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该不该有点“边界感”

生活,该不该有点“边界感”

00:00
04:38

生活该不该有点边界感

买东西剪头发却要被强行聊天、不分时间早晚就给你拨视频电话、不征询同意就摆弄甚至拿走你的东西、明明不熟却百般追问你工资几何、体重多少、为啥还不结婚……当你面对这些情况时,会有不适感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边界感。

在物理学意义上的边界举目皆是:学校、小区常常有围墙、不同类型的车在马路上通行有车道线,排队时也能看到一米线标注……一条触手可及的界线,明确标识了各自的领域。但是,今天我们聊的所谓“边界感”,更多是一种无形的边界。比如感官的边界,公共场合公放音乐、视频合不合适?再如个人隐私的边界,餐厅包厢里装摄像头的做法违不违规?还有角色的边界,纵然关系亲密,父母与子女之间、伴侣之间、朋友之间该不该有把尺子?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了边界感。

与边界感相关的类似问题,通常都能引发大量关注与讨论。“好朋友失恋后天天找我哭,我累了可以糊弄TA吗?”“室友总是不经同意用我东西,该不该跟TA撕破脸?”可以说,人们越发重视边界感的现象背后,恰恰说明了边界感的稀缺。相较于传统的熟人社会,偌大的城市、延伸的乡村,生活中越来越多陌生人的出现,让不少人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边界感,进而获得一丝安全感。

要看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愈加明显的边界感,本质上来自于愈加清晰的空间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空间,习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甚至有人类学家发展出空间关系学,并在研究中道明了4种人际关系边界及其具体数值:亲密距离约为0至45厘米,个人距离为45厘米到1.2米,而社交距离分别为1.2-3.65米和3.65米以上。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小,边界与边界的间隙却被更多地放大。当互联网让地球成为了“村”,边界感的保持反而日益成为一个问题。

事实上,所谓边界感,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千百年来,“君子之交淡如水”“远而不疏,近而不狎”等古语,也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人际边界感的思考和探索。当然,对边界感的需求可以理解,但过度敏感其实大可不必。有人将边界视为社交的蜜糖,也有人觉得这是感情的冰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好边界感、建立好合理的人际边界。有研究个体心理学的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课题分离”。他强调每个人在社交关系中的有限责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课题,既不能随意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随便让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别过度、宜自律、巧沟通,通过合作共同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生活。

或许,也要从另一个方面理解边界感。从陌生到熟悉,从抗拒到接受,边界感的林立和消融,也是当今人与人关系如何和谐融洽的一个难点。步履匆匆的你,埋头苦学的你,加班加点的你……在追求个人小世界喜怒哀乐的同时,也要留心周围大世界的稻香蛙鸣。毕竟,一个圆只能孤芳自赏,两个圆甚至更多的圆,才会产生包含外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才能创造丰富多彩的众多可能。这是数学的魅力,也是这个世界的魅力。

这正是:

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己深情浓似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18983127

    好好好好好好

  • Happy小宸

    好好好

  • 风雨彩虹_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