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传世诗二首,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10《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传世诗二首,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00:00
20:58

10节《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传世诗二首,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魏晋时期既是一个名士风流的时代,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在那些生逢乱世的诗人眼中,人命如蝼蚁,朝生暮死,与悠悠岁月比起来,简直不值不提。曹植说:“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也说:“人生若尘露,天地邈悠悠。”

这两位魏晋才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天地悠悠,岁月漫漫,似乎永远没有穷尽,而人的生命却像清晨的霜露一样,很快就会化作虚无。这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心态,也正是魏晋名士最真实的写照。

到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万邦来朝,诗人的视角也随之一变,从感慨人生之苦短,变成追索天地之浩瀚。其中,有这样一首奇诗,它如同一支盛开在夜晚的美丽昙花,一句一馨香、一字一清丽,袭人的香气在夜色里氤氲着,点缀着大唐王朝的那轮明月。

说到这里,不得不插一句。虽然我们常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但在写诗这件事上,还真不一定是这样。一个拙劣的诗人即使写出一万首诗,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位天才诗人的“孤篇”。

那位拙劣的诗人,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臭诗篓子”——乾隆皇帝了。这位皇帝虽然诗不咋样,但却乐此不疲。据统计啊,乾隆一生共写了四万首诗,跟《全唐诗》两千多位诗人流传下来的诗差不多。然而这四万首诗里,竟然没有一首能称得上是佳作。

相比之下,另外一位盛唐诗人简直就是天才了。这位诗人只有两首诗传世,但却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更牛的是,在写月亮的唐诗里,他其中一首甚至能力压李白、杜甫、王维这盛唐三巨头,成为当之无愧的“花魁”。

这位天才诗人,就是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张若虚这个人的生平和他的诗一样,横空出世、无迹可寻。遍查史料,关于他的记载只能找到一句:“张若虚,扬州人。衮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这里的“诗二首”,其中一首叫做《代答闺梦还》是一首艳丽工整的闺怨诗;另一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春江花月夜》了。后者意象高绝、文辞优美,无论是写景、写情还是写哲思,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因此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更享有“孤篇横绝全唐”的美誉。

如果说,把“海月”写得最绝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那么,把“江月”写绝了的,正是张若虚。这首诗的全部意向都在它的标题中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令人心驰神往的事物,构建了一个空灵而奇妙的艺术境界,也传达出诗人对时间空间的哲学思考,不愧是天才之作。

春风沉醉,花香两岸,皎皎的月华照耀着浩瀚的江水,而此时的张若虚正泛舟于春波之上。望着眼前浩渺无垠的长江,他不由诗兴大发,朗声吟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寥寥数语,就在我们眼前勾勒出一幅气象极其宏大的画面,江水是如此浩瀚,仿佛和那遥远的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从远方的水平面上缓缓升起,随着涌动的潮水,出现在远方的天际。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色静谧,碧波万顷,银白的月光与潋滟的波纹相映成趣,共同点缀着一江春水。这时,一阵芬芳的香气远远袭来,张若虚扭头看去,原来九曲连环的江水环抱之处,尽是花林。

已是春深,只见两岸繁花点点,姹紫嫣红,洁白的月光撒在上面,仿佛给娇俏的花朵镀上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冰霜。张若虚被花香迷醉,不禁吟出“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紧接着,张若虚又将目光投在了天边的明月上。正是那皎洁明亮的月光,将白日里那个俗尘浮世洗涤干净,才创造出眼前这个清雅而美妙的世界。此刻,天地清明澄彻,春夜幽美恬静,世间万物被月光笼罩着,看起来亦真亦幻,眼前的美景,让张若虚生出了“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的感慨。

沉醉在美景中的张若虚,还不忘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面对江月,他不禁发出了千古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究竟是谁第一个站在繁花似锦的江畔,看到皎洁明亮的月亮呢?而这轮明月又是从何年何月开始,把皎洁无暇的月光洒向人间的呢?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张若虚显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体的生命如流星一般短暂,但整个人类的历史却是绵延悠长的,正因如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才得以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产生了交集。而这两句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映照着大地,似乎在等待着谁,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眼前流逝的江水,一路朝着大海奔涌而去,永不回首。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张若虚心中的诗情也随之达到了最高潮。

