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
⼀、知识点
1、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nihilism)这个词是由 nihil + ism组成的复合词。作为后缀的-ism是某种主义。而nihil则是从拉丁词中而来,最初指的是“无,空”。也同样存在于annihilate在这个词根中,指的对“将事物变成无”。大概有这个两个意思,从词源上来说,虚无主义就是以“nihil”为原则的一种主义。尼采指出虚无主义的起源,“虚无主义式的问题‘为了什么?’(for what)是根植于人性的旧习惯,即目标必须是被从外在给予的——由某种超越人类的权威。” 然后,尼采在文本里对虚无主义是作出了区分,他将虚无主义分成“主动虚无主义”(active nihilism)和“被动虚无主义”(passive nihilism)。对于“主动虚无主义”,尼采解释“是一种精神力增强的标志”,“因为精神力变得强大了,所以对先前被给予的目标(某种信仰)与人的精神力显得不相称。”所以滋生出对前信仰的否认与反抗。而相反,对于“被动虚无主义者”,尼采称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衰败的象征”,“当精神力量被磨灭耗尽,之前的信仰与价值关变得不能相容而且无法对其再相信。”
说到这里,应该理解nihilism是以nihil为原则的一种主义。而nihil有着2个基本的意思(①空,②将事物变成空)。显然在尼采的论述里,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向空为准的主义,不是追求一种纯粹的空无境界。而是以释义②为准的主义,即将价值或信仰变成空。所以说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对一种某价值的摧毁的主义。
在尼采的论述里,他有时吹捧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而有时又号召对抗欧洲虚无主义。实际上,我们要理解至少在尼采这里,虚无主义包括两种概念。德勒兹根据尼采对虚无主义的阐述,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2、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男,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徠洎和頭领导條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他在经济学上的见解奠定后来诸多经济思想的基础,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3、莱茵报:
《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的简称。1842年1月1日~1843年3月31日在科伦出版。该报是对普鲁士专制政府抱有敌对情绪的。至1843年3月31日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科伦市共出版了456号。青年黑格尔派曾参与该报的编辑和出版。马克思从1842年4月、恩格斯从同年3月起为该报撰稿。为该报撰稿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还有B.鲍威尔、E.鲍威尔、M.赫斯、K.F.科本(1808~1863)等人。《莱茵报》发表了马克思许多重要文章,如针对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和林木盗窃法的著名评论文章,和莱茵省总督沙培尔论战的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发表了恩格斯寄自柏林以及寄自英国的通讯,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该报主编以后,《莱茵报》日益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并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了普鲁士政府的恐惧和反动报纸的攻击。1843年1月19日普鲁士政府通过决定:从1843年4月1日起查封该报,在查封以前对该报实行特别严格的双重检查制。由于报纸股东企图缓和该报的口气以求得政府的宽容,马克思遂于1843年3月17日声明退出该报编辑部。1843年3月31日,报纸出版了最后一号。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政治权利绝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理性的,是对抗性的。所以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也就是黑格尔的法哲学,这就是马克思独立的思想发展的历程的开端,黑格尔哲学转而成为他批判的对象。
2、利益是最讲究舍弃的,世界上还没有什么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无视利益的斗争,甚至要求消灭敌人。
三、全文逐字稿
课程文稿
20世纪西方的哲学革命,在这些革命当中发生了西方思想的自我批判。
20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运动都从批判黑格哲学开始。
如同怀特作为美国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分析的时代》中所说的那样,20世纪西方的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做了密切的研究,都留下了跟这位哲学家(黑格尔)的学说进行搏斗的伤痕。怀特说这当然是对黑格尔的特别的颂扬,这说明他极端重要。
然后我们说明了为什么黑格尔哲学会引起普遍的批判,因为他用他的历史哲学所论证的西方社会无限进步的乐观主义被打碎了,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人听懂了尼采的声音。尼采早就说了“上帝死了”,是谁杀死了上帝?尼采说是人亲手杀死了上帝。
尼采所说的上帝不是局限于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还包括黑格尔哲学所说的绝对理念这样的“上帝”。
基督教的上帝也好,黑格尔哲学所端出的绝对理念也好,都是一个超感性世界,这个超感性世界崩塌了。他说我们欧洲人无家可归,当代文明在本质上是虚无主义。
当时尼采呼喊出“上帝死了”,他的欧洲同胞们听不明白,以为遇到了一个疯子,遇到了一个危言耸听的预言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第二次,才让欧洲人正确地遭遇到了虚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人普遍地问一个问题:我们欧洲人是谁?我们究竟是谁?
