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兴盛功臣还是衰亡祸首?听政史专家评说锦衣卫功过是非。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易强老师的《锦衣卫》历史专栏,我是主播木杉。
说起仪仗队,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清晨时刻,随着壮阔的日出和雄厚的国歌声音,缓缓升起国旗的人。他们身材高大,穿着笔直的制服,排着整齐的队列,站立在升旗台左右,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庄严、整洁和荣耀。
但说起锦衣卫呢,这画风可就完全翻转了。他们的形象往往是凶残的,与他们相关的活动也多与刑事案件有关,抓捕皇帝的犯人啦,夜晚潜入别人府邸去窃听啦,甚至是替东厂宦官出马杀掉他们的心腹仇人之类的。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锦衣卫最早不是去处理这些“脏活儿”的,他们就是明朝的仪仗队,专门在皇帝上朝或者举行重大活动时列侍在他们左右,还要负责宫城内的安保工作。那么,这支队伍怎么就演变成后来的形态呢?我们前九集会讲述这些内容,这集我们首先从头说起,看看锦衣卫最初的建制。
1、拱卫司:拱卫皇帝的排场
锦衣卫设立的过程,时间跨度很大,前后一共经历了19年的时间。当它的前身机构设立的时候,明朝还没有建国呢。
让我们回到公元1364年,元末时代,起义部队在中原各地四起,朱元璋的部队就是其中最强劲的一支。他已经打败了陈友谅,还剩下张士诚这样的敌人。朱元璋的部下对夺取中原还是很有信心的。在这一年,徐达、李善长等人向朱元璋提出了一个请求,他们希望朱元璋立下称号,称“吴王”。
朱元璋的愿望肯定不止于称王,但是部下的推举,他也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他玩起了封王的“传统老把戏”——拒绝之后再接受,号称“吴王”。王既然已经立了,在他之下的众多将领自然也就开始分配官职。在这之中,有的人对自己的职位很满意,喜形于色,也有人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肯定,吵吵嚷嚷。这些事情,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过史书和各种历史演绎的人,应该对朱元璋有些了解,他向来是敏感多疑的人,对自己和部下的等级关系有着清晰的界定,不希望以下犯上的事情发生,自然希求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完整秩序。
于是,他向臣下孔克仁和宋濂提问,说汉朝治国之道不纯正,原因究竟在哪里?孔克仁回答说,是因为汉高祖王霸结合的治国之道。朱元璋不认同,他摇摇头,说汉文帝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因为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礼法制度早已被秦朝彻底毁坏,汉高祖要与民生息,来不及制定礼乐制度,情有可原。但汉文帝在位期间,正当以礼乐治国,他却逡巡徘徊,错失良机。
如果说汉朝的教训年代比较远,那元代灭亡的前车之鉴朱元璋一定了如指掌。蒙古人武力值鼎盛,征战亚欧,占领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但是,如明史学家孟森所讲,“元人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国祚自然不会长远。朱元璋对部下说,建国之初应该先正纪纲,元朝大乱正是因为纪纲不立,主弱臣强,威福下移,导致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在这样的前后思虑之下,朱元璋极度渴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礼法制度。
从帝王统治术来说,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长久,他需要礼法来维护自己的权力正当性。这一点,朱元璋格外重视,他出身卑微,没有尊贵的身份加持,纵使靠武力赢得了天下,但是起义的部队那么多,天下人为何要信赖你,拥戴你为皇帝呢?所以,他用各种手段来证明,我是天下之主。我们不要忘了,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的诏敕都开始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奉天承运”表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天命所授,没有人可以撼动自己的位置。
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皇帝需要各种繁琐仪式,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地位,划清与他人的等级关系,隆重的仪仗队伍就是手段之一。朱元璋不仅是平民出身,而且是一个从凤阳农村出身的放牛郎,他更迫切地需要尊贵的仪式,来提升自己的气场,更有帝王气势。
我们都知道,古人的礼仪非常多,非常繁琐,帝王的仪仗更是繁琐至极。维护他们日常活动的礼仪,还有节庆时的大型礼仪,都需要专门的机构来负责。
