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中国近代史(4)|开眼看世界

樊登读书:中国近代史(4)|开眼看世界

00:00
10:54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身处第一线,对英国武器的先进,他马上就有切身的体会了。同时他就感到,我们对外部世界完全不知道、不了解,尤其对于英国的船坚炮利,给他印象太深,印象太深。


他后来跟别人就谈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会造出这么强大的军舰、武器……因为我们知道,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人事实上已经用了蒸汽动力的军舰了。用蒸汽动力,就是说不必在意风向,不用在意海洋的流向、潮汐的流向,甚至由于它用蒸汽动力,它的吃水很浅,在一些我们认为它进不来的吃水浅的地方,它也能进来;并且英国舰队当时还是蒸汽船和帆船并用的,只要它有蒸汽船,哪怕风向不好,它也可以把帆船的风帆落下,用蒸汽船把帆船拖到战斗位置,这一下它的战斗力迅速提高;而他们的大炮火力也很强,所以这一切都使林则徐感到非常地惊讶。

他觉得我们对外面世界完全不知道、不了解,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所以,他找了一些会英语的华侨,在广州、澳门的教会学校的学生,把他们都招入自己的幕僚,要求这些人翻译一些西方的书报,来了解夷情——这在今天看来都是最正常的举动:打仗,当然要了解敌情——但在当时却饱受非议,受到很多人的攻击。


因为当时中国没有什么人正经去学外语的,那是很丢人的事,都是一些为了赚钱的人,比如说买办,在澳门、在广州商城外面给外国人当买办;或者当引水——就是船只航路上的领航员……这些当时都是为人不齿的卑微行当,社会地位极低;尤其是他们学过夷文、曾经给洋人当翻译,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甚至认为这些人就是汉奸;而你堂堂的钦差大臣,居然把这些人纳入自己的幕府中,确实很多人不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敌情,林则徐还悄悄地直接与夷人,也就是外国人打交道。1839年6月他在虎门接见了一个美国传教士,表示想得到世界地图,美国传教士就跟他介绍了世界是怎样怎样,有多少个大洲,什么样的情况……我看到当时的记载,传教士跟他讲了,美国是由13个国家合并成1个国家的合众国……还有讲鸦片,大致有哪几个国家来生产,其中讲到鸦片有一部分是来自土耳其,林则徐好像对土耳其突然感兴趣了,就问:土耳其是哪?土耳其是你刚才说的13个国家中的1个吗?传教士说不是,它是在于欧亚之间的一个国家……就是因为林则徐,包括当时中国人还不太清楚这个世界分为欧洲、亚洲、等等……传教士就给林则徐做了这个介绍。那么林则徐也很感兴趣,还专门找人翻译了一些澳门和新加坡的报纸,因为澳门这时候大家都知道,葡萄牙人占领七八年了,新加坡早被英国殖民了,那里有他们的报纸,林则徐就从这里找人翻译,了解外部世界。


林则徐开始只是想了解鸦片的生产,和在中国销售鸦片的英国商人的情况。但后来,他对于外部世界的历史、地理、工业技术兴趣越来越浓,恐怕他已经感觉到,这些信息、这些知识,比了解鸦片更加重要,所以他就找人把所有的这些资料都翻译出来。通过这些资料,林则徐还注意到,原来洋人和洋人之间有一种法律叫做国际法,甚至还让人翻译出来了一个瑞士著名法学家的国际法著作。这时候的林则徐,他不曾也不可能放弃中国是天下之中、天朝上国的观念,仅仅是从对敌斗争的策略,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角度,来开始翻译并利用国际法,但毕竟这是中国注意到国际规则的开始,意义非常重大。

1839年底,林则徐开始让人翻译了英国人写的一本书《世界地理大全》。他这些书主要都是让人从澳门买来的,林则徐给这个《世界地理大全》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做《四洲志》,它介绍了几大洲的新知识,后来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为了克敌制胜,林则徐还专门组织编译了有关西方近代军舰火炮的资料,这时候就有要仿造、学习西方技术的这个意思了。


作为大清的高官,林则徐对当时的国情是很了解的,他知道,这部《四洲志》如果出版,将会使自己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他并没有将这套别人翻译出来的资料,把它拿去印刷、出版,但是林则徐在编这套书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于是受到了指责,说你是“张敌人之威焰”——他们跟我们打仗,你还说他们怎么厉害,你翻译的一些资料,都是说他们军火怎么厉害、武器怎么厉害……你这是张敌人之威焰,灭我军之士气。


我们知道,两国交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敌人的武器强于自己,那自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学习、仿制;或者退一步说不学习仿制,至少你要想方设法去了解它的武器性能。这个在现在看来常识性的知识。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万不可行的罪过。林则徐仅仅提出了我们要洞悉夷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了解敌情——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什么样的?大家可想而知。

林则徐已经感到,中国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敌人,中国会发生剧变,必须了解敌人,了解世界,并且“师夷长技”——这句话很重要,“师夷长技”就是说他有优点的地方我们要学习。因为林则徐这时候觉得,英国别的都不行,就武器比我们强,只要我们学习它的武器,仿造它的武器,我们就最后能战而胜之。但是,虽然他自己有这个思想,却没有明确地写出来。

1841年夏秋之际,林则徐已经被革职,并且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他路过镇江,与他的好友魏源相遇,他们住在一起,对榻畅谈。魏源,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在定海,他是给我们上一讲讲过的,两江总督裕谦当幕僚,所以他也经历过鸦片战争,看到了英国的厉害。而裕谦,在城池被攻破之后,几次想收复,却没有成功,于是裕谦自己自杀了,以身殉国——觉得我作为一个将领没有保住城池——可以说裕谦很英勇,但是他直到死的时候,他的信息还是——英国人的膝盖不会打弯。一个这么英勇的人,得到的信息又是这么闭塞,来作为自己备战的基础,失败了他又自杀……这种历史的悲剧也让人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林则徐见到魏源,因为魏源经历过鸦片战争,两个人当然就很谈得来。林则徐就反复跟魏源讲自己在广州的这一切,并且讲了《四洲志》的情况,并且他觉得中国将面临的一个全新的世界。林则徐有感于中国人当时对外国实在是太不了解,必须让中国人了解世界,但是《四洲志》他没能出版,所以他在流放途中,一直把这一套资料带在身边,他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于是他就把《四洲志》交给了自己的好友魏源。魏源没有辜负林则徐的嘱托,他以《四洲志》为基础,又找了更多的资料。在《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就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做《海国图志》,于1842年出版。《海国图志》对世界五大洲和许多国家的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宗教、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勤奋者健强

    好好讲一讲,过去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也许有很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