如果说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眼前的自然之景,并由此出发,追索天地之理,那么从这一句开始,张若虚就借着“待何人”三字,笔锋一转,毫无凝滞地从自然之景转向了人间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写的是闺中思妇与江上游子之间的思念之情。江月有情亦有恨,江水无情亦有情。悠悠白云飘忽而去,站在明月楼上的姑娘心中愁绪满怀,自己牵挂的郎君离家在外,只留下孤单的自己,整夜在寂寞的高楼上独自徘徊。

这句诗化用了曹植的《怨歌行》:“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但相较之下,张若虚的诗句显然更加缱绻缠绵,充分表达出“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的情感,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接下来,张若虚继续挥笔写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很明显,这几句诗写的是这位姑娘对远方良人的思念之情。但妙就妙在,张若虚不直接写她心中的思念和眼中的泪光,反而借着天上的明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其中“徘徊”二字用的极为精妙,完全把月亮拟人化了。月亮为什么在楼上反复徘徊,不忍离去呢?是因为它怜悯这位忧伤的姑娘,想多陪伴她一会,把自己柔和的清辉洒在姑娘的梳妆台上,希望用月光消解她心中的寂寞。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多情的月色反而扰乱了姑娘的心绪,她挥手想把赶走月光,然而,“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恼人的月光欲去还来,更映射出姑娘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此刻同样照耀着远方的良人。虽然此时两个人共望着一轮明月,但苦于无法心意相通,只好借着明月,遥寄心中的相思之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飞得再远,也无法随着月光飞跃千山万水,鲤鱼游得再快,也无法随着涟漪游到良人身边,一向以传书为己任的大雁和鲤鱼,也无法替自己传递音书,这又在姑娘心头凭添几分愁苦之意。

接下来,张若虚转而去写那位良人。“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落花、春半、流水、落月,这些萧瑟的景色,更烘托出远方游子的思归之情。春光将尽,月色渐落,但离人依旧远隔天涯,不能还家!江水流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子心中的凄苦和落寞。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海上生起了一阵浓重的雾气,就连月亮也被这雾气遮掩,使夜色愈发深沉。碣石矗立于河北、潇湘汇流于湖南,天南地北,永无见时,似乎就像这对天各一方的夫妻一样。

最后,张若虚笔锋一收,化作绕梁余音:“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啊,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游子能衣锦还乡,与心爱的娇妻美眷长久团聚呢?思念之情不绝如缕,化为片片碎月,洒落在江边的花树上,也洒落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上,余情袅袅,余音不绝。

《春江花月夜》最初是乐府诗名,相传是由那位荒淫无道的陈后主所创。身为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帝王,陈后主终日不思政务,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但不可否认,陈后主确实也有一些才华,他曾经创作过两个乐府诗题,一是《玉树后庭花》,一是《春江花月夜》,主要用来描写宫廷艳情,为后人开启了绮丽的想象之源。

但张若虚这首诗音律铿锵、境界开阔,体现出浓厚的宇宙之思。论及语言的婉丽、格调的婉转、意境的婉美,都带有一丝宫体诗的痕迹,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它都超越了宫体诗浮靡轻艳的风格,其境界和情怀更非宫体诗可比,因此被闻一多先生称赞是“宫体诗的救赎”。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无怪乎清代文学大家王闿运评价这首诗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宛如一幅清淡雅正的中国水墨画,无数零散的意象被月光串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诗歌形象。全诗布局精妙,紧扣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象,其中“月”又是全诗的主线。月亮在这个春夜里,经历了从升起到落下的过程,而整首诗的情感也随之起伏波折,引人入胜。

另外,这首《春江花月夜》的韵律和节奏也别具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先是以平声庚韵起首,随后陆续换成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共换九韵。平仄韵交杂,高低音相间,韵味的变化切合着诗情的起伏,让整首诗的节奏感既强烈又和谐,就如同一首一咏三叹的乐谱一样,回环反复、连绵不绝、悠扬顿挫、音律谐美。

在张若虚的生花妙笔之下,这首诗仿佛笼罩在一片轻灵而空幻的月色里,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和浩瀚宇宙的至高哲理,毫不违和地交融在一起,体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趣——难怪这首诗能够传承至今,成为望月诗中的千古绝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f1231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 听友385036228

    这么多的节目真的是太棒啦

  • 听友385036228

    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