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成事(3)|鸿鹄素有飞天志,成事必须识大势

樊登读书:成事(3)|鸿鹄素有飞天志,成事必须识大势

00:00
06:07

结果,朝廷指责曾国荃不应当在破城的当天夜晚就返回雨花台大本营,还责备他应该对上千太平军将士的突围负有责任,还指责他军纪涣散烧杀掳掠……可以说是对曾国荃毫不客气,朝廷的谕旨是这样说的,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这一段朝廷赞扬了曾国藩,但是大家注意,朝廷接下来话锋一转,说: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这一段点名批评了曾国荃,说他打了胜仗,有点飘了,只有老老实实的,才可长蒙恩宠。

实际上,朝廷也很警惕。天京,我的国家军队、八旗绿营都没能打下来,让你曾氏兄弟的私人军队打下来的。你今天能打下天京,明天是不是就能打下北京?曾国藩再回头一看,再仔细一看,实际上朝廷已经做好了准备了,防范湘军。


曾国藩马上明白,朝廷怕我造反,怕我取而代之,他是一个要表示自己忠诚的人、儒学大家。他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我只有把我的军队大量裁撤。于是他马上决定,裁撤湘军,跟朝廷打报告说,太平军消灭了,我就没有必要保留这么多军队了,裁撤湘军。但是曾国藩是个顾大局的人,他知道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没什么用处的;他还是为王朝担忧:再有外国人来怎么办?再有这种农民造反怎么办?八旗绿营不行,我的湘军现在又很少,他觉得李鸿章的淮军是很厉害的,得靠他。


所以曾国藩主动跟李鸿章商量,说朝廷现在记恨我,我得撤湘军,但你淮军千万不能撤,你还要扩充,所以李鸿章又有人马又有钱,他拼命地扩充淮军,所以在后来的政坛上就是,淮军的地位要高于湘军。

朝廷一直在警惕,甚至公开地提醒,曾氏兄弟要知进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中国政治传统。湘军,以一支私人的军队又如此功勋卓著,必须要裁撤而后安。

显然,对曾国荃来说,当时他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去防守上海,而把攻克天京的头功让给别人。大家都知道这十几年,太平军主要是你曾氏兄弟打的,你就把最后临门一脚让给别人,反而不招朝廷和其他人的记恨,而你去守上海了,各种机会都特别多,可能还不必把湘军裁撤了。就好像下围棋,会下围棋的朋友们恐怕都知道,下围棋有“金角银边草肚子”,在一个角落放两个子,只要放两三个子,占领的地盘最大,得益最多;最怕的是在棋盘的肚子和对方厮杀半天,下了很多子儿,却没占多少利益。


这时候防守上海就是在棋盘的角落放两三个子儿,但占地最大,而攻天京是中盘厮杀,中盘厮杀下了很多子儿,也杀了对方不少子儿,但真正占地不多;这正是由于曾国荃对历史大势的短时无知造成的,这也就成就了李鸿章后来的一番事业。

所以,事实说明,成大事者不能昧于历史大势,必须是要懂得借势而为!方向选错了,上海和天京,你选了天京,那就算付出了200%的努力,像曾国荃那样,带兵打仗,都不止是996了吧,都快007了,结果还被朝廷当头棒喝!所以,我反复强调,每个成功的人,尤其是有大成就的人,他都有很多过人之处,你可以指出他的权谋,他的能力,他的计算,甚至他的宽容,或者他能够团结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但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是他对大趋势有没有了解,是不是懂得如何顺势而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