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经济,一个人的收入往往与他的付出和工作成果成正比,做得越多越好,收入越高,激励大家努力上进。但在“大锅饭”年代则完全不同,做多做少一个样,因此还产生了一句粤语俚语,叫“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用来形容分配机制不合理,努力不努力都没什么区别。
那为什么要用三十六,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呢?在粤语里面,有不少与数字有关的俚语,例如九唔搭八、三唔识七、乱噏廿四,都各有出处,而这个三十六,当然也不是毫无由来的。
原来,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长期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大部分工人每个月的工资都长期固定在三十六块,不论做多做少,努力与否,效果好不好,这个工资都不会变动。所以时间一长,大家就以“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来形容做多做少一个样的状况了。
而即使到了现在,大锅饭的情况比起当年已经大为减少,但在不同的机构和企业内部,有时还是难免出现这种做多做少一个样的情况,所以这一句“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依然时不时出现在大家的口中。
係唔係做也36.唔做也36
更新周期越来越长,期待主播能快快更新
广州李沛聪 回复 @请盟主: 一时时啦,看有没有空
做生做死三千几。
以前就系,家下仲有哩支歌仔唱咩
Yyyyyyyyyyyy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