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接下来是Victor-ub这位听友提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北欧这个例子的。
首先我要说一下,这个例子在你们听到的版本里面,是一个非常简化的例子。而且原本我讲这个例子的时候,这个例子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个人。因为我曾经教过的有两个学生,他们都去北欧访学一年。然后,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回来以后都跟我讲了一件事情,但是两个人对这一件事情的看法完全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个例子。
这里面我的意思,实际上不是说,所谓福利国家反而造成了大家不想工作、懒惰这样一种颓废的状况,这个不是我的本意。实际上当时这个例子是一个什么例子呢?在我们课程里面,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现在我可以稍微讲一下,当时这两个同学回国以后都跟我讲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他们在北欧的时候,周末出去逛街,他们两个人都遇到一个事情,而且遇到过不止一次。也就是说,因为当地未成年人禁止喝酒,所以未成年人是不能买酒的,然后他们都遇到一些小青年,付给他们钱,托他们到这个店里面给他们买酒。
然后,这两个同学他们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说他们觉得这些小青年在面对这么好的生活情况下面,整天想要这些事情。因为他们不止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他们遇到过好多次,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些小青年是浪费了国家福利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个也就是我在例子里面说的所谓的颓废。有一个同学,对所谓的颓废,他的感觉就是,外国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面都没有什么干劲,像我们国内这些年轻人面对的压力比他们要大得多,那更加就没有什么干劲。
然后,我另外一个学生他得出的反应刚好相反,他觉得国外这些小青年在那么好的福利条件下面,也通常是这样无所事事的样子。那么,他现在人在美国,像他来说的话,他就更应该抓住机会奋斗拼搏。这两个学生他们得出来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例子里面,这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例子,只不过是因为两个学生跟我反映了同一个事情,所以我提到了这个。但是,这个不是说在福利机制的保护下面,人的行为必然是颓废的或者必然是勤奋的,没有这样的说法。
福利机制保护下面是否能够激发社会财富的创新,到现在为止都是有争议的,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在有些高福利的国家,福利机制是可以激发创新的。北欧本身,北欧三国各自情况也不一样,在创新方面情况也不一样。但是在有些时候,高福利是会抑制创新的。所以这个不一定。创新和福利之间的关系,这个不是我本身要说的。
我本身想要说的是,个人实现价值与否,在面对我们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面,个人实现价值实际上是取决于自身,这是我想要强调一点,而不是取决于外在的机制。
当然,如果福利机制保障很好的话,可能对个人实现自身价值更好推动。但是同样,至少我从两个学生不同的表态当中看到,它也可能造成反面的效果,这个是我想要讲的。
Q:然后Victor-ub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货币。货币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还是作为一种信用工具?
这里面要注意的是,如果说交易和信用是一回事情的话,那么你就犯了一个概念混淆的错误。
交易它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现货交易是交易,物交易是交易,即时交易是交易,跨期交易它也是交易。不是说时间上面非同步的交易指的就是信用,这完全是两回事情。
信用和交易是两回事情,信用是一种担保,或者说,是我们对某一个人他未来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的一种预期。信用是这样一种预期,所以货币信用说和货币交易说,它本质上指的是不一样的东西。货币交易说的核心概念就在于,货币是为了交易而服务的。而货币信用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交易不是货币最重要的职能,货币最重要的职能,是一种信用,也就是说对未来的预期。只要我们预期未来社会发展会越来越好,那么这种预期有了保障以后,你的货币价值就有了保障。
这个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你预期这个国家在不久以后会崩溃,那么这些国家的主权货币肯定很快就会贬值,甚至是这个货币很快就会崩溃。但是如果你预期这个国家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那么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它的主权货币发行无论多少,它的价值照样能够维持下去。所以国际市场上面,像美元,它的价值的波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对于未来世界形势的一个看法。
疫情看着要结束了,那整个经济又开始变好了,因为货币的价值又开始稳定下来了;疫情看上去又出现新的一波疫情了,那么货币价值又开始发生波动,然后全世界的经济都会受到影响。这个就是货币信用说它的理论说服力的来源,因为它和我们现实的经济非常接近。但是交易反而不那么接近。就像我在课程当中举的那个例子,我们大多数货币不是用来进行交易。
但是,Victor-ub这位听友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这个也是我在针对货币信用说和货币交易说这两种观点争论当中提出过的一个质疑。当然在我们课程里面是没有提到的,因为课程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讲得那么细,但现在可以讲一下。什么样的质疑呢?就是交易和信用之间,它是不是截然对立的?