这就是欧洲民族的自我反思全面展开。
一场哲学革命不可避免,在讨论这场哲学革命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1844年发动了哲学革命,记录在他的一篇著名的未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了,这时候他在巴黎。
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起源于什么?他曾经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徒,他曾经精研黑格尔哲学。
青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做博士论文的时候,他还是黑格尔主义的信徒,他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博士论文完成之后他没有机会到柏林大学任教,所以就直接投身了社会生活的舞台。
(马克思)担任了科隆的一家报纸,叫《莱茵报》的编辑,后来担任主编,参与了当时的一场社会斗争,这叫“《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
这场社会斗争是由于莱茵省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剥夺摩塞尔地区贫苦农民对周遭自然资源本来享有的历史的权利。这个莱茵省议会所通过的法案当中有一个法案就是《林木盗窃法》,一个摩塞尔地区的贫苦农民如果在树林里边捡一个枯枝败叶都被称为林木盗窃,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马克思站在摩塞尔地区农民的立场上跟莱茵省议会辩论,在那时候他发表了好多篇辩论的文章,这时候他跟莱茵省议会辩论所运用的理论武器是黑格尔的法哲学。
他认为在物质利益的争斗的领域当中,应当以法的理性来消解利益冲突,这是黑格尔的法哲学的基本立场。
但是在实际的斗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给他带来苦恼,什么发现?他发现物质利益的关系的领域是一个非理性的领域,物质利益的斗争甚至要求消灭敌人。
所以在《莱茵报》时期他写的一篇文章当中,马克思写下了这样的话:利益是最讲究实际的,世界上还没有什么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情,物质利益的斗争甚至要求消灭敌人。
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物质生活关系”,物质生活关系是整个社会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曾经相信了黑格尔的哲学,认为整个人类社会世界本质上是应当服从理性的,他本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性的关系。如果偏离了理性,应当加以纠正。
现在他发现整个社会世界的基础,物质生活关系,恰恰就是一个非理性的领域。这个发现让他非常苦恼,他自己这么说:
我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期间,遇到了就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就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他遇到了,这困难本来在黑格尔法哲学当中已经被解决了,物质利益的盲目的斗争在于人们缺乏法的理性和国家的理性这样一个制约和调解。
现在他发现,国家的权力其实是物质生活关系领域当中的非理性的社会权力的执行者、表达者,国家就其本身作为权力这一面,即它有国家机器,有军队、警察、监狱,就这一个方面来说,国家也是非理性的。在这一方面国家应当表达为 political power(政治权力),power就是权力。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理性的,是对抗性的。所以他要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也就是黑格尔法哲学。
这就是马克思独立的思想发展的历程的开端,黑格尔哲学转而成为他批判的对象。
希望永远不要停播,听说王教授退休了。您辛苦了,感谢您的智汇分享到我们普罗大众
如果说王阳明把中国哲学推向了巅峰,那黑格尔就是把西方哲学推向了巅峰。绝对的精神与心外无物是如此的和谐,他们就像珠穆朗玛峰的阴面与阳面,在山巅形成了交汇。绝对的感性与绝对的理性,分别完成了对感性与理性的超越,形成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0世纪的哲学不过是辩证法的应用与延伸,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终究是黑格尔哲学的注脚。 知与行的同一,心与理的同一,有与无的同一,感性与理性的同一,政治与资本的同一。不能用感性去否定理性,也不能用理性去否定感性。工业文明,马克思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制度的切入点,那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切入点。
木青_a2 回复 @lxbook: 尼采是最后的形而上学者,海德格尔发动了另一场哲学革命
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非理性的呢,这一点如何理解?
gowithlightofmercy 回复 @李振铭: 想一想,哪个是理性的呢?就秦、汉、隋、唐、明、清,或是西方的古罗马帝国。国家意志是是什么呢?细细想一想?
在一个人的空间里听着王老师课,真是一种享受。
哲学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其实现实生活中哲学无处不有,关键是有没有善于发现的头脑和眼光。老师讲的太好了,我是反复听,受益非浅。非常感谢老师🍷🍾💐🎉🥗🤝🌈
收获满满,谢谢老师。
好人、善良人会有比较多的烦恼!
王老师的这个课程听了好几遍,还是想听,结合当下,我们是需要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个宁静的家,让心本来的存在不再被遮蔽。
讲到了真谛,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了,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感到孤独空虚,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要活下去。买了喜欢的车又想换高档车,有了单元房子又想换别墅,请问这样下去,一辈子有完吗,有止尽吗,能不累吗?我们忘了自己的内心,忘了怎么样活出自己,充实自己,我们开始迷茫,开始茫目的崇拜他人…
学识渊博,语言精当准确,语速恰到好处,语气声音均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