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了容易出现过度情绪化,导致理性下降态度跑偏

人多了容易出现过度情绪化,导致理性下降态度跑偏

00:00
07:12

这段时间有些热点,相信大家都在关注,比如说美国打压华为公司,比如云南孙小果案,还有珠峰拥堵导致重大人员伤亡。


天下午我刚刚批评过一个同学,有热点当然要评论,结果他在评论的时候说了很多过火的、偏激的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开始其实没那么冲动,不过也不知道为什么写着写着情绪就失控了,说的话也就走火了。我相信这种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会出现。比如说在开讨论会之前,自己态度还挺温和的,结果讨论着讨论着一下子就变得激动了。


再比如说在沟通之前还提醒自己有话好好说,一定要多商量。结果一旦开始沟通、交流、讨论一个事情,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专门的词汇来描述,这个词汇是“群体极化”,极是“极端”的极。


什么是群体极化呢?简单说,一个人在群体讨论过程中,他自己的观点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极端。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广泛存在。从公司的会议,一直到网上的跟帖、贴吧的讨论,乃至于班级或者班组的日常交流,它都存在着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尤其是在网络上,往往有人说话特别过火,而且还有人在那飙脏话。这种极端的留言方式,在微信、抖音、微博、贴吧各个场合我们都能看到。


在网络世界里边,人们更容易情绪化、极端化。因为除了现实世界当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选择性注意、社会比较等等因素以外。网络世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匿名制导致身份比较隐蔽,说了话以后可以不负责任。所以进一步来说,主流引导、权威发布、网络实名,这些都是消除网络舆论极端化的有效手段。


另外我还想请大家注意一个群体极化的典型现象,这个现象叫做“会场营销”。话说有这么一天,你接到邀请去参加一个大型的培训活动,现场还能送小礼品。等你到了现场之后发现,厂子不小,来的人挺多。有企业家,有学生,有些中老年人,甚至还有很多从外地赶来的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过了一会儿,音乐响起来了。大师闪亮登场,那个场面就变得相当地火爆。有很多人在欢呼,紧跟着还有人上去分享自己的感受。讲得声泪俱下,现场就有人跪地感恩。就在你身边,有人已经哭得泣不成声,你自己也热泪盈眶。很多人都蜂拥向前,要求成为大师的弟子。现场就有人掏出银行卡,几万几十万的就划卡。


其实所有这些场景仔细看起来都是一个精心的表演,上面声泪俱下讲的那些人都是请来的演员,那些大量刷卡的人多一半也是提前安排好的自己人。不过即使所有的一切稍微用点理性都能分析出来,依然会有人在现场稀里糊涂地就上当了。真的是特别感动,迷迷糊糊地就刷了卡,付了钱。


其实这个也是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当你深处场合之中,身处在那个群体之中,你自己的理性基本不起什么作用,整个人就会变得特别情绪化,就会做很多非理性的、不动脑子的事情。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读。在这书里他有一句名言,“我们只根据事实便已知道,智力在集体中不起作用,它完全处在无意识情绪的支配之下”。这句话如果做一点通俗的总结,就是人多了以后智商下降,每个人都不愿意动脑子,大家都特别容易冲动,特别容易情绪化。这样一来不但容易走极端,而且容易被操纵。


另外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个事情,就是最近美国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来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压华为公司。其实这些决策的背后有可能包含着群体极化的因素。


一群决策者围绕着特朗普,大家一起商量这事应该怎么做?本来情绪没有那么激动,态度也没有那么极端,但是这一群人说着说着、讲着讲着可能就走向极端了。在特朗普周围的智库和智囊团里边,应该存在着这种群体极化的现象。


在日常交流和团队决策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不良影响呢?方法也特别简单:

第一是听听第三方和局外人的想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二是听一听来自身边的不同声音。

第三是把一大群人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中整合意见。

第四是鼓励人们说出不同的想法,允许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存在。

最后一点也特别有效,就是选择团队当中的一些聪明人,组成一个名义反对派。让这些人扮演反对者,专门提一些反对的意见,专门对已经确定的决策做一点挑刺的工作。


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在日常团队合作当中、在集体决策当中都可以广泛运用,另外这些方法我觉得也值得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做点参考。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