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2 乡村故事

Vol.12 乡村故事

00:00
24:32


本期播客,许知远从明恩溥和何伟的书聊到自己的乡村记忆。


他少时离家,曾被书里的个人主义影响到“自认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个人”,也走上与几十口人的大家族里大部分亲戚全然不同的路。


乡村在他个体经验范围内是模糊的,又因鲁迅笔下的“浙东”乡村、John Denver歌曲中的浪漫与自由与其产生别样深刻的连结。


“每每读到就会心一笑……(这些文本)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看起来熟视无睹的一切都有其魅力。”


记忆中,父母那一辈交往中总会维持着某种尴尬又可爱的世故:“就算知道自己不受欢迎,该来的还是要来”,“客人碍于情面想走也不好走……(主人)希望对方走也会再三热情挽留”。


而他的外公像一个“意见领袖”,很会讲故事,也因为正直的品性主动去调解各种纠纷,深得大家信任。他相信如果外公读到明恩溥这本书,一定有许多共鸣。


“人生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道路,你只选了其中一条,但被压抑的其他都会留下纹路、肌理。”


“现在乡村的年轻人们都在快手上展示自己,我们应该去发现(乡村)。”乡村也需要被理解。




| 时间线 |

01:12 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到中国办演唱会的民谣歌手

04:32 河北农村里的民间学者,一边种地,一边研究长城遗址

05:52 一百年多前的中国,就存在非虚构写作

07:32 在苏格兰爱丁堡的清晨,被陌生人启蒙

08:16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村落,以姓氏和距离起名

09:17 胡同里的北京大爷热情亦思维清晰

10:35 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世故,也是美德

12:37 中国人爱看戏的原因

14:57 外公曾是村里的意见领袖

20:16 有一种比普通地震威力更大的灾害——打官司

23:23 妻子因溃疡疼痛难耐,丈夫却说穷人染上了富贵病





| 工具箱 |


何伟(Peter Hessler)

记者、非虚构写作者、大学教师。1969年生于美国匹兹堡,曾两度赴中国教书、写作。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 - 1932)

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著有多部关于中国的书籍。


《乡村之路,带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发布于1971年的民谣歌曲。由John DenverBill DanoffTaffy Nivert共同创作,John Denver演唱。


约翰·丹佛(John Denver,1943 - 1997)

德裔美国乡村民谣歌手,环保主义者。


《故乡》

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


鲁迅(1881 - 1936)

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非虚构作品,讲述作者何伟2001年至2008年的七年间,驾车游历中国大陆的经历。


怀柔

北京市市辖区。地处燕山南麓,北京市东北部。


《中国乡村生活》

作者为传教士明恩溥,写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中国人的性格》

作者为传教士的明恩溥,讲述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伊诺克·阿登(Enoch Arden)

英国诗人丁尼生(Tennyson)所写叙事长诗《伊诺克·阿登》中的主人公。该诗歌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伊诺克·阿登出海冒险并归来的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阅绘悦读Miss_Liu

    听着听着,发现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也正是如此,所以更要去听,听到大千世界的不同。

  • 昵称错误NO1

    笑死了 你从来没有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下生活过 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中国的乡土文化呢 ?

    15712055yle 回复 @昵称错误NO1: 如果您本身是有相当时间的乡村经历,我从情感上能理解您这句评论。但客观讲,这种说法确实也有点强人所难了:难道一个人必须要在几千年前生活过才有资格评论历史吗?

  • 苏旱

    发现自己的生活 接地气有理想

  • 丸尾同学

    我爱许知远老师

  • 我们的小暄妍

    听听别人的观点,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没必要抬杠,可以质疑,但不要尖刻。有人开心的讲,有人开心的听,一起构建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

  • 克里斯朵傅

    回想十几年前小时候的乡村,到处都是活力,收入可能低一点,但大家空闲时间很多。现在现代化了,农村却成了空心村,新修的水泥路边长满杂草我觉得农村迫切的需要有魄力有胆识有思想的人。

  • 庭前的紫色茉莉

    乡村有乡村的宁静,城市有城市的繁华

  • 1_irotio

    其实不是对附近的模糊或者叫附近的消失。是没有完全从传统中脱离的人,或者是处于传统与现代交隔中的人对陌生的城市社会,他者的社会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自己的生存,或者仅仅能够做一个现代社会的螺丝钉。保安大多是外地人,或者城市周边的农村人。他们的工作并不繁冗,却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范围。他们是作为一个人立牌一般的把人异化的存在。即便有偶尔的闲暇,也被用来简单的直接的刺激,比如饮酒,比如麻将,或者一个手机就足够了。北京胡同大爷就处于他们的传统中,这是现代城市保留下来的非陌生人社会,他们保留了类似于现代启蒙的那种清晰,但不是一个东西。

  • 听友267645132

    昨天收到《游荡集》

  • 柴宛儿

    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村出来人。这话不敢苟同。中国以前没有阶层吗?

    听友393551598 回复 @柴宛儿: 他说大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