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心学课】良知就是我的老师

5.13【心学课】良知就是我的老师

00:00
06:39

5.13【心学课】良知就是我的老师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5单元的13堂心学课:良知就是我的老师。王阳明晚年在去广西平乱之前,写过一首诗叫《长生》: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诡辩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岐路。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大概的意思是,年轻时候渴望长生不老,却苦于找不到药方。到名山大川去寻找探求,不知不觉时间流逝。忽然反省,虽然自己一心求道,却好像离道越来越远了。到了中年才真正明白,九转还丹原来不需要向外寻求,天地万物既然和我同为一体,又何必担心人生的短暂呢?道士们的话不足为凭,儒生们也只是在文字里打转。天理只在我的心里,不必向外寻求,圣人留下的有形的东西像影子一样过去了,只有心中的良知才是真正的老师,万事万物唯一的衡量标准。

这首诗王阳明把自己放在了道统的谱系里反思总结自己的成长,读《传习录》以及王阳明其它的作品,都有这种风格,现实生活中他的做官经历,很少涉及,也就是说,政统,政治的规则和法统,他不太关注,他关注的是和现实政治不太一样的道统,也就是人心。而首先是自己的人格完善。因此,良知成为王阳明一生唯一的人生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世俗生活的一切,都显得很渺小。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种子法则,你首先要立志,要成为一个圣人,就是挖掘的良知,只有找到了良知这颗种子,你就完成了自己的人格。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法则。这个法则可以延伸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回到本源。做任何事,如果连接了本源,就可以生生不息。那么,如何挖掘良知呢?去你的心里,没有必要向外寻求,要从你心的本体上去发现并培植自己的良知。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二个法则,心灵法则,任何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如何回到自己的内心呢?王阳明沿用了禅宗的一个比喻,心就像镜子,我们之所以失去了心,并不是心离开我们了,而是蒙上灰尘,所以,只要把灰尘去掉,心就可以明亮,你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心。灰尘是什么呢?就是各种自私的欲望,以及各种杂念。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三个法则,纯粹法则;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不断清除掉杂质、多余的东西,心的本体的就会显现。那么,如何纯粹呢?不是在思考和想象之中纯粹,而是在行动之中,只有在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行动之中,才能真正让心的变得纯粹。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第四个法则,行动法则,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发自内心的行动之中。

那么,如何行动呢?不是做了事就是行动,而是承担责任,有所担当。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五个原则,担当原则,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富有自己使命,所以,在有所担当的行动之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良知。

所以,王阳明心学主要是围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条目建立起来的行动哲学,最终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致良知,又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应该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做天理让他做的事情。

王阳明翻来覆去讲了一个意思,就是天地之间只有这一件事而已。有一次他对学生说:圣贤讲学,常常是因具体的时事而发,虽然他们所说的好象各不相同,但其中的根本工夫却是一致的。因为天地之间,原本只有这个本性,只有这个天理,只有这个良知,只有这一件事而已。因此,凡是在古人论学上说工夫,就不用再掺杂搭配,自然就会融会贯通。如果需要掺杂搭配地讲解,那是因为自己的工夫还不够纯熟。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此心光明明夫复何言?”在王阳明看来,只要找到了良知,就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倚靠这些真正的关键,如何去格物?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明白的。起初,我还怀疑只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但经过仔细体察,发现没有一点缺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木椿水心

    感谢费勇老师的课程,从《佛学修心课》到《阳明修心课》,您的每门课都让我不仅拥有了系统的修心理论体系也让我确确实实的打通了很多疑惑并且更有力量,再次谢谢费老师

  • 1536499uabh

    “良知”在当今社会算不算鸡汤呢?王阳明肯定想不到;五百年后扶一下摔倒的老人,都有可能摊上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