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_锦衣卫的最初发展

03_锦衣卫的最初发展

00:00
08:25

大明兴盛功臣还是衰亡祸首?听政史专家评说锦衣卫功过是非。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易强老师的《锦衣卫》历史专栏,我是主播木杉。


上集我们大致讲了胡惟庸案的始末,在这件大案发生两年多之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亲军都尉府被裁撤,代替它的正是官职从三品的锦衣卫,我们这门课程的主角。


1、锦衣卫最初构成


任何政府机构的组成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锦衣卫也是如此,从设立到完善,锦衣卫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这集就来讲讲,在洪武年间,朱元璋时代,锦衣卫的构成是什么样的?同时还要回答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早期,锦衣卫到底有没有参与朝廷大案的审讯追捕呢?


先来看看机构,在初设时,锦衣卫共有九个下属部门。《明太祖实录》记录了七个,分别是御椅、扇手、擎盖、幡幢、斧钺和驯马,官职都是正六品。从名称来看,你大概也能猜出来,它们仍是专门负责礼仪和侍卫的机构。除此以外,《明史》中还记载了两个,分别是经历司和镇抚司,经历司管理往来公文,镇抚司掌管刑名和军匠。


锦衣卫升职势头迅猛,在接下来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它由从三品升为正三品,居于所有亲军的首位。洪武十八年,锦衣卫又增设了中左、中右、中前、中后、中中、后后六个千户所。


2、锦衣卫参与办案


在这一时期,锦衣卫缉事侦查、主管诏狱的工作虽然还没有完全固定化和制度化,但是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我们已经能够察觉他们在替朱元璋处理案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在追讨胡惟庸余党的活动中,锦衣卫可谓功不可没。这项工作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期间,胡惟庸被陆续加上了“私通蒙古、通日本”等通敌重罪,数以万计的人被揭发为他的同党,甚至当年功居第一的前丞相李善长,连同他全家七十多口人全部被处死。


锦衣卫掌管刑狱是它的权力迅速扩张的标志。刑狱历来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在上古时期主管司法纠察的官员叫“司寇”。在明朝时,主管天下司法的机构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这三个机构统称为“三法司”


刑部掌管天下刑事案件,都察院主管纠察,而大理寺负责驳正,看上去是不是分工明确?但是,三法司的工作始终不能让朱元璋满意。他认为,三法司办事效率不高,处理案情的速度也不够快。屡次发生的大案让朱元璋对三法司的信任降到了冰点,他觉得这些机构完全不能处理好案件,还引得天下人对朝廷议论纷纷,这些对刚刚成立的明朝廷来说非常不利。


我们以另外一件大案——郭桓案为例。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因为盗取公粮七百万石而锒铛入狱,这件大案导致六部数百名官员被处死。朱元璋还怀疑北平官员李彧(yù),赵全德等人与郭桓狼狈为奸,于是下令拷问。因为法司的严刑逼供,这些人供出的涉案者名单居然多达几万人。审问结果遭到了朝廷内外的批评,朝廷内部官员人人自危,而朝廷外的人也纷纷议论执法过于严苛。


当朱元璋得知受牵连的人中有很多都是被诬告时,他深深地感到处理刑事案件的难处。他没有料想到,一件本意是清除腐败贪污的事情,竟然闹得天下人心不稳。一众官员的作为在他看来是混淆视听,尸位素餐。因此,他想到了一条“肃清”吏治的计策——去发动天下百姓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为了让这一计策落实,他向天下发布了《御制大诰》,大诰写到:“若城市乡村,有等起灭词讼,把持官府或拨置官吏害民者,若有此等,许四邻及阖郡人民指实赴京面奏,以凭祛除,以安吾民。”


翻译过来很简单。这是朱元璋向天下人发布的通告,告诉大家,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但凡有恶形恶状的官员危害各方,当地居民都可以进京告状。处理这些案件的人是谁呢?主力就是锦衣卫。


为了确保上情下达,在《御制大诰》公布的几个月前,朱元璋对锦衣卫人员展开了扩充。他将14200多民丁征调到首都南京,分别充入刚刚设立的锦衣卫中左、中右、中前、中后、中中、后后六个千户所,剩下的人手则充入另一个亲军——骑手卫。


扩充之后,锦衣卫受皇帝派遣处理的案件非常之多,遍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不仅包括在朝官员贪污受贿、违法犯罪的案件,甚至市井地痞和乡绅恶霸都在执法范围内。


机构扩充之后,锦衣卫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职权也不断扩大,非常受朱元璋信任。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组织。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突然下令焚毁锦衣卫的刑具,将监牢内在押犯人移交给刑部处理,解除锦衣卫掌管诏狱的权利。备受期待的锦衣卫到底犯了什么大错,让朱元璋发出这样的禁令呢?


下一集,我们会讲述朱元璋对锦衣卫下的第一次禁令。欢迎大家继续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湖光山色pp

    思想家哲学家王东岳先生早就知悉其大名了,很了不起的一位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