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个篾匠》作者:张伟彬 朗诵:李风彩 后期音效:耶布 报幕:菜菜子

《爸爸是个篾匠》作者:张伟彬 朗诵:李风彩 后期音效:耶布 报幕:菜菜子

00:00
15:10



                                            爸爸是个篾匠

                                                  < 忆 父 亲 系 列 之 三 >

        爸爸是个篾匠,编织竹制品是我家主要收入来源。

        父 亲 有 五 个 子 女 读 书 , 学 费 、 家 用 都 是 大 问题 , 唯 有 靠 祖 传 手 艺 赚 钱 , 编 制 菜 篮 、 簸 箕 、 谷箩、捞篓、竹凳、竹椅、凉席、畚斗、筛子等竹制品去墟上卖钱,做得最多就是大竹篮。竹篮是家用必 需 品 , 环 保 、 经 济 又 耐 用 , 几 乎 每 家 都 要 备 几个,用来洗菜,装鱼、装肉、装水果,洗番薯、洗萝卜等。每月逢农历三、六、九,便是镇上墟日, 也是我家赶墟卖竹制品的变现日。

       墟日前夜,全家出动,忙得不亦乐乎,就连六七岁的我也可以帮上一把。爸爸妈妈加班到天亮再寻常不过了,往往都是雄鸡报晓时才刚好完工,然后洗涮一把,又匆匆忙忙挑几十个庞然大物往镇上赶。

        编竹篮工序有点烦琐,爸爸首先会打腹稿,算好竹料,然后到村内外找竹源。做了几十年竹篾生意,爸爸对方圆几十公里的竹子熟记于心。诸如哪丛土竹是谁家的,哪丛麻竹有多少年轮,他都一目了然;哪丛竹子太密了不利生长,哪丛竹子留着分支 留 种 , 他 都 会 心 中 有 数 ; 哪 丛 竹 子 要 填 土 施 肥了,他也会善意提醒。由于收购竹子价钱合理,所以总能成交,很少有讨价还价的。

         采竹时爸爸一般与大哥结伴而行,走时每人腰里 绑 一 条 毛 巾 、 一 把 锋 利 篾 刀 及 一 捆 绑 竹 子 的 扎带。毛巾既可拭汗,又可把篾刀牢牢扎在腰间。

爸爸砍竹刀法是一流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每次采竹前爸爸都要把两把篾刀磨得锃亮。爸爸试刀口锋利与否,方法很特别,用拇指轻刮几下刀口便知分晓,小时候我很纳闷爸爸这种奇怪的试刀方法。

       如果说试刀方法是爸爸这位竹器专家的小试牛刀 , 那 么 伐 竹 更 是 一 门 学 问 。 爸 爸 砍 竹 技 术 很 到家,让我觉得很过瘾。只见他靠近目标,用斜刀挥舞几下,一条十多米长的竹子便乖乖倒下来了,一般小土竹两三刀搞定,大麻竹也不会超过十刀。砍竹得讲究方法,为了不使竹根青皮撕裂,必须前后轮流用刀,为了省力省时,务必使用斜刀。

       有时竹子间隔太小,会用锯子锯,小竹一人搞定,大竹也可两人拉锯合作,锯到差不多时,爸爸会巧妙轻削几下竹青皮,竹子就会乖乖地朝他预测方向轰隆倒下。如果竹林大密,被砍竹子会碰其他竹子改变方向,为保险起见,他先将尼龙绳系在竹子 约 三 分 之 二 高 部 位 , 在 竹 子 行 将 倒 下 时 轻 拉 一下,便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屋檐旁砍竹,要特别小心,为了不碰坏人家瓦片,爸爸先使用驳长的长柄铁镰刀钩断竹尾,然后把竹子精准地导向屋檐反方向落下。

        如果爸爸在附近伐竹,我会跟着。每当竹子倒下后,我会帮爸爸拉竹出来,拖到宽敞地方,把带叶的大竹枝及没有利用价值的竹尾砍掉,然后把竹子堆放整齐,绑紧。跟爸爸一起砍竹,也有更好玩的。竹子被劈开后,往往有白白嫩嫩竹笋虫藏在里面,一般有大人的手指头大,这可是童年美味,竹笋虫以吃天然的竹汁为生,无污染,往亮火的油锅上一放,几秒钟就变成甘香可口的高蛋白美食,那是童年舌尖上的美好记忆。

加工前先用布将竹子表面的淤泥清干净。爸爸会教我们用顺刀削去突兀竹节,再用逆刀把小节整平。用刀不能太深,否则就会破坏竹青层,遭破损的那一节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平整光亮后,我们会按爸爸量裁好的一条“竹尺”量体裁衣,依葫芦画瓢把它们锯成一段一段。做一个竹篮大概要裁1 0 多种长短不一的竹筒。 竹筒截好了,然后用篾刀劈解,按多次“二分之一”剖成规格不一的竹片,剔除竹片竹囊层竹节,留带青的外层及可以利用的白囊层,最后把可以利用的竹青层及竹囊层分解。

       剖篾是技术活,我们小孩不敢乱动,得让技术好的爸爸来完成。爸爸的手上功夫了得,他会让竹片 很 听 话 , 叫 它 多 薄 就 有 多 薄 , 叫 它 多 细 就 有 多细,全靠灵巧的双手对竹子用刀方向控制及柔韧度把握。

        在我眼里,爸爸就是一个鲁班式的能工巧匠, 他娴熟的手法胜过古代卖油翁。夜晚煤油灯昏暗, 但爸爸早就练就凭感觉就能解剖竹子的能耐,有时太 困 了 , 能 在 眯 着 眼 半 睡 半 醒 状 态 下 完 成 这 种 动作,而且能保证把每一条竹篾做得条分缕析,厚薄丝毫不差。

