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照九州,千家万户过中秋。此时此刻,神州大地正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中秋氛围当中。在我们过中秋节的时候,我们经常也会想一个问题,就是古人他们到底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题目是《虎丘中秋夜》,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大才子,有小品文之王美誉的张岱。在这篇文章里,张岱给我们描述了明代人们过中秋佳节的空前盛况。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等于说是在虎丘这个地方搞了一个大规模的通宵达旦的音乐盛典,当时的盛况是这样的。
从生公台、千人石、鹤涧等处,下至试剑石,所有人都席地而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那真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天色逐渐暗淡,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可以听到有百十处地方都在演奏音乐,各式各样的乐器都有。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觉。到了初更时分,鼓声消失了,丝竹乐器又开始演奏起来。仔细听来,还有人在唱歌,唱的都是“锦帆开澄湖万顷”这样的著名曲调。众人在一起喧闹,乐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特别地欢乐。
随着夜色渐深,人们逐渐散去了,有不少人坐上船去水中游乐,但也有很多人留下来继续观看表演节目,倾听乐曲。到了深夜,管弦的音乐也没有了,只听到一缕洞箫之声,那声音哀涩清绵,余音不绝。到了后半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气氛一下变得很肃静,人们都不出声了。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来到舞台上,他高高地坐在石上,既不吹箫也不拍打乐器,而是展开歌喉,放声歌唱。那声音如丝一般,裂石穿云,抑扬顿挫,一板一眼,听得人心潮澎湃,但是又不敢打拍子,唯有频频点头。这个时候,大多数观众都已散去了,在座的人还有百十个。若不是来到苏州,怎会看到这样的盛况呢?
张岱给我们展示了明代江南中秋节的盛况,不过在记录这些良辰美景的时候,作者张岱自己他的心情却十分地复杂而痛苦。张岱自己生活在明末清初那个改朝换代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在他青春年少的时候,过的是声色犬马、锦衣玉食、纵情山水、挥金如土的生活。而到他年近五十岁的时候,面临的却是国破家亡、一无所有、贫困潦倒的窘境。一个曾经花团锦簇、鲜衣怒马的贵族公子,一下子变成了推车挑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潦倒大叔。这种生活的变化给张岱的内心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张岱隐居在山中,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和《石匮书》。在他的这些文字里边有分析,有反思,有倾诉,有呈现,还有大量回忆文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陶庵梦忆》。全书有八卷,一百二十七篇,可以说这是一部晚明文化生活的历史长卷,涉及到民俗风味、奇人异士、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说书唱戏等诸方面的内容。
在那些繁华似锦的文字背后,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内心深处国破家亡之后的苍凉。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写得特别生动而美好,但恰恰是这种对过去生动美好的回忆,让人读完之后有一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苍凉和痛苦。用张岱自己的话说,“饥饿之余,好弄笔墨,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所以有人评价《陶庵梦忆》这本书是才华、心血和眼泪混合的产物。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朋,眼见他楼塌了,突然才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楼中人。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从“举杯邀明月”的李白,到“把酒问青天”的苏轼,再到“梦里忆中秋”的张岱,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逆境挫折当中,肩负着自己的文化使命。他们以呕心沥血、坚韧不拔的努力,把逆境化为风景,把痛苦化为智慧,在苦难与辉煌当中延续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血脉。
在每一个美好的日子里边,我们都应该纪念这些人,想起这些人,并且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鼓励自己继续前进。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期有关“中秋”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