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心学课】王阳明使命感的历史逻辑

5.12【心学课】王阳明使命感的历史逻辑

00:00
09:35

5.12【心学课】王阳明使命感的历史逻辑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5单元的12堂心学课:王阳明使命感的历史逻辑。前面在道统的体系里,知识分子重视的是自己内心的修养,个人的德行,注重的是社会人心的净化。而首要的是自我修养。也就是说,儒家的担当,首先是对于自己的有所担当,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德行兼备的人,然后再谈得拯救世道人心。其实,从孔子开始,正统的儒家有一个传统,就是对于恢复道统的努力。孟子也是如此。韩愈也是如此,朱熹也是如此。包括陶渊明那样的逍遥派,也基于对于道统衰败的悲哀。王阳明也不例外,他的使命感,也是建立在他站在道统立场上对于历史的判断。这个判断其实是支撑他使命感的内在逻辑。他的判断完整体现在《答顾东桥书》里的一段论述:

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孔子、孟子去世后,圣学衰败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再教圣学,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行霸道的人,偷偷用和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技能来满足私欲,天下的人还纷纷崇拜他们,圣人之道就荒芜阻塞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效法,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陰谋和攻伐的战略、以及一切瞒天过海得逞一时获取功利的手段。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

时间久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掠夺,祸患无穷;人与禽兽、 夷狄几乎没有两样,连各种霸术也行不通了。于是,世上的儒者(知识分子)感慨悲痛,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制度,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想要要恢复先王的仁道。但是,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了,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是贤慧之人,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陶。这些儒者对于圣学宣扬修饰,以求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然而,他们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术的势力范围。甚至连圣学的踪影都不见了。于是,产生了训诂学,为了名誉传播它;产生了记诵学,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产生了词章学,为了华丽去夸大它。这些人沸沸扬扬,竞相在天下争斗,不知道有多少家!


面对流派众多,人们无所适从。世上学习的人,如同走进了百戏同演的剧场,处处都是嬉戏跳跃、竞奇斗巧、争妍献笑之人,观看的人瞻前顾后,应接不暇,致使耳聋眼昏,神情恍惚,成天在那里胡 乱转悠,乐不知返。他们仿佛精神失常,连自己的家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这个时候,君王们也沉迷于这类学问,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什么。有时,有人认识得这些学问的荒谬怪诞、零乱呆滞而卓然奋起,想有所作为,但他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像春秋五霸那样富国强兵、建立功业、追逐功名的霸业而已。


圣人的学问,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晦暗,而功利的习 气,却一天比一天兴盛。这中间,虽然也有人推崇佛家和道家,但佛家和道家的学说最终还是不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虽然也有人试图综合儒家的各种主张来调和折衷,但儒家的各种主张最终也不能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今天,功利的流毒,已深深渗透到人的灵魂里,积习 成性,已有几千年之久。


人们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此争夺、在技能上彼此攀比、在声誉上彼此竞取。那些从政为官的人,主管钱粮还想兼事军事刑法,主管礼乐还想兼事官员选拔;身为郡县长官,还想提升到藩司和臬司;身为御史,又窥视着宰相这一要职。本来,应该是这样的,不能作那样的事,就不能担任兼管那件事的官;不通晓那一方面的知识,就不能谋求那方面的名誉;但实际上,记诵的广博,恰好滋长了他们的傲慢;知识的增多,恰好让他们去为非作歹;见闻的广泛,恰好使他们恣意狡辨;辞意的华丽,恰好掩饰了他的虚伪做作。

因此,皋、夔、稷、契不能兼做的事情,现在,刚入学的小孩子都想通晓他们的主张,穷尽他们的方法。他们打出的幌子,都是为了什么天下共同的事业,但真正的意图,却是以此为幌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实现他们的私心。唉!以这样的积习 ,以这样的心志,又讲求这样的学问技能,当他们听到我说的圣人的教诲时,就把它当成累赘和迂腐的学说了;他们认为良知并不完美,认为圣人的学问是无用之术,这也是必然的了。


唉!生活在这样时代的知识分子,又怎么能求得圣人的学问?又怎么能讲明圣人的学问?知识分子生在这样的时代,以修学为志业,不也是太劳累,太拘泥、太艰难了吗?唉,真可悲啊!万幸的是,人心中的天理始终不会泯灭覆没,良知的光明,万古如一日。那么,听了我所讲的正本清源的主张,有识之士,一定会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拍案而起,就像江河决堤的河水势不可挡!如果没有豪侠之士自觉勇敢地奋起,我还能寄望于谁呢?


这一段论述王阳明是站在道统的立场上对于中国的历史做了一个归纳,第一,在他看来,尧舜禹之后,王道衰落,霸道盛行,第二,孔孟去世之后,圣学衰落,各种邪说横行。第三,造成了后世形式主义泛滥,人们只是在形式上炫耀,却远离了圣学的本质。第四,虚伪之风、功利之风泛滥。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王阳明把自己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了他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良知就是我的老师。在对于自己使命的担当之中,目的仍然是要致良知。就像王阳明对学生说的:如果把致良知看成是最关键的地方,那么,多闻多见没有不是致良知的功夫。日常生活里,见识应酬虽然千头万绪,也没有不是良知的应用与流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米流年_tk

    这一章,感触良多。

  • nt钱钱

    一声叹息!究竟如何平衡呢? 德才兼备!不容易~ 尽力而为!

  • 卡尔爱丽

    这一章反复听过……

  • 1555010brej

    讲的很容易理解,很好,值得反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