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_重出刑狱江湖,锦衣卫脱胎换骨

06_重出刑狱江湖,锦衣卫脱胎换骨

00:00
14:38

大明兴盛功臣还是衰亡祸首?听政史专家评说锦衣卫功过是非。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易强老师的《锦衣卫》历史专栏,我是主播木杉。


01、建文帝削藩之祸


上集我们说到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罢了锦衣狱,从此锦衣卫再也不能插手刑狱案件,天下还算太平。这道禁令发布五年后,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


朱元璋一死,大明王朝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时刻。原因很简单,朱元璋的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只有21岁,而在他的头上,结结实实地压着十多位亲王叔叔。


这些个亲王们,多数年龄比他大,朝中有威望,有人手中还握有兵权,尤其是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对于刚刚登基的建文帝来说,这些人就是头顶压的一座又一座高山,让他夜不能寐。


按照各类史书的说法,朱允炆性情敦厚,非常孝顺。但是,这位柔仁之主似乎已经被亲王的威胁,恐惧得无法喘息,所以,在齐泰、黄子澄等肱骨大臣的建议下,朱允炆刚一上任就做了大胆的举动——削藩。


削藩,顾名思义,就是削掉藩王的权力和势力,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皇帝加强自己中央集权的日常操作。但大家要知道,削藩在历史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西汉的皇帝在整个统治期间都在慢慢削藩。


朱允炆的大胆或者说冒险的地方在于,他削藩削得有急又狠。刚刚登基一年的时间,朱允炆就着手处理周王、齐王、代王、珉王、湘王等人,夺封号的夺封号,囚禁的囚禁,流放的流放。甚至于,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被逼得自焚而死。朱允炆对这位只比自己大六岁的叔叔毫无同情,甚至给了他一个非常恶劣的谥号——戾,乖戾、戾气的戾。

注释:


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恶谥之一。朱允炆本来想通过削藩,磋一磋燕王朱棣的锐气,但是没想到却迎来了朱棣的愤怒。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援引《皇明祖训》中的话,“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声称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自己要清君侧,于是起兵从北平向首都南京进发,史称“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的时间不算太长,建文四年,朱棣就攻下了南京城,建文帝失踪,下落未知,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团。朱棣在奉天殿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改年号为永乐。


古人常说“名不正,言不顺”,由于朱棣得位不正,当人们评价他的各项政治措施时总免不了把原因归结于“造反上位”。正因为如此,他要通过政治威权让人臣服。在执政早期,朱棣日日夜夜提防群臣,时刻担心他夺来的江山又让他人夺去。


如何有效监视群臣呢?锦衣卫再次被派上了用场。


02、永乐帝的手笔:北镇抚司


对于锦衣卫的建制,朱棣做出了两个重大举措。第一,重新开启诏狱,设立北镇抚司;第二,设立东厂。我们分别来说。


大部分的历史评论都说,朱棣重新重用锦衣卫,开启锦衣卫典诏狱的权力,是因为朝中内外都是建文旧臣,而建文帝的生死至今都是个历史之谜,他担心有一天建文帝并没有死,大臣会呼应他,有复辟的举动。


锦衣卫替朱棣除掉的眼中钉真的为数不少,驸马都尉梅殷就是其中一个。梅殷的妻子是朱元璋的女儿宁国公主,论起关系来,梅殷是朱棣的妹夫,但梅殷是实打实的建文派,也是朱元璋亲自为朱允炆选定的辅佐大臣之一。在靖难之役中,梅殷镇守淮安,朱棣曾向他派遣使者,希望“借道”。但是,梅殷不但没有同意借道,还割掉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并且让他给燕王传话要遵守君臣之义。


朱棣夺权之后,“君臣之义”的旧账自然要另算。永乐三年,梅殷在上朝路过笪(dá)桥时,突然被锦衣卫指挥使赵曦和前军都督佥事谭深挤下桥去,落水而亡。


这仅仅是锦衣卫清除旧臣的一个案例,根据明代史学家王世贞的统计,在锦衣卫和三法司的共同努力下,建文朝忠臣被族诛的有几十家,被杀人数多达几万人。


大家可以想象明朝影视剧中出现过的酷刑场景。这些酷刑发生在一个地下或者半地下的封闭监狱里,这里墙壁厚实,关押的犯人不知道自己关了多久,外面是几月初几,他们被刑具万般折磨,就算使出浑身力气奋力哭嚎,外面的人也听不得一点动静。这座恐怖监狱,便是锦衣卫关押重犯的诏狱。


朱棣不仅重新让锦衣卫掌管诏狱,还开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北镇抚司。看过一点历史剧的听众大概都知道,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机构,锦衣卫的名声多半被这个机构拖累。


镇抚司在锦衣卫刚刚设立时就有,北镇抚司是永乐年间新设的机构(《明史·职官志》(洪武)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罢锦衣狱。成祖时复置。寻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北镇抚司掌管诏狱,而与它名字对应的南镇抚司则管军匠。


