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众生百态,所谓何求

【斐多篇】众生百态,所谓何求

00:00
05:12

七、众生百态,所谓何求

我们得承认,和肉体类似的东西是烦人、沉重、尘俗、可见的。灵魂掺杂了肉体就被肉体镇住了,又被拖着回到这个可见的世界来。这样的灵魂惧怕不可见的东西,惧怕另一个世界。据说这种灵魂在坟墓里徘徊,有人在那种地方看见过灵魂的影子。那些灵魂脱离肉体时不纯洁,还带着肉体的性质,所以显形了。看来这种灵魂不是好人的灵魂,大概是小人的。为了他们生前的罪过,惩罚他们的灵魂在那里徘徊。他们不断徘徊,缠绵着物质的欲望,直到这个欲望引他们又投入肉体的牢笼。他们生前怎样为人,来世大概就转生为同类性质的东西。

譬如有人一味贪吃、狂荡、酗酒,从不克制自己,他来生该变成骡子那类的畜生。有人专横凶暴,来生就变成狼或鹰。唯独爱好智慧的哲学家,死后灵魂纯洁,才能和神灵交往。

上面这些观点并非主播自己的,而是出自苏格拉底。虽然说用现代的世界观来看,这些论调难免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观点涉及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谓何求?这是生而为人永远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不妨继续听听苏格拉底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爱财的人是因为怕穷,怕败了家产;爱体面和权力的人是因为怕干了坏事没脸见人,声名扫地。这些都是关心肉体的人,关注肉体的欲望。可是爱智慧的哲学家和他们都不同,是真正关注自己灵魂的,关心自己灵魂的人不是为伺候肉体而活着的。爱智慧的哲学家追随智慧的指引,不论哲学把他们导向何方,他们总是跟着走。

前面讲过,肉体和灵魂的追求是不一样的。热爱知识的人开始受哲学领导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灵魂完全是焊接在肉体上的。它要寻找真实,却不能自由观看,只能透过肉体来看,好比从监狱的栏杆里张望。哲学呢,让人开明,能指导正处于这种境界的灵魂。哲学温和地鼓励这个灵魂,设法解救它,向它指出眼耳等感官都富有诱惑力,劝它除非迫不得已,尽量离弃感官,凝静自守,一心依靠自己,只相信自己抽象思维里的那个抽象的实体。所以热爱智慧的哲学家的灵魂,会尽量超脱欢乐、肉欲、忧虑、惧怕等肉体的表现。

每一个人的灵魂如果受到了强烈的苦乐,就一定觉得引起他这种情感的东西很亲切,很真实。发生这种情况时,灵魂就完全被肉体禁锢了。每一种苦乐就如同钉子一样,把灵魂和肉体钉上又铆上,让灵魂和肉体紧紧相连。灵魂和肉体有了相同的信念和喜好,就不由自主,也和肉体有同样的习惯、同样的生活方法了。这个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上去的时候,决不会纯洁。它永远带着肉体的污染。而哲学的力量正是让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自由。哲学家的灵魂相信它应当摒绝欢乐和痛苦的情感,在平静中生存;应当追随理智,永远跟着理智走。

我们应当都知道,斐多篇是苏格拉底在即将赴死的时候跟朋友讨论生死的哲学。可以看得出,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死亡看得很清楚。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死亡是在迎接自己所追求的智慧,也是在坚守自己内心的哲学。苏格拉底讲到,天鹅到临死时,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神灵了,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苏格拉底在临死时对于生与死、灵魂与肉体的讨论何尝又不是天鹅的高歌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