的篆隶书说:“千数百年无此书矣。”清代在帖学独占鳌头的局面下,邓石如的出现将这种现状打破,他以碑碣入手,取其精髓并推陈出新,成为篆、隶、楷、行、草五体具备的书法家。他广泛学习汉魏、六朝的碑刻,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隶书扁方的体势中融入篆书的圆润之笔,又汲取魏楷的严整浑厚,兼具刚劲与柔润,形成古茂浑朴的风格。在结体上追求端庄典雅、圆润流畅的效果,而不以新奇的外形结构取巧。可见邓石如五体皆备,而以隶书为中心贯穿其中。赵之谦非常推崇邓石如的隶书:“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为第一。”

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每个爻都是吉的卦,谦卦象征谦虚之意,有谦德的君子万事皆能亨通。我们选取其中字形舒展、寓意美好的“君子”二字作为突出表现的文字,并衬以郑板桥《竹石图轴》中所绘竹子局部图案。竹子中空、有节、挺拔,正象征着虚怀若谷的君子.

二、隶书经典的传承

书法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我们在这套金银纪念币中精心选取的五件作品,基本代表了隶书发展最重要的几个时期的审美特征。这些作品对后世的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发展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一作君墨,后更名尹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人。沈尹默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型的书法家。他主张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写字须将前人法则、个人特性和时代精神融合一体。他临写的《史晨碑》笔笔中锋,刚劲有力,一波三折,变化丰富。

清代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他早年学习颜体,中年学南北朝书,后来致力于隶书,广泛学习汉魏名刻,尤其对《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衡方碑》等临摹多至百遍。他临摹不重形似,用笔方圆相济,凝练遒劲。

三、凝聚匠心于方寸之间

金银纪念币设计的一个难点在于,要在方寸之间通过画面设计、浮雕和工艺等充分展现书法的艺术神韵。我们在项目整体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不同规格纪念币的面积大小、不同作品的不同载体形式、质感、风格,以及主题文字、印章、面额等元素的组合搭配,并在众多纹饰中选择与作品风格、主题相匹配的纹饰图案作为衬托,力求展现最佳效果,重现书法经典。

著名书法家苏士澍先生为第一组篆书金银纪念币篆刻一方“中国书法艺术”朱文印章,今年又为第二组隶书金银纪念币篆刻一枚“中国书法艺术”白文印章,与第一组相呼应,使两组金银纪念币更加完善,富有变化。

中国金币总公司王安董事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系列金银纪念币项目的总指导,对项目设计全程把关,为五年整体设计方案把控设计思想和设计方向,指导设计师不断完善图稿和浮雕,提升金银纪念币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在王安董事的指导下,金币公司设计部完成了项目设计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元素的搜集筛选。多位设计师、雕塑师和工艺师精益求精、潜心创作。每一枚金银币都凝聚着思想创意者、设计师和金币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