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 杨绛】“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先生,走过一个世纪,爱过一生

【060 杨绛】“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先生,走过一个世纪,爱过一生

00:00
09:15


LEAD人物

告诉你榜样的力量

文|写作班作品卓君

编辑|夏天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关于“趣味儿”的段子。大致是一对夫妻都特别喜欢猫,可是他家里的猫常常被邻居的猫“欺负”,于是男主人就常常备一枝竹竿,倚在门口帮自己的猫打架,最终成功“打败”了邻居家里的猫。这个段子中的夫妻就是钱钟书和他的夫人杨绛。



有关于这对夫妻,世人传颂着佳话。而有别于两人合体的名声,以“钱钟书”,又或以“杨绛”个体获得掌声更是无数。《围城》中有这么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样的字句出自杨绛之口也并不让人大惊失色。

作为一名文坛巨匠和百岁才女,杨绛用一生辅佐文化昆仑,独成一派,用一世热爱文学,爱情,爱过亲情,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女性传奇而厚重的人生,被世人尊称为一声“先生”。

她于 32 岁创作了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45 岁出版《吉尔 .布拉斯》;48 岁自学西班牙语,并翻译《堂吉诃德》;70 岁出版《干校六记》;92 岁,出版《我们仨》;100 岁高寿期间,仍然每日坚持练习毛笔小楷,研究红学。

今天,LEAD 立德人物君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位“口出妙语”,被钱钟书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杨绛先生。


一、不看书,一个星期都白活

杨家是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在父亲的引导下,在很小的时候,读书便迅速成为杨绛最大的爱好。曾经杨荫杭问:“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杨绛便答:“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又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之下,杨绛慢慢沉淀。在牛津大学陪钱钟书念书期间,杨绛就因不是正式学生没有功课而着急,她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一个个攻破,反复咀嚼,精读每一本书。

那时的牛津图书馆很少有人问津,而满室满架可供人随意翻阅的文学经典,却能充分满足杨绛对书籍的“饕餮”之欲。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杨绛经常占据一整个桌子看书,摘录笔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杨绛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丰富知识体系,为后期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绛曾这样比喻道:“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这样常态化的“串门”使她一次次遨游于浩瀚书海,一次次扩大与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迎来了创作与翻译双高峰。



二、人生的航海也不再晕

除了出色的自我管理,杨绛还有一著名的“晕船哲学”。当钱钟书、杨绛一家三口乘坐轮船从欧洲回国。看着遭受晕船之苦的钱钟书,杨绛这样说道:“这坐船不晕船,要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按照杨绛的说法,钱钟书果然不再感到难受。

“晕船哲学”的奇妙之处,不仅体现在生活妙用,更运用在她的为人处世之上。“不管风浪吹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

在那个战争年代,杨绛家中曾有日本人试探造访。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钟书的《谈艺录》手稿,并以充分的准备与机智躲过日本人的询问盘查,保证了该书的顺利出版。

因些许原因杨绛被剔了“阴阳头”,在钱钟书心急如焚时,她却调侃自己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连洗脸也可以连带洗头,这回至少也扳回一局。她的坦然乐观让她的航海人生,即使有波涛汹涌也稳步起航。



杨绛的沉稳周到与大智如愚,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处世的一道润滑剂,也是钱钟书事业有成的一道催化剂。

晚年的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而钱媛所在的医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80 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却毫无怨言。1997 年,爱女钱瑗去世了。一年以后,钱钟书也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杨绛兑现了诺言。钱钟书离世以后,她深居简出,全身心投入读书与整理书稿中,最终使得《钱钟书手稿集》得以面世。



三、低调淡泊似清水

经历了女儿和伴侣相继离去的种种磨难,这位奇女子却没有彻底被击垮。她一次又一次地走在人生的悬崖,愈战愈勇,越活越清醒。无论是对名利,亦或是金钱,杨绛都以一种“甘当一个零”的心态安然处之。

早年有位年轻人冀元璋家在农村,妻子务农,父亲在家常年卧病,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因文革特殊时期被抓入狱,在全家陷入绝境时,是杨绛不计前嫌,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上前救济。

同事侯自明,自干校回来一直患病,在此期间需不停用糖浆,但因家里孩子多,常年生病,生活十分困难。杨绛得知后,每月为钱钟书买糖浆时,连带上他的份额。每逢过年过节,也不忘寄些钱去,20年从未间断。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并语重心长的告诫清华学子要以“自强不息”为“起”,以“厚德载物”为“止”,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

九十岁寿辰时,她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到了百岁大寿,也没有举行任何隆重的庆祝仪式。只嘱咐亲戚们在家为她吃上一碗寿面即可。

杨绛先生曾借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位可能在中国最后一位被称之为先生的女性,走完了一个世纪的人生,爱过了一个世纪的“读书”与“钟书”以后,在世人的艳羡与不舍中走完一生。而世人也在她这一世的经历、文字里,找到了无处安放的灵魂。



最后,LEAD立德君想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的愈浓烈。让我们将先生的精气神化为一剂“良药”注入亲情、友情和爱情,将先生的文字化为一啜“香料”倾入生活和学习,认真经营,坚持不懈,“烹饪”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一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查理Y

    杨绛先生

  • 婉姐姐爱读书

    杨绛先生,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实在高明!

  • 箬水三千只取其一

    先生杨绛,百年寿龄,书香一生,大爱人间……2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