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巴赫:如流水般的前奏曲,极简素朴之美

10 巴赫:如流水般的前奏曲,极简素朴之美

00:00
09:32

微信公众号:@听古典

添加助手微信:zhushou100wen (完更时领取本课程资料PDF)





10  巴赫:什么是“十二平均律”?


各位好,今天我们来听巴赫的前奏曲,来自《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C大调前奏曲。


这首曲子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优美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圣洁而清新的意境。它也特别适合当作早安唤醒曲,在朦朦胧胧中逐渐清醒过来,迎接崭新的一天。


接下来,我们先对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平均律钢琴曲集》基本介绍


《平均律钢琴曲集》总共有两卷,第一卷巴赫创作于1722年,乐曲非常富有生活的气息。第二卷是巴赫于1738年开始写的,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完成。每卷作品都由24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对音乐史的重大贡献之一,这部作品被誉为“巴赫音乐大全”、“复调技巧百科全书”以及“音乐的《旧约全书》”。


那么,为什么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会如此重要呢?它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去理解“平均律”。


什么是“平均律”


“平均律”是1671年德国的维克迈斯发明了一种调音或定音的方法。怎么调音呢?就把一个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这样的一种调音方法。


我们结合着文本区的图片来看。




钢琴键盘上白键,do re mi fa so la xi do从do到下一个高音do就是一个八度音程。


那么把这一个八度音程平均等分为十二个音程相等的半音,并且一定使得各个半音程之间的比例保持绝对平均。那么这时,我们看键盘上就多了5个黑键,那么7白键和5个黑键加起来就是十二个音:1#12#234#45#56#67


这就是十二平均律的原理,还比较容易理解。


巴赫对“平均律”的系统运用


但是在“平均律”提出后三十年,其并未受到音乐家的重视。也就是说“平均律”在当时并未普及,怎样将平均律的大小调之间做转调并未运用于实际的作曲里。


那么这个时候巴赫就想试试了,想证明“平均律”是可行的。于是他就首先采用了平均律,使用了十二个不同的大小调(一共24个调式)进行创作。他从C大调开始,按半音阶的顺序依次转变所有的大小调,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以此类推,总共集合了十二个大调和十二个小调(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D大调,d小调,降E大调,升d小调,E大调,e小调,F大调,f小调,升F大调,升f小调,G大调,g小调,降A大调,升g小调,A大调,a小调,降B大调,降b小调,B大调,b小调),每一个调子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与一首赋格,就有了钢琴曲集的两卷作品。


巴赫的贡献就在于,他首次以全面而系统的方式运用所有的大小调进行创作,这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包罗万象,从而对十二平均律做了普及和推广。正是巴赫对平均律的使用,证明了平均律在音乐上的价值:自由调律法是可行的,且各调性之间的转换自由且方便,形式与风格也是多样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对后世的影响


而后世音乐家比如莫扎特、贝多芬以及舒曼、门德尔松等,都从巴赫的平均律中汲取了灵感。还有肖邦在创作二十四首前奏曲时,也曾以极大的热情仔细研究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20世纪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也仿效巴赫写下了《24首前奏曲与赋格》。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世纪法国的作曲家古诺,他发现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价值,将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配上了一条动听的旋律,就有了非常动听的《圣母颂》。


歌曲:《圣母颂》


怎么样,古诺写的这个庄重而优美的旋律与巴赫的前奏曲配合起来,是不是带给人超凡脱俗的圣洁之感。简单、素朴、纯净,像是要参加一场人生的仪式,神圣的光芒照亮了内心的爱和希望。


因为这首《圣母颂》也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一首名曲,因此有小提琴、吉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独奏、大提琴独奏等多个版本的改编。


接下来给大家播放的是一个特别版本,由马友友演奏大提琴,由世界最伟大的声音魔术师鲍比·麦克菲林清唱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的旋律。


歌曲:马友友、鲍比·麦克菲林-圣母颂】


在如此美妙的音乐中,我们也要结束今天的节目。


当然,对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我们未必要完全搞明白所有24个调式,只需记住一点即可:巴赫对十二平均律的运用,证明了平均律在键盘乐器创作的优越性,为欧洲音乐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接下来,我们会给大家推送两首纯音乐,一首便是钢琴版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C大调前奏曲,第二首就是古诺改编后的《圣母颂》。


感谢收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乐之者

    应该是马友友大提琴吧?怎么说是小提琴🎻了?

    书杰 回复 @爱乐之者: 感谢提出!确实是大提琴,文稿和录音都已经修正过来了!

  • 为人民服务ABZ

    一直以为12个半音的原理在毕达哥拉斯那时候就有了呢。长知识了

  • 用户5458019577

    十二平均律是中国人在明朝发明的,比德国人早一些,可惜没推广开

    zff_ 回复 @用户5458019577: 中国应该是五度相生律?

  • 霜叶_8p

    老师讲的非常好👍只是自己这方面修养不足,耐心听,磨耳朵👂受益了

  • 雨文2019

    今天周四,阴历11月初一,书杰:各位好,今天我们来听巴赫的前奏曲,来自《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C大调前奏曲。这首曲子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优美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圣洁而清新的意境。它也特别适合当作早安唤醒曲,在朦朦胧胧中逐渐清醒过来,迎接崭新的一天。👍🏻🌹

  • 莫奈斯xx

    很喜欢这样的形式

  • 听友192748837

    书杰老师,YoyoMa,小提琴吗?

  • 追梦_Dream

    2、3和7、i 之间为什么没有半音?

    追梦_Dream 回复 @追梦_Dream: 错了 是3、4之间和7、i 之间

  • 清泉_8m

    扫盲……磨耳朵……

  • 毛娃娃_vc

    巴赫的音乐能陪伴人一生,在人生最脆弱的时刻,它能抚慰心灵,激发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