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第16集 拗相公(下)

苏东坡传 第16集 拗相公(下)

00:00
14:47

几周内整肃御史的工作完成了。连同去年被免职的御史,去职的人达到十四个,十一位御史台的人,三位是宫中的谏官。司马光用肯定的语气警告皇上。 


只有王安石、曾布、吕惠卿拥护新法,整个朝廷都反对他们。“陛下要靠这三个人组织政府和国家。”韩琦与张方平二月去职;司马光拒绝担任枢密使,那个月就被贬官;范镇已愤怒离京。九月里原本犹疑不决、曾偏爱新政的赵悻决心辞职。他也指出“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几个月之后,认命、沉着、曾把王安石得势归于“天意”的老臣曾公亮也提出辞呈,以老病为借口,其实是被批评者的炮火轰走的。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王安石正式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居群臣之首,地位不可动摇。次年七月欧阳修辞去一切官职,闲居归隐。


现在苏东坡写了他那封著名的九千字“上皇帝书”,打算接受免职的命运。他和司马光、范镇曾并肩作战,司马光和范镇都一怒而去了。范镇后来和苏东坡有亲戚关系,曾在前两位皇帝手下任职中书省。他外貌肥胖温和,内心却如钢铁。他临走在辞呈中说:“陛下有纳谏之贤,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皇帝上朝的时候把信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面孔铁青。站在附近的人说,大家都看到他手握状纸,气得发抖。


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司马光被派往陕西的偏郡去任职。他来不及推拒。他和王安石交换了三封诚挚而严苛的私函,终于完全翻脸。皇帝还希望他留在京师,他一再告诉百官,只要司马光在身边,他就不会犯大错。皇帝一再要他回京师,司马光都拒绝了。他忠言已尽。如果皇帝不听劝,硬要骑一匹倔骡子去找死,他也无能为力。他决心辞官归隐,简直压不住满腔怒气。他上书给皇帝说:“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 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慝。臣之才识,固安石之所愚。臣之议论,固安石之所非。今日之所言,陛下之所谓谗慝也。伏望圣恩,裁处其罪。若臣罪与范镇同,则乞依范镇例致仕。或罪重于镇,则或窜或诛,所不敢逃。”


从现在起到神宗的十六年间,司马光一心闭门写作,终于完成他九年前已经动手的史学名著。后来神宗罢黜王安石,想叫司马光回去任高官,他的回答仍是神宗肯不肯改变经济政策,于是两派政治思想屹立不屈,始终无法更改。但是哲宗初年,王安石去世, 司马光身为宰相,临死却说:“王安石不是坏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固执,尽量谥给他一切高贵的荣衔吧。”


苏东坡的九千字“上皇帝书”非常重要,可以代表他的政治哲学,也显出他个人的脾气和文风,充满机智、学问和大无畏的勇气,义愤的争论夹着冷静、 简明的推理。有时候沮丧、严苛、挑剔、直爽无比; 有时候却徐徐辩论,引经(孔孟)据典,引史例来支持他的理论。内容巧妙、诚挚、有力,对世事满怀激动和悲哀。一月里他面见皇上,皇上称赞他的“议学校 贡举状”,要他“拍陈得失,无有所隐”。苏东坡就直接遵守他的旨意。当时高官都已去职,时机对他不利,他最后一次奋不顾身劝皇帝改变意思。他知道自己若不遭大祸,也会被免职。


在近代读者眼中,最重要的两大论点就是孟子所谓君权民授,容纳异见和批评的问题。苏东坡警告皇上,君主不是靠“神权”当道,而是靠人民的支持。 要皇帝当心! 


“书曰'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僻。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 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理之必然,不可道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已然。”


但是君主若不许人自由发表意见,他怎能得到民心呢?苏东坡接着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上不同意的原则,台谏制度就是此一原则具体的表现。苏东坡认为,好政府要靠异议的健全作用来维持。民主就根据各党异议的原则而存在。我相信苏东坡若生在现代,一定反对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认为不民主。他知道盘古开天以来,没有两个人看法完全一样,除了民主就是专制。我从来没有发现一个反对民主的人在家、在国、在世界政局上不是暴君。苏东坡又说:


“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 犹不相悦'。著于经典。晋之王导,可谓 元臣。每与客言,举座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衽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人主何缘知觉? ‘‘


我相信没有人把台谏存在的理由和其中包含的原 则说得比苏东坡这封信更清楚。自由、无阻、无畏的台谏议论就代表自由的舆论:


“夫弹劾积成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萎 之余,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 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 不生……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亡躯犯颜之士,则 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C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则临 难何以责其死节"’


