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雅坤 陆洋 诵读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雅坤 陆洋 诵读

00:00
08:31

诵读者简介:

雅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所播节目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亚广联奖。

陆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播音员主持人导师,国家广电总局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艺术顾问,长期担任《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主播,国家语委普通话考官。

中文文本: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战争,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由此开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成为列强环伺、蚕食的猎物。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这首七绝诗,道尽了家国倾覆、民族沦亡的悲怆。中国近代史的书页上,记录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求救国之路的足迹,也定格下他们或孤寂落寞、或慷慨赴死的背影。

救亡图存的希望在哪里?民族复兴的路在何方?

191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几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聚在任鸿隽的宿舍里,热烈地讨论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远在东方的祖国的命运。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于是决定成立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

1915年1月,《科学》杂志创刊。在其发刊词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近代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将“民主”与“科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两大武器。

《科学》创刊后8个月,《青年杂志》创刊,从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新青年》迅速成为新学说的传播者与新思想的策源地。自此,在“德先生”“赛先生”旗帜的引领下,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掀起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6年1月,任鸿隽的《科学精神论》作为《科学》第2卷首期的首篇文章被刊发。在此之前,不仅在中文词汇中没有“科学精神”一词,甚至在外文中也没有与之严格对应的词。“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这一声宣告,伴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激荡、回响成为广大民众的呐喊。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


科学精神论(任鸿隽)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真理者,绝对名词也。此之为是者,必彼之为非,非如庄子所云“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也。真理之为物,无不在也。科学家之所知者,以事实为基,以试验为稽,以推用为表,以证验为决,而无所容心于已成之教,前人之言。又不特无容心已也,苟已成之教,前人之言,有与吾所见之真理相背者,则虽艰难其身,赴汤蹈火以与之战,至死而不悔,若是者吾谓之科学精神。

   言及科学精神,有不可不具之二要素。 

  (一)崇实。吾所谓实者,凡立一说,当根据事实,归纳群象,而不以称诵陈言,凭虚构造为能。

  (二)贵确。吾所谓确,凡事当尽其详细底蕴,而不以模棱无畔岸之言自了是也。人欲得真确之智识者,不可无真确之观察。然非其人精明睿虑,好学不倦,即真确之观察亦无由得。

    要之,神州学术,不明鬼神,本无与科学不容之处。而学子暖姝,思想锢蔽,乃为科学前途之大患。精神所至,蔚成风气;风气所趋,强于宗教。吾国言科学者,岂可以神州本无宗教之障害,而遂于精神之事漠然无与于心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苹果脾气

    👍

  • 耳声传媒

    不管西医与科学还是中医与玄学无非是有目的性的撞大运,一路撞,不断有合理拼接,总会走出一条链条。人们误以为这条就是真理,也可能是条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