从逻辑上面而言,如果我们不需要交易的话,什么样的交易都不需要,所有东西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这个时候信用还有没有必要?很显然,如果不需要任何交易的话,信用是没有必要的。你不需要和他人打交道,那他人对你有预期有什么用呢?你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面,整个岛上面只有你一个人,这个时候你是有信用人还是不守信用人,这个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信用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面的。
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种质疑:所谓的货币信用说,它是不是就是货币交易说的一个变体?但是千万要注意,交易和信用本身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在一块。信用不是指时间上非同步的交易,不是。信用,它是指我们对于某一个人,他未来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的一个预期,它是我们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它未来经济发展状况好还是坏的一个预期,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国家信用怎么怎么样。
Q:然后进一步回答Victor-ub关于货币稳定性的问题。
无论是货币信用说还是货币交易说,它都有关于货币稳定性的说法。区别在于货币交易说当中,货币的稳定性是通过货币的数量来体现出来的,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货币数量论,货币发行得越多,货币就会贬值这个观点。
而货币信用说里面不一样,货币信用说当中的稳定性,它也不是说所谓的锚定的价值,货币信用这个“信用”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东西,你拿什么做这个锚?
我们在实践操作上面可以通过美元做一个锚定,或者通过大宗商品交易当中大宗商品的平均价格,或者说加权平均价格,做一个锚定,这个是实践应用当中的事情,当然这个不是我们理论上面能够说的。
但这个不是我们在货币信用说当中说的稳定,货币信用说当中说的稳定,它指的是我们对于未来的预期的稳定与否,而我们对于未来预期的稳定与否很重要。当年大名鼎鼎的凯恩斯爵士,他实际上就已经说过这个道理,就是要让人们对未来有信心。如果我们对未来悲观失望,那肯定整个经济系统都不稳定。但是我们对未来有信心,或者说政府、国家能够提振信心,那么就能够保持一种稳定。这个是货币信用说和货币交易说当中对于稳定性的一个不同的看法。
这种不同的看法也会出现在具体的货币政策的操作上面。如果按照货币交易说的话,那么为了保持稳定,尽量要少发行货币或者说控制货币发行量。但是,如果按照货币信用说的话,为了要保持稳定,那么在人们悲观的情绪下面,要进行刺激,发行货币;在一个过于乐观的情况下面要浇冷水,要收缩货币的规模,这个实际上也就是现在美联储的它主要的一种货币政策的运用的方式。
Q:接着这个问题,另外一个听友kc又如何,他提到了数字货币这个东西。
对于数字货币是否会打破传统的货币信用机制,一个简单的回答是:不会。
为什么?因为数字货币就是我们的货币信用机制在现代的一个延伸。以前货币都要挂在一个实体上面,挂在一个有价值的实体上面,比如说黄金白银。后来法定货币流行起来,我们把货币挂钩在一张纸上面,只要这张纸背后有国家担保。但是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数字货币,它背后都是要有一个信用。通常一说是,国家信用或者说市场信用来做一个担保。
所以,数字货币这个东西,它不是打破传统的货币信用机制,我们的货币信用机制也没有所谓传统和现代,我们货币信用机制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一套信用机制,也就是之前我说的,对某个人未来行为的预期,对某个国家未来行为的预期。
真正的区别在于数字货币,早期的这些加密的货币,也就是区块链,它发明出来的核心,它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国家主权货币,它的数字货币恰好是另外一个极端,它不是去中心化,它是极端中心化。因为在数字货币作为国家主权货币以后,那么你所有的交易行为无所遁形,这是一个差别。
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推行数字货币,和像比特币这些区块链的数字货币之间的一个本质性的差别:它们两个是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一个是要去中心化,一个是要加强中心化,这才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
Q:然后是顽童有点老这位听友,这个是一位资深听友,他提到关于经济全球化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很大,在我们未来准备的课程当中,我会专门说一下这个问题的话,一讲两讲还说不完,起码要讲个五讲才能讲得完。所以我这里简单地说一下。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面,美国的金融界资本、产业界大佬纷纷外流到更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地方,全然不顾美国产业空心化,产业体系被肢解得残缺不全,造成了今日大量铁锈带以及社会撕裂。