在这种背景下,公元1364年12月,距离明朝开始纪年还有4年的时候,锦衣卫的第一个前身拱卫司就诞生了。
拱卫司管领校尉,是正七品的单位,官职不高,但是它直接从属于从一品的机构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是当时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统领全国军队。当时担任大都督的就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从这些史料的联系里,你能看出,拱卫司虽然职级不高,但是非常受重视。
不过,拱卫司不负责派人外出打仗,他们的工作地点在内廷,主要职责是陈设卤簿。卤簿这个名词大家可以记一下,今后如果你阅读历史典籍,会经常看到。陈设卤簿,简单来说,就是陈设仪仗。儒学非常注重礼乐,在不同等级的场合,见不同的人,仪仗队伍的人数,所使用的的车驾都是不一样的,且有十分明确严格的规定。朱元璋的仪仗就是由拱卫司负责。
具体负责这些工作的是拱卫司中的“甲士”和“校尉”。《明史》中皇帝仪仗的记载非常详细,甲士和校尉分拨多少人,多少人执旗,站在哪个宫门的哪个方向都有严格的标准。除此之外,在亲王受册仪、正旦朝会仪、锡宴之仪、东宫朝贺仪、皇太子婚礼等重要仪式中,拱卫司也负责仪仗。
2、仪鸾司:维护宫城的仪仗
除了拱卫司以外,锦衣卫还有另外一个前身机构,叫仪鸾司。仪鸾就是“仪鸾殿”那个仪鸾。这个机构的工作跟拱卫司非常相似。它“(职)掌侍卫、法驾和卤簿”,法驾是皇帝车驾的规格之一。
这个机构设立于什么时间呢?目前仍有争议。《明太祖实录》中说到,洪武三年六月,仪鸾司初设,但是同样在这本书里,早在朱元璋登极仪上就出现了仪鸾司的身影。所以,我们猜测这个机构在洪武三年之前就已经有了。
在洪武四年时,仪鸾司的品级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虽然是礼仪部门,但仪鸾司的主管官员不是礼官,而是武官,其中一个非常耀眼的官职叫“天武将军”。
天武将军是殿庭卫士,无论是外形还是武力都要很出挑,称得上是明朝仪仗天团。《大明会典》记载,天武将军身高一定要在五尺三寸以上,力气要达到350斤,才可以获得入选的资格。
在执行早晚朝、宿卫、扈驾任务时,天武将军都手执金瓜,身披铁甲,佩弓矢,头戴红缨铁盔帽,列侍左右;到了大朝会时,他们要身披金甲,头戴金盔帽,列侍殿庭。
天武将军中身材最高大、体魄最强健的人,侍立在奉天门、丹陛附近这样重要的门面场所,可以说是团队中的门面担当。后来,天武将军改名为大汉将军,锦衣卫成立之后,这些将军大部分被编制在锦衣卫内,因而称作“锦衣卫将军”。
这个天团建制共1507人,其中1500人为将军,另外7人为统领将军的官员。那他们是如何选拔的呢?是不是跟现在的偶像团体一样,要经过公开比赛呢?
从选拔人数来看,这个团队一共1507人,如果只空缺几个人的话,是不会招募的,只有当空缺达到50人时,才会开申选补。
从选拔标准来看,它和我们现在招募仪仗兵的要求类似,要求身材高大、长相中等以上、没有疾病、没有体臭、勇敢有武艺的男子。现在进入体制需要政治审核,原来的选拔也有家世背景调查,如果你的家庭中有人被判处极刑,那么不好意思了,你没有进入选拔的资格。
从选拔流程上看,天武将军的招募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天武将军过世,他的子嗣兄弟可以顶替这个职位,但是必须经过武艺和勇气的试炼。二是,如果职位出现空缺,符合条件的普通百姓也可以参加考试。
3、亲军都尉府:锦衣卫的直系亲属
介绍完拱卫司和仪鸾司的状况,你可能已经产生了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同样是负责仪仗的部门要设立两个呢?其实说白了,这跟明朝初年的背景有很大关系。当时朝廷才刚刚起步,官职设立都不太完善,所以有的职位空缺,有的职位重复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朝廷对两司结构进行了调整。首先,拱卫司改为正三品的拱卫指挥使司,接着又改为都尉司,在洪武三年,都尉司又改为“亲军都尉府”。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亲军”这个前缀。亲军是直接为皇室安全负责的军队,明朝的亲军卫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结构非常庞大。这个当口,拱卫司正式改为亲军都尉府正是他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的标志。亲军都尉府仍然由大都督府管辖,统辖着左、右、中、前、后五个卫的士兵,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机构,按照明朝军事著名的卫所制度,一卫是5600人,可想而知,初创时它的人数已经非常多了。
而原本拱卫司承担的仪仗事宜就顺理成章地交到了仪鸾司手上,结构调整后,仪鸾司成了亲军都尉府的下属机构。此时,亲军都尉府至少有了六个下属机构,仪鸾司和左、右、中、前、后五卫。
好了,这一集我们讲了锦衣卫的前身机构拱卫司和仪鸾司,他们本来都是明朝的礼仪部门,因为职能重叠,所以进行了机构调整,改为亲军都尉府。
下一集,我们接着讲亲军都尉府是如何演变为锦衣卫的,以及在初创时锦衣卫的工作是什么?欢迎大家继续收听。
挺好听的
朱元璋治下,贪官污吏的确生不如死,但老百姓更是生不如死,只有朱家人是日子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