我家卖的菜篮有两种,一种是全竹青,篮身用第一层竹篾加工;另一种全竹囊,篮身用第二层囊片编织。前者较坚固耐用,卖价2元,后者轻便廉价1元。两种竹篮,乡亲们各取所需,竹子得到充分利用。经过两次分离剥落后的竹片,剩下的就只能当柴火用了。

爸爸说,做柴火的也有讲究,必须把它们泡在池塘里最少几十天,经浸泡的竹囊表面好像涂上一层 油 蜡 , 油 光 闪 亮 , 晒 干 后 用 来 做 饭 , 耐 火 又 旺炉,我们客家话都称它们为“竹精”。看来竹子如果利用得当,全身都是宝。

       以前家里没有手电,就拿它拼成火把使用,这种流动的火把光亮无比,比蜡烛强很多,一米长一把竹精可以照明几十分钟。

      竹囊“囊尽其用”,零碎竹枝,晒干后也可以作柴火用。家里屋前屋后都是竹林,加工竹制品也蛮多,就地取材的柴料多,家里基本不用买柴,除非大节日会补充一点。平时爸爸会叫我们去扫一些竹枝、落叶回来,晒干后可以直接入炉,就是黑烟大一点。

        材料备好了,接下来就是编织工作。

       首先是“起底”,即织底框,这是较有难度的工作。先用硬竹片垫底,再把加工好的篾片朝纵向编织。编织采用挑一压一的方法,经纬匀称,编织到框身弯处时,用双腿夹紧篮筐,左手压弯,右手织 篾 , 篮 身 倾 斜 度 需 达 标 。 其 实 篮 身 角 度 不 好 把握,通常爸爸会先织几行,调好角度,篮身有点雏形后,交给我们往上织,到顶部收口处。

收口工作也难,一般由爸爸或哥哥来完成。收口 难 度 系 数 高 , 得 拿 小 圆 篾 条 互 绞 穿 织 , 既 要 均匀,又要结实,用力不均匀,会弄断竹条,驳接不专业,会影响美感。


     爸爸是篾匠,手巧得很,篮口完工后,匀称美观,一般人分不出篾条从哪里进去,哪里隐藏。

      篮收口了,就得做提手。提手用几片厚大结实的竹片交织扭绞而成。这部分竹料要下硬度大的老竹,折弯处必须先用火烤一下,再折弯便能事半功倍。

收尾工作便是钉底框底签。底签用四片有一定硬度的竹片,穿插进竹身。底签两头尖,中间两处经 火 烤 折 弯 。 穿 插 竹 签 时 , 借 助 铁 钎 “ 穿 针 引线”,沿篮身四角竖着穿刺至一定深度,竹签跟着铁钎进去,然后把铁钎拔出来,被弹起的竹篾会压紧底框竹签。然后先用手掌压推框底竹签,再用篾刀背敲实,大功告成。

       菜篮完工后,还不能马上拿去卖,还要放到水里浸泡一夜,经浸泡后的竹篮,可以防生虫,且坚韧耐用。那时卖2元一个的菜篮能用一到两年。爸爸做的全竹青菜篮真材实料、坚硬无比,成年人用最大的力气也摔不坏,所以提前托爸爸定做竹篮的老乡越来越多。

竹篮做好了,销售也是件麻烦事。墟镇离家好几 公 里 远 , 为 了 能 在 百 货 公 司 檐 下 的 露 天 位 置“ 霸 ” 得 一 个 好 位 置 , 得 在 凌 晨 三 四 点 钟 前 去 占位 。 其 实 就 是 用 几 个 菜 篮 宽 宽 地 放 街 边 , 算 是 你“合法”的摆卖领域了。这个光荣任务一般让我们小孩干,因为大人一般都在赶货。当然“霸位”的不能全是小孩,一来半夜不安全,二来占位的还有别的同行,没有大人容易被欺负,所以一般去的七八家中,最少也得有一两个成年人护着。要是刚好碰到节假日,“霸位”搬运工十之八九是我去,因为爸妈哥哥还在赶货,两个姐姐是女孩,黑夜不方便。小时候我个子不高,但长得结实,八岁的我, 挑 动 四 个 竹 篮 , 即 使 一 路 竹 篮 挨 地 也 能 拖 到 目 的地。

      赶墟占位是件开心事,除了因为街市热闹,有同龄玩伙伴外,还会收到想不到的“惊喜”。那些大哥哥能在半路上窃点水果等“胜利品”奖给我们吃,如西瓜、黄瓜、黄葛、甘蔗、化州橘等,但要求我们保密,包括最亲的人,也不可以透露。偷的多是大队果园或潮州人承包的果园,大片大片的, 被偷了也不容易被发觉。

        在那个饥饿年代,窃不算偷,潜意识里这是一种侠义行为,对“偷窃者”还心怀感激。

菜 篮 卖 完 后 , 爸 爸 会 买 一 些 面 包 、 年 糕 慰 劳我,甚至可以在饭店里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 这种“礼遇”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孩来说,已是很难得了。

爸爸除了做卖钱的竹制品外,也做一些我们童年觉得好玩的东西,如栩栩如生的竹螳螂,中秋节竹灯笼,一飞冲天的孔明灯,沿江而下的小竹排。想象中只要你说得出的竹制品玩具,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来。当然菜园用的竹篱笆,后花园用的竹栅栏,各类瓜果棚,爸爸也可以信手拈来。有了这些竹支架,我家后花园几乎四季繁花似锦,瓜果飘香。

       在我眼里,爸爸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竹制品专家,张家竹编技术非遗传承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