关于这个问题,我简单地说一下,资本它从来都是逐利的,这个没有问题,哪里能获取的利润越高,资本就会流到哪里。但同时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告诉我们,边际收益会递减,在某一个领域当中,你的资本汇聚德越多,那么它的收益会越来越少,利润会越来越少。所以美国社会的撕裂,它不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资本外流而带来的。
实际上在国际分工体系上面,美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比较有优势的地位。但是,所谓的铁锈带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呢?铁锈带这个东西是产业格局调整以后的一个必然产物。不要说美国的铁锈带,英国当年产业转型以后,大量的煤矿工人失业,在撒切尔政府时代还差点造成了内战,一样的。
所以,经济全球化当中,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这个本身是符合经济学的原理,无可厚非。而产业转型,整个社会结构调整带来了各种负面的现象,它也是必然的。差别在于,我们怎么去处理它。
美国社会撕裂有很多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能够说是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结果,如果说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结果,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当年南北战争的时候,美国社会就已经撕裂了。但是南北战争的时候,当时美国它的外贸在它整个国家的GDP当中所占的比例连10%都不到,那这个又怎么来解释呢?所以社会撕裂和经济全球化,这是两回事,大家千万不要把它混淆在一起。
然后,我们的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流动,它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因素,有个最大的原因在于什么?在于它和一个成熟的国内市场不一样,全球的市场,我们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我在讲市场的时候,或者说我在讲制度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说过这个东西,没有制度约束的市场肯定是要出问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这个课程当中特别要加入制度这一讲。
这个制度约束本身是一个市场有效的很重要的前提,在全球市场当中,或者说我们经济全球化过程当中,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像国内市场那样的制度的。这个是我们现在全球经济化许多负面的现象出现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至于怎么来解决这个原因,这个是另外一个事情。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式。
所以才会有“退出朋友圈”,有很多国家拒绝全球化这样一种行为发生。因为既然我们找不到解决方案,那么索性就不玩了。
这个是我对于顽童有点老这个很宏大的问题的一个简要回答。当然在未来我们现在在筹划当中的课程当中,我会进一步对经济全球化这个问题做更加详细的讲解。
Q: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是听友279879874这位听友他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他说:亚当·斯密“欲望的抑制”可以解释为理性的伟大吗?但从马克斯·韦伯以来,思想界一直在反思“理性的自负或局限”,在经济学范畴,这个理性的局限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全球变暖?经济学又如何回应这些难题?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亚当·斯密“欲望的抑制”可以理解为理性的伟大吗?不。甚至你把亚当·斯密和马克斯·韦伯放在一块的话,可能韦伯比斯密要更加推崇理性的伟大。如果你认真读过韦伯的话,这个是在我们学校内部给其他学生讲的时候专门讲过韦伯,韦伯本身他自诩为是现代文明之子,也就是理性之子,启蒙理性之子。韦伯要比斯密更加强调理性的伟大,斯密这个“欲望的抑制”恰恰相反,它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那种过分的乐观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他并不是强调理性伟大。
然后接下来这个问题,在经济学范畴当中,理性的局限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表现出来的现象很简单,就是我们在现实当中许多的行为似乎和我们传统经济理论的解释相悖,这个也就是我在最前面的问题当中,未来经济学研究趋势微观层面进一步研究人的自律行为,研究人的理性这一个研究方向,它所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就是对于现实当中理性的局限,或者说现实当中我们人的理性到底指的是什么,一个具体的质疑和反思。