北镇抚司设立是锦衣卫建制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锦衣卫执法权力开始制度化。如果说在洪武年间,锦衣卫被派去审讯犯人是朱元璋个人授权,这种权力授予是零散的。那么从永乐开始,锦衣卫办案就成了正当程序。


对于北镇抚司,明史学家孟森的评价非常糟糕,他说诏狱既设,遂以意杀人,不由法司问拟,法律为虚设,此皆成祖之作俑也。”他认为,锦衣卫掌管刑狱,让皇帝、执法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处理生死大事,祸患无穷,大大破坏了明朝司法。


北镇抚司掌刑的确是明朝司法的一次沦丧,但是要注意,在成祖时期,北镇抚司的权力还是受到限制的。根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在第一次审讯之后,北镇抚司需要把案子交给三法司定罪。因此,北镇抚司也不能无法无天。


到了约莫70年后的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北镇抚司有了自己的印信,才彻底完成了权力的飞跃。从此以后,北镇抚司可以直接越过其他机构,直接向皇帝报告,三法司也不能与它抗衡。皇帝会直接派遣锦衣卫前去北镇抚司问刑,或者让自己信任的锦衣卫官员管理北镇抚司。


03、永乐帝的手笔:东厂


除了设立北镇抚司,永乐朝另一件大事就是设立东厂。东厂这个名词,我想不需要我再次重复了,这个词大家一定听过。有意思的是,大家对这个机构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嗯,东厂是宦官掌权的地方”。那如果接着问,东厂究竟是什么部门,做什么事的呢?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后世所说的厂卫,厂指的是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东厂,卫则是锦衣卫,这对cp的组合成了明朝政坛上耀眼的奇葩,带来无尽的故事、变局和争议。《明史》记载,东厂设立于永乐十八年,最初,朱棣设立东厂的目的之一就是牵制锦衣卫。


锦衣卫被朱棣委以重任,但是他们之中鱼龙混杂,难免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举个例子,在永乐十七年,后军都督府首领官向朱棣举报山西行政司都指挥使有不法行径。朱棣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可疑,就派遣锦衣卫指挥佥事刘忠去调查此事。


让朱棣想不到的是,刘忠居然没有做任何请示,就直接逮捕了正一品的后军都督府都督程宽。这样草率的举动立即遭到了朝廷大臣们的不满,兵部尚书等人立即上奏弹劾刘忠。最终,刘忠被逮捕入狱。


虽然是替皇帝办事,但是锦衣卫犯下的大大小小的案件,着实让朱棣头疼。《明宪宗实录》中说到,朱棣让锦衣卫搜寻抓捕有谋逆、妖言等罪行的嫌犯,但是他仍然担心锦衣卫会徇私,因而又设立东厂,让宫廷宦官统领,达到内外相制的效果。


为什么朱棣会信任宦官,让他们做事呢?


要知道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对宦官是很忌讳的,他认为这些人善于阿谀奉承,又熟悉君王的脾气,于是便一味地使出谄媚的功夫蛊惑君王。这类人不能委以重任,只能做宫廷内做一些洒扫、侍候之类的粗活,千万不能让他们插手政事。


但是朱棣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明史》中说,在靖难时期,朱棣在建文帝身边安插了不少眼线,刺探宫里的事情,这就造成他在位之后,专倚宦官。无论这个说法是不是朱棣信任宦官的主要原因,但足以证明朱棣能够发现并利用宦官的价值。


从整体来看,朱棣对驾驭宦官还是比较有信心,有经验的。这其中,最成功的的案例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了。下西洋就是他派遣自己在燕王府邸时的宦官郑和带领巨型船队去爪哇、苏门答腊、暹罗、真腊等地进行友好往来。不仅让宦官参与下西洋的任务,朱棣甚至还派遣宦官出镇地方,监督地方军队。


宦官领衔的东厂设立之后,它与锦衣卫的工作很多时候是交叉的。比如,东厂有两个负责办案、审狱的贴刑官,其中的人选大部分都来自锦衣卫。而当东厂奉旨办事时,他们所率领的官校也都来自锦衣卫。


对锦衣卫来说,东厂设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意味着锦衣卫的管理更加明确,建制更加完善,更成体系。从明朝历史来看,东厂设立同样意义非凡,甚至于影响到明朝的兴亡。


好了,本集节目我们讲了永乐一朝,与锦衣卫相关的两个重要事件,北镇抚司和东厂的设立。锦衣卫的制度和管理逐渐完善,下集我们讲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永乐时代最有权势的锦衣卫,甚至到了像赵高一样“指鹿为马”的程度,这个人是谁?做了什么事呢?欢迎大家继续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尘惑心

    没觉得。只觉得哪都会有些许的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