他比较今昔的舆论状况: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舆,台谏亦舆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仇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


苏东坡研究比较各朝的政府制度,阐明台谏存在的理由。此处他大展策士的鸿才,内容渊博,说理有 力,见解深刻:


“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如周如唐,则外重而内轻。如秦如魏,则外轻内重。内重之末,必有奸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国问鼎之忧。圣人方盛而虑衰,常先立法以救弊……以古揆今,(我朝)则似内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计而预虑,固非小臣所能臆度 而周知。然观其委任台谏之一端,则是圣人过防之至 计……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


圣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惜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夫奸臣之始,以台谏折之而有余。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而不足……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立万一之防。朝廷纲纪,孰大于此。”


苏东坡劝皇帝不要用权势逼人民屈服。他再度提到恢复肉刑的传说。几百年前,政府曾以各种肉刑来惩罚罪犯,包括墨、用、荆、宫四刑。这些不合人道的刑罚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废除了。宫刑则在公元六百年才废止。多亏苏东坡这两封信,宋朝才没有恢复酷 刑。谣言一天天增加:


“陛下与二三大臣,亦闻其语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又无其意,何恤于人言。夫人言 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人必贪财也,而后人疑其盗。人必好色也,而后人疑其淫……”


苏东坡指出,商业痪瘫,价格高升;近自京师四周的省份,远到川蜀,谣言纷纷,民心沸腾。连山区也行酒禁。僧尼被捕,财产没收,军人和官吏的薪俸都减少了:


“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 十余辈,求利之器也。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 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 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


他相信皇帝可以明显看出国内的不和与斗争。他应该能 由大臣的辞职看出公议的倾向。他一再提出反对新法的意见,然后回到本题,说皇帝行新政已失去民心,公议都反对他和现在的政府。


这封信没有回音。三月苏东坡又写了第三封信。此时皇帝曾下令禁止强摊贷款,但是不打算废新政。 苏东坡引孟子的话说,这就象偷鸡贼有心改过,却打算每个月偷一只鸡。他自熙宁四年(1071年)一月开始担任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出了一道乡试。题目是“论独断”(全文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王安石非常生气,使情况更糟。


苏东坡立刻被免职。不出所料,皇帝有心善意接受他的劝告,奸佞小人却可以找些莫须有的罪名来整他。王安石的亲戚兼随从谢景温把法律的巨轮转向苏东坡。有人谣传他护送父亲灵柩回四川,曾滥用政府的卫兵,买家具、陶瓷,甚至贩卖私盐图利。朝廷派官员到苏家兄弟途经的省份,向船夫、军人和仪官收 集资料。苏东坡也许真的买了不少家具、陶瓷,但是 没有非法的行为。差人回来说:没有发现什么,如果找得到,他们一定会带回来才对。


他写信给当时住在四川的小舅子(王箴)说:“某与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并无恙……某为权幸所疾 久矣。然措摭无获,徒劳掀搅,取笑四方耳。不烦远忧。”


司马光回洛阳老家之前,皇帝曾对他说: 、


“我觉得苏轼人品不好。也许你高估了他。”


“陛下是指苏轼的弹劾案? ”司马光答道。“我比较了解他。陛下知道谢景温是安石的亲戚,此案是王安石发动的。苏轼并非十全十美,但是他比隐瞒母丧的禽兽李定可强多了。”


根据作官的考绩苏东坡该任太守,皇帝也有此意。王安石和谢景温不赞成,要他担任偏郡的判官; 不过皇帝把他改派到丽都杭州去作通判。对御史的控告苏东坡连答辩书都懒得写。他让调查员去查个痛快,自己则带着家眷到杭州去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晓琦_JK

    苏子的可爱之处在于悲天悯人的情怀,才华横溢是表征,襟怀坦荡是特质。

  • 八个音节

    苏东坡但好茶酒肉,欲少可以容慈心,豪放因不费心在常人所忧,坦荡因没有见不得人的私心吧。

  • 听友408232504

    文中夹带了浓浓的个人价值观

  • 1371047cpnz

    王安石到底税收增加了没

  • 1360270qoex

    苏东坡很有才,但是没有政治才能,要是他当宰相,一定比王安石更差,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父母,天天说要用快乐教育,要爱,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就是窝囊废的摇篮

  • 心灯福慧

    主播讲的很好

  • 听友273533554

    喜欢苏东坡

  • 保持耐心_静待花开

    林语堂先生写的没错,真实的王安石就是这样。

  • 一_听好书

    666

  • Vivianech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