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默许曾国荃捞钱?
上一集,我们讲,曾国荃打仗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攻下一座城池,就要抢劫一次,然后再回老家把自己的豪宅“大夫第”扩建一次。所以后来这座宅第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豪宅。在整个湖南省,规模也是数一数二。它总建筑面积达十三万平方米,光天井就有二十四个。整个建筑一字排开,绵延将近一公里长。从远处看去,殿阁重重,犹如王宫帝府。除了规模大之外,这个“大夫第”用料也十分讲究。通体都是以珍贵的楠木、樟木、梨木建成的,那些七八米高的柱子都是用一块块完整的花岗岩凿成,耗资之大可想而知。可惜,这座宅子现在已经被拆了。我国的绝大多数古建筑,最终的命运都是这样,建的时候费尽心血,可是,一场种种变故,就被拆了。
那么我们讲过,对曾国荃修这么大一个宅第,曾国藩虽然有批评,但是说实话,批评得并不算严厉,并没有要求他停工。
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荃发财,并不是只为了自己。
我们说过,曾国藩家庭出身是小地主,家里原本只有一百亩地,没什么余钱。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老曾家只有一座建于嘉庆年间的的老屋,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子。曾国藩又是一个清官,每年给不了家里多少钱。但是,到了曾国藩晚年,湘乡曾氏却成了湖南一个很富有的大家族。从土地上,从一百多亩,增长到了将近一万亩。到曾国藩去世的时候,曾氏家族已经有了将近十座宅第,就是所谓的“曾氏十堂。”除了曾国荃的大夫第之外,还有曾国藩出生的老屋,翻盖成了一座三进四横的大宅子,曾国藩的父亲给它命名叫白玉堂。离老屋有一段距离,老曾家又专门给曾国藩盖了个宅子,叫黄金堂。可惜这两座宅子,解放后,也拆了。如果你去湖南曾国藩老家旅游,仍然会看到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古建筑,不过那是这几年为了发展旅游复建的,原来的早拆光了。
那么,现在还剩下什么呢?在曾国藩老家,还剩两座。一座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修的一个“万宜堂”,那也是极其高大,规模非常大。解放后分给农民,不知道为什么农民们没有拆,就保留下来了。
还有一个,叫富厚堂。我们说,老曾家给曾国藩专门盖了个黄金堂,但是这个黄金堂门口的水池子里淹死了好几个人,曾国藩夫人认为这里不吉利。所以后来曾国藩的弟弟们又给曾国藩修了这个富厚堂,准备让曾国藩退休之后,回来住。但是曾国藩死在任上,所以这个宅子他是没见过的。二〇〇八年春天,我专门去了一趟。这个“富厚堂”规模也很大,建筑质量很好,花了很多钱,以致于曾国藩还因为这个和弟弟们发了脾气。那么这个宅子解放后居然被保留下来了,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曾国藩故居。那么它为什么这样幸运呢?因为解放后这里被当成了乡政府和供销社入驻这座大宅院,所以幸存至今。
除了这些之外,湘乡曾氏还有几个宅子,加到一起,总称为曾氏“十堂”。
所以我们看,湘乡曾氏的宅第,完全是大地主的规模了。
那么,曾国藩是个清官,他的家族怎么会这样富有呢?
这里头,曾国荃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讲过,咸丰七年到八年居家守孝期间,是曾国藩的反思期,这一年是曾国藩性格发生很大变化的一年。他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官场上的错误,所以再次出山之后,就如同变了个人,开始注意遵守官场上的潜规则了。那么遵守潜规则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对部下们在金钱上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严了。他反省道:“余昔在军营,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就是说我以前做事,不随便提拔人,也不敢放手花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追随他。再次出山之后,曾国藩对部下在金钱方面的要求比以前宽松了很多。他说:“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就是说,现在带兵的人,都难免有点发财的想法。对别人弄些钱,我不再管了,但是我自己还是一文钱也不装入私囊。
曾国藩这种对金钱态度上的变化,也反映到自己家庭里,那就是对他弟弟曾国荃的约束,也比以前宽松多了。
一开始,曾国藩对弟弟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特别是在外面带兵的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不让他们往家里寄太多钱。
野史当中,对曾国荃有一句评价,叫“杀人如麻,挥金如土”。要挥金如土,你得有钱。所以曾国荃的手脚一开始就不那么干净。他第一次带兵,就发了点小财,弄到了几百两银子的外快,事后他写信给在家里主持家务的二哥曾国潢,这封信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弟此次之出,冒昧从事戎行,较真廉洁、能干之人论之,则抱愧实多。
就是说我这次投笔从戎,所作所为,确实称不是上廉洁。
曾国藩很不高兴,当时就把曾国荃批评了一顿,要求他要向自己学习,分外的钱,一文也不能要。所以在咸丰八年之前,曾国荃不得不处处约束自己,没能发什么大财。
但是,从咸丰八年开始,事情开始发生变化。曾国藩对弟弟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了。主要是在家守孝时,曾国藩的想法变了。曾国藩以前没在家里长住过,这一次一住一年多,他发现,家里确实很穷,而且做为一个高级官员之家,平时日常应酬需要花的钱太多了。他领兵在外时,曾家经济上非常困难,他的许多亲戚,包括他的亲姐姐和亲妹妹,日子都有上顿没下顿。所以他爹曾麟书活着的时候,经管这个家非常不容易。他想到自己老爹手里没钱,又不敢向儿子开口的情形,心中非常难受。他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说:
今冬收各处银数百,而家用犹不甚充裕,然后知往岁余之不寄银回家,不孝之罪,上通于天矣。令老父在家,受尽窘迫,百计经营,至今以为深痛。
也就是说,今年家里收到几百两银子,结果钱还是不够花,我这才知道以前我不往家里寄钱,让老爹在家里受苦受窘,实在是太不孝了。
因此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日,曾国藩给曾国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弟之取与,与塔罗杨彭二李诸公相仿,有其不及,无或过也。尽可如此办理,不必多疑。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只要你不比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杨载福及李续宾兄弟这些人做得过分,就没关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正常捞钱。
曾国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知道,曾国荃并不是为自己一人贪,而是为了“照顾”整个曾氏家族。
那么我们以前讲过,湘军军官的待遇是很好的,收入很多,李续宾带兵六年,积金数万两,攒下来的钱达到数万两。
那么这封信,就意味着曾国藩家庭经济政策的重大改变,等于放开了曾国荃身上的缰绳,让他在发财致富之路上一路向前驰骋。这是曾国藩家族富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曾国荃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改变曾氏家族经济面貌的主要支柱。
所以对曾国荃的兴家创业,曾国藩的态度相当矛盾。
首先,他对曾国荃替他“照顾家族”的“功劳”是肯定的。
长久以来,曾国藩对家族怀有深深的愧疚心理。旧时代的通例总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是曾国藩发誓“不靠做官发财”,所以对亲戚朋友们都没怎么关照。
那么好在现在曾国荃替他弥补了这一遗憾。曾国荃是一个非常大方的人,也是非常照顾别人的人,所以他自己发了财,就源源不断地大手笔资助亲友。不光曾国藩几个原来生活相当困苦的妹妹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连远房亲友都不再有流离失所的人了。从这个角度看,他之努力捞钱,实际上为的是整个家族,对这一点,曾国藩感到非常安慰,所以他晚年对自己秘书赵烈文说过这样一段私房话:
(曾家)亲族贫困者甚多,虽始终未一钱寄妻子,但多年为官,心中不免缺憾。九舍弟手笔宽博,将我分内应做之事一概做完,渠得贪名,而偿我素愿。
就是说,我们家里本来穷亲戚很多,我没法管,所以心里很不安。现在老九把我应该做的事都做了,他得了贪官的名声,而我保持了清官的名声。
这是曾国藩坐地分赃的最好自白。让老九唱白脸,他唱红脸,这似乎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所以我们说,曾国藩的做官方式是很有意思的。一方面,他内清而外浊,在遵守官场上的潜规则的同时,自己还能保持清廉。另一方面,他自己做清官的时候,却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弟弟适当地贪一点钱,来照顾家族。这个在过去,也不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过去一个大家族里,往往有好多人做官。那么作得最大的,往往比较注重名声,不贪污。但是这一家往往会有一个人,或者借家族的名义去经商,或者为别人办事,解决家族的经济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断提醒曾国荃,不能做得太过份,不要贪得太多,房子不能盖得太豪华。这就是上一集当中我们讲的曾国藩给曾国荃写的信。
湘军刚开始创立的时候,军纪是非常好的。但是到了后期,也变坏了。当时军队打仗有一个惯例,就是攻下一个城市,是要放手抢上一阵战利品的。过去,曾国藩对于这种做法一直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再度出山之后,他却开始对这个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曾国荃就是通过这样的做法发了财。
不过在这我们要讲清一个事实,就每一次曾国荃运回家中的财产,远没有大家传说的那样多,也不过就是几千两白银,处于整个湘军将领中的平均水平。曾国荃还是贯彻了大哥的要求,达到大家的平均线,并没有比别人做得更过分。
当然,曾国荃部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抢劫,是同治三年六月攻陷天京后。到现在人们还在争论,曾国荃在天京是不是发过一笔大财。有一种野史说:
闻忠襄于此中获资数千万。除报效若干外,其馀悉辇于家。
也就是说,曾国荃这一战,收获上千万两白银,除了给上级送点外,都送回自己老家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这个,我们下一集再细讲。
一座辉煌的建筑群,费钱费力费心,被一群人祸害人。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周而复始,所以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没想到小时候学的镇压太平天国的卖国贼竟然是这么一个圣人清官。
上林佳丽 回复 @猫行万里: 在其位谋其政,反而太平天国不咋滴
谢谢。
感觉这就像是争论人是性善还是性恶,世间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看我们从哪个角度看。
这等于是曾九当…,曾大立牌坊
这套书比起作者其他的作品,好很多了
曾国藩做圣人,让家人贪污成就自己。
闵舒颜 回复 @听友479176615: 不能这么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