所以,这位听友提到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全球变暖,这些现象它们是否是理性的局限所表现出来的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因为,这里实际上这位听友使用的这个词,“理性的局限”,这个是经济学当中反理性主义的一些经济学家常用的一个词汇;而“理性的自负”这个实际上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这些学者他们使用的一个词。
理性的自负,他们针对的不是反理性,哈耶克实际上更接近斯密的立场,他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也强调那种不切实际的,他称为是“建构理性”的那些东西。但同样,他也不会说经济危机是由于理性的自负或者理性的局限所造成的,他也不会说贫富悬殊、贫富差距,是由于理性的自负或者理性局限促成的。
但是反理性主义者,他们可能会这样说,为什么?这个涉及到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大的研究领域,叫做公共品问题,像环境保护就是一个公共品,这些公共品它应该由谁来提供?按照传统的经济学当中理性的假设的话,那么公共品私人是不会提供的,所以最终要政府来提供公共品,这个是在主流经济学当中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
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话,你可以说,环境保护公共品没有办法来提供,那么环境保护缺失的话会导致环境问题,导致全球变暖,所以你说这个是理性的自负或者理性的局限导致的,你可以这样来理解。
但是另外一方面,反过来,我们要说经济危机也好,贫富差距也好,全球变暖也好,它都是本质上面归根结底来说,不是一个理性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
再三强调,当我们经济学从研究人的行为到研究社会本身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社会制度,它是由于我们行为造成的,同时它也在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因此,这些社会制度的好与坏、有效和无效,就会往往导致我们的市场有效还是无效。由此,会出现经济危机或者说贫富差距,更进一步说会出现像环境保护,也就是全球变暖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所以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全球变暖这些东西,严格来说,它不跟理性有关,它跟制度本身的设计有关。而制度它又是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而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就像我在这个课程当中第二讲就反复强调的,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从一种常识的、理性的角度来看,都是符合理性的。
所以我持有的观点仍旧是斯密的观点,我没有强调理性的伟大,我只是强调,从我们常识的理性来看,我们会怎么来做。这种做法它会有好的结果,也会有坏的结果,因此斯密想到了对于自身欲望的抑制,也就是看不见的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理性,找到一种内在的约束方式,约束由我们的理性产生的那些不好的行为。但这种约束仅仅是来自于那种内心的话还不够,它最终要变成社会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我们的行为,这是我们经济学能够知道的。
但同样,另外一方面,还要说一下,世界上面没有制度是完美的,从斯密当年强调对于欲望的抑制也好,同样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的欲望是不可抑制的,所以,欲望在不断地变化,制度也要不断地变化,如果制度的变化跟不上欲望的变化,那么社会就会失衡。这个是我的经济学当中一直强调的观点。
Q:最后再来简要地叙述一下我的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一个逻辑。
我们每个人都是追求自身欲望实现的自利的动物,我们通过我们对于欲望的追求做出行为,而这种行为在有意和无意地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而经济学就是要解释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如何从个人的行为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形成,这是经济学一直以来主要的研究议题。
而所有你们看到的股票投资、财富管理、商业行为等等,这些应用方面的东西,它实际上都是从经济学的主干的理论衍生出来的东西而已。就好像是有了牛顿的物理学以后,才有了爱迪生那些很重要,但是在某些方面又不是那么重要。作为对比来说,也就是说有了牛顿的物理学以后,才有了爱迪生那些各种各样和日常生活看起来更加接近、更加贴地气的物理的发明。
这个实际上就是我要讲的经济学,和诸位可能通常听到的那些大众的经济学的课程之间的一个差别。
以上就是我对于经济学板块的回应,感谢大家对经济学的关注,对人文通识100讲的喜爱。更多的问题,大家可以添加客服微信eidos002,和其他用户一起讨论,希望志同道合的你们,可以在那里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的火花。谢谢大家!
经济与生活息息相关
老师辛苦了,在经济飞驰的当前,把经济学拉回本来的车道实在是任重道远。我大约能听得懂它的本原,就看在实际中能不能想起来用一下,无奈
经济学从心理学到政治之间架构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