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课 |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南怀瑾国学课 |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00:00
09:53


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仁义,就是南怀瑾先生理解的大利。在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都在互相征伐的动乱之中。如果有一个国家,真的以仁义作为治国的最高原则,运用在内政外交上,那么最后的胜利,就必定是属于这个国家。

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自私和无私其实都是人的本性,它们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当人们仅仅只相信一者时,行为准则都会出现误差,因此可以说:单纯的自私与单纯的无私都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当一个社会将自私和无私对立起来建立道德评判标准的时候,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人们抛弃这种道德,变得彻底自私自利,这种人一般结局会很痛苦;要么人们痛苦地遵守着这种道德,善良、无私,这种人一般也会很痛苦。完全自始至终都坚持自私或者无私的人是少数的,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痛苦的无私过程后会蜕变成自私,到最后也仍然要承受自私的苦果。因此可以说,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春秋晋平公时期,南阳缺一个地方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做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的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让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时隔千年,祁黄羊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那么姑且按照孔子的说法,将他树立为大公无私的典型。其实他的大公无私何尝不包含着让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大私心呢?只是这种“大私心”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拥有,普通人谁能做到如此高风亮节呢?

按照自私与无私的关系,人们可以看到,在满足自己本身欲望的同时,再去要求无私才是一种符合人性的道德标准,才能将无私这种道德标准更好地贯彻下去。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着,突然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他听到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赶路!”

僧人被这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很迷惑,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撞过?”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撞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我了。”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盲人的灯笼在无私地为他人指路的同时,也使自己免于被撞的危险。

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诀,也是营造仁爱氛围的唯一方法。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人不帮助自己的。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把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

作者:圣铎

音乐:邓伟标《山脚下的麓湖》

主播:海潮明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风荷_34

    好文,好音。大智慧!

  • 清水师

    我劝你读了凡四训吧!

  • 日益更新_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