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怪象和反批评的怯弱
综观书法报刊,批评的文字算不上太少了,多篇幅的文章也时时可见,但是批评界的现状依然不甚理想。其原因和表现何在?可以说,批评的任意性和盲目性是其主要的根源。
虽然席卷全国的“书法热”时间持续不短,随之带来的创作水平的提高也颇有进展。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理论尤其是书法批评依然处于徘徊之中,创作是在一种现代思潮和流行风气的滚动下盲目发展的,感性较强,层次不高。这恐怕囿于书法批评“跟不上车”有关。十年来,真正有个性见地、真正朴美率真的批评文章比例不大。随处可见的是“新瓶装旧酒,老话重提”,随处可见的是堆砌陈词、生造名词、杜撰术语。批评领域狭窄,没有针对性,不是毫无边际地奢谈“创新”,随心所欲地从八卦讲到哲学,从弗罗伊德写到书法的超前创造,就是挖了又挖地说“传统”,在几个技法几个书家身上做“圈身藏”,缺乏多侧面、多层次、多学科的评论。这无疑证明了书法批评依然在无导向、无责任地盲目发展。
另一方面,书评亦毫无标准地在“低杆”上撑高。一些怪异变形的“现代书法”走红,一些钻冷门的临摹性作品被捧得很高。媚词谀态、溢美吹廉,动则“著名”,轻则“独创”,任意拔高,曲意奉承,把创作导向了一种时髦、变形和轻浮的空气中。在某种意义上把一些已经“著名”了的书家引向无法再行的“误区”,甚而要推倒“自我”,重新塑造和完美。
这种怪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与书法界反批评的怯弱直接相关的。无论是对书法传统的阐释,还是对当今“名家”的介绍,以及作品的鉴赏评价,都不可能达到一种圣境。甚或由于作者的学识、修养和技法的高下,所评难免不当或全错。但很少见有原作者来写上一篇文章用以开展民主式的辩论,推动评论的开展和创作的前行。多数的评论都在远处绕着圈子转。艺术创作的问题是很需要争论的。书法界反批评的怯弱在众艺术中是最明显的。文学、美学、电影评论等等,都有他们远胜于书坛空气活跃的地方。书坛太沉闷!这样的结果,源于书法家的逃避交流,抱守一家。从姐妹艺术可以看出,创作的成功必须有赖于开放的心态,不能永远是“唐诗末词”,不能永远是“北碑南帖”,更不能因为自身的弱点而逃避交流,避免碰撞,用极端的自尊或盲目的清高来抱残守缺。这样势必导致自我约束,禁锢了创作水平的提高和技法的再发展。
热潮之下,书法界应当反思,应该振奋并检讨自我,逐渐走向成熟与活跃。
(1990年11月7日)
书法界的批评之风令人堪忧,文章针贬入木三分!
听见广西 回复 @听友33996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