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教育的目的
1.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内在生长
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大理论,杜威提出了教育内在目的论,也叫作教育无目的论。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由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标则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指责这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僵化的目的。
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强调教育过程而抛开社会影响来讲教育目的,这是片面的。
2.教育的另一目的是教育要适应儿童当下的生活
在 "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里,杜威批判了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说,他认为教育如果总是为了遥不可及的未来,失去了当下生活的乐趣,教育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会在未来照顾到学生。教育应该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以当下的生活为起点进行教育,这样才有可能不知不觉地照顾到学生的未来。
3.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为民主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在民主社会中,个人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统一的。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民主理想和民主生活能力的人,培养具有科学思想和精神、能解决实践问题的人,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人。
(四)论课程与教材
1.批判传统课程
(1)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因为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都是以既有的知识体系为中心,这是成人编写的,代表着成人的教育标准,且这些知识体系太抽象,儿童很难理解,很多知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
(2)杜威批判传统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枯燥乏味。传统教材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仅仅在强制儿童记忆,使儿童的学习毫无乐趣。
(3)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肢解了儿童认识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学科课程仅限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内的知识体系,然而学生往往需要从整体性和综合性上认识世界,学科课程在割裂社会和世界的整体性,在阻碍学生发展综合能力。
(4)杜威批判旧教材的知识内容缺乏现代的社会精神。教材呈现的知识都有过去式,不能突出体现当下生活中的时代精神与价值。
所以,他认为新教材应该与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主张"从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
2.新课程论(课程与教材)的主要内容
(1)课程编制的核心应以直接经验为中心
如果说教育的中心是"直接经验",那么课程与教材就要充分呈现出学生的直接经验。杜威希望直接经验成为学生认识知识的一座桥梁。
(2)学校应该以活动课程为主要课程类型
学生在学校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活动中寻找和联结自己的直接经验,从而主动地学会知识,甚至是发观知识,那种学会学习的新奇感和成就感远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效果要好。
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3)教材应引导学生"做中学"
学生应该主动地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杜威要求学生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哪种教材能引领学生参与活动和突出经验,那它就是好教材。
(4)编写教材要做到"教材心理化"
所谓"教材心理化"就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
①心理逻辑∶教材的编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编写。心理逻辑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所读的教材是符合学生心理顺序的,其难度是学生心理可以接受的。
②教材直接经验化∶这种"教材心理化"其实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实际上,杜威的课程论的第一步是教材直接经验化,第二步是教师帮助学生在直接经验中把学生自己体验到的直接经验"组织"成系统的知识,可这对教师来说是个难题。后来,杜威自己也承认,如何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组织成系统的知识是一个未曾解决好的难题,但值得人们继续研究。
3. 评价
杜威的课程论在当时学校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从实践的角度去看,疑点很多。
(1)杜威意在通过直接经验去理解系统知识,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解直接经验需要以一定的系统知识为条件。
(2)并非所有的系统知识都可以还原为直接经验。
(3)怎样将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组织成较为系统的知识,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使"组织" 立在一个不甚宽厚的基础上;其次,将个人直接经验组织成系统的知识,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但学校教育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最后,杜威高估了学生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和教师指导的能力。
(五)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1.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颇不以为然。他所要做的变革就是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书本降到次要位置,活动和经验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不再限制在一间教室里。
杜威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方法,具体讲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反省思维五步法的创立
他特别强调思维在经验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凡是"有意义的经验"都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于是,形成了反省思维教学法。
(1)"反省思维""的含义。
所谓反省思维,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
(2)反省思维教学法有五个步骤
①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教师要创设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②在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实际、很真实的,这个问题将是学生接下来思考的思维刺激物。
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④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⑤验证这个假设。学生需要通过检验的方法,验证解决问题的结论或假设,使这个结论变得明确、有意义。这一过程是由学生探索的知识,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这五个步骤的顺序不固定,可合并步骤。
3. 评价
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杜威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降低了知识的地位,过于重视活动,泛化了问题意识,简化了认知的途径,影响了教育质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