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谈到了“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用这个概念来分析一些商品交易的现象,我们能得到很多有趣的结论。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你要去买一件衣服,商场里的衣服上面别着小价签,上面写着文字建议零售价一千元。
可实际上卖货的老板娘说,四百块钱就可以卖给你。既然四百就能卖,为什么要写建议零售价一千元呢?因为这个数字可以提高你的消费者剩余。你觉得不错,这东西值一千块钱。你对它的预期价格是一千的时候,你四百把它买到手,里边一千减四百等于六百,你就会有六百元的消费者剩余,你觉得不错占便宜了。所以你看很多商品都采取先定个高价,然后再打低折扣的方法,甚至于两折或者一折。定了三千块钱的价格,然后一折卖给你,实际上你只花了三百。
有时候你就特别不明白,为什么商家不直接写三百或者写五百,他非要写三千,然后打一折呢?原因很简单,当你觉得它的价格应该是三千的时候,你现在三百买到手里边,你的消费者剩余是两千七。有一种特别满意、特别惊喜的感觉。但如果你对这商品的预期是五百,你现在三百把它买到了。五百减三百等于两百,你消费者剩余就没有那么多,满意度也就没有那么高。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买卖双方都喜欢定价高一点儿。卖方把定价定的高一点,将来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有打折的空间,而且自己可以多赚一点钱。买东西的人也喜欢把价格定得高一点,因为定价高了之后自己会显得很有面子,并且定价高了以后,消费者剩余会比较多,只要打一折或两折把它买到了就可以。所以实际上每一个商品都存在着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互动,只要实际价格低一点就可以。
所以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定价当中的一个非常棒的技巧,就是名义价格定得高一点,实际价格定得低一点,通过高低的反差增加“消费者剩余”的空间,这样买卖双方都会增加满意度。
我们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说买汽车。假如说你有一个朋友买了一辆新汽车,然后你就问他,你这个车值多少钱?他当然愿意把价格报的高一点,因为越高,自己越有面子,越高显得车越有档次。所以一个折扣买车的人,他也会报一个折前的价格,报一个指导价格,越高越好。甚至于他把交通费、装修、加油这些零碎的费用都算进去,尽量让这价格高起来!
为了迎合人们这种热爱名义价格高以满足虚荣心的心理,商家往往会给一个建议零售价。比如说本车建议零售价二十万,接下来双方可以具体谈,我可以五折最后卖给你。这个车付完十万以后,身边有人问你说你这车多少钱。你保准愿意说,我这个车二十万,你肯定不愿意说我这个车就十万。
那说到这儿,我们就有个提醒了,不要被商家那建议零售家所迷惑,也不要在购物的时候对那些一折或两折的商品太过偏好。我们大家都应该明白这是商家的技巧。通过提供一个比较高的名义价格,让你对这商品的价格产生了比较高的期望。一会儿当你按照折扣价买这个商品的时候,你的消费者剩余就增加了,于是满意度也就增加了。
以上就是市场经营当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技巧,定一个高的名义价格,然后再进行打折的低价销售,这个可都是非常有心机的策略。双十一的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名包、名表,它们的报价都非常地高,定价定的特别高。但实际上往往都在进行一折、两折的销售,你如果花了一折的钱买了一个LV的包。别人问你这个包值多少钱,你有两个方案,第一讲它的折扣价,第二讲它原来的定价,请问你讲哪个?绝大多数人都会讲原来的定价,因为这样讲感觉更好,他会更有面子。
不过有一好就一坏。打折降价确实能够促进销量,吸引消费者,增加消费者剩余。但是打折降价也有打折降价的问题,它对产品形象、客户忠诚度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所以一些成熟的企业、知名的品牌,他们在促销的时候,还往往使用一个比直接打折降价更有心机的小技巧。
这个技巧是什么?它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