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苏东坡被列为中国的大诗人兼散文家。此外他还是第一流的画家和书法家,著名清谈客,也是大旅行家。他善于理解佛家哲理,经常与和尚为伍,也是第一个把佛教哲学注入儒诗的诗人。他曾说月亮上的黑点是山脉的影子,果然猜得不错。他开拓一种新画派“士人画”,使中国艺术独具一格。他开凿湖泊和运河,对抗洪水,建筑堤坝。他自采药草,被视为药学权威。他试行炼丹,几乎到死前还兴致勃勃寻找不朽的灵丹。他祈求天神并与魔鬼争吵——偶尔还赢哩。他想夺取宇宙的奥秘,半受挫败,却含笑而死。
要认识一个死去千年的人其实并不难。想想我们对同市的居民——甚至市长的私生活——所知是多么有限,有时候反觉得死人比活人更容易了解。至少有一点,活人的一生还没有过完,谁也不知道他碰到危机会做出什么事来。酒鬼会改过,圣人会堕落,牧师 也许会和唱诗班的女团员私奔。活人总有太多太多的 “可能性”。而且活人有隐私,某些隐私往往在他死后很久才真相大白。因此同时代的人往往很难批判, 他的一生和我们太接近了。
象苏东坡这样的古诗人就不同了。我读过他的杂记,他的一千七百首诗词和八 百封私人信件。认不认识一个人不在于和他同一年 代,这是共鸣了解的问题。毕竟我们只认识自己真正了解的人,而且只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才能充分了解。我想我认识苏东坡是因为我了解他,而我了解他又因为我喜欢他。喜欢一位诗人向来是口味的问题。 以诗词伟大的标准一一清新、自然、技巧和同情心来说,我认为李白已达到更卓越的成就,杜甫更 能给人大诗圣的完整印象。但是毫无理由我最喜爱的 诗人却是苏东坡。
今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苏 东坡的肖像在我脑海中十分清晰,原因有二。
首先, 它发自苏东坡本人杰出的脑袋,印在他的每一行作品 中,就象我见过那两张苏东坡所画墨竹上的黑影,闪 闪生辉,仿佛一个钟头前才着上去似的。这是一种奇 特的现象,莎士比亚的情形也是如此。莎翁生动的诗 行直接发自他敏感而丰富的脑袋,到今天仍然清新无比。虽然一代一代的学者努力研究他,我们对他外在 的生活仍然所知不多;但是他死后四百年我们还觉得 借着他注入作品中的情感,我们已深知他思想的隐 秘。
第二个原因是苏东坡一生的记录比中国其它的诗 人要完整些。材料包括各种记载他漫长而多采的政治 生涯的史籍,他自己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将近一百万字),他的杂记、亲笔题书和私人信函,以及当时人物把他尊为最敬爱的学者而谈起他的许多随笔——由 他同代人物以杂记和传略的方式留传到今天。
他死后 一百年间,没有一本重要的传略不提到这位诗人。宋朝的学者都擅于写日记,著名的有司马光、王安石、 刘挚、曾布等人;也有人不屈不挠地写传略,王明清 和邵伯温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王安石国家资本主义 所造成的复杂情势,以及苏东坡时代政治斗争的炽热 和刺激,这段时期作家所保存的资料——包括对话在 内——特别丰富。苏东坡本人不写日记;他不是爱写 日记的人——那样对他来说太有条理、太忸怩了。但 是他写过一本杂记,是他对各项旅程、思想、人物、 地点和事件按日期或不按日期的记载。别人也忙着记 下他所说所做的一切。
他的信件和附笔都由崇拜他的人仔细保存下来。身为大家争相寻访的书法家,他习 惯在酒宴后做一首诗来描述那个场面,或者描写自己 的思想和评论送给朋友。这些短笺都被人妥善保存, 传给子孙,有时候也高价出售。这些即兴短笺包含了不少苏东坡最好的作品。他有八百封信和六百则著名的亲笔小记和题跋留传到今天。
其实是因为苏东坡太受欢迎了,黄庭坚等后辈学者才争相收集他的随笔和便条,集成一册出版。苏东坡死后,成都有一位艺品 收藏家马上开始收集苏东坡的亲笔短笺和私人信函, 刻在石头上,把拓印本当做书法来卖。苏东坡为某一场合而写的诗篇立刻由国内学者传阅和背诵。当时所有好学者都被逐出京师,这些抗议政府作风的诗句天真诚实,使统治者的怒气完全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几乎害他送命。
他后不后悔?放逐期间他表面上对不太亲密的朋友说他后悔了,但是对好朋友却表示毫无 悔意,若再有必要吐出饭菜中的苍蝇,他仍会重蹈覆 辙。由于这种心灵的流露,他发现自己处在当时正派 学者的领导地位,不免觉得悲哀。徒然和政客小人斗 争一番后,他第二次遭到流放,远走海外的海南小 岛,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心灵倒分外平静。
因此这个人成为文学闲话的中心,死后尤其受到深广的敬重,也是很自然的。拿西洋作家为例,李白可以媲美雪莱或拜伦,是一个燃烧自己展现出瞬间壮景的文学彗星。杜甫就象米尔顿,是一个热心的哲学 家和老好人,以贴切、渊博的古典比喻写出了丰富的作品。苏东坡永远年轻。他性格比较象萨克莱,政治和诗词的盛名则象雨果,同时又具有约翰生博士那份 动人的本质。不知怎么约翰生博士的痛风病直到今天 还叫我们感动,米尔顿的瞎眼却不尽然。如果约翰生同时又兼有甘斯伯劳的特色,而且象波普用诗词批评 政治,又象史维夫特吃过那么多苦而没有史维夫特的尖酸味儿,我们就能找出一个英国的类比了。苏东坡的道精神由于遭受许多困难而更加醇美,却没有变酸。今天我们爱他,只因为他吃苦吃得太多了。
中国有句俗话说,盖棺才能论定。人的一生就象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差别是 ——人生的戏往往连最聪慧、最精明的演员也不知道 下一幕会演些什么。不过真实的人生永远随一种必然性自然推展,只有最好的戏剧能够企及。因此写过去人物的传记有一项最大的方便,我们可以检视一幕幕已经终了的情节,眼见许多事情因外在事变和内在性 格的必然性而自然发展。
我彻底研究苏东坡的一生, 明瞭他为什么一定要做所做的一切,内心却渴望弃官隐居。我觉得自己仿佛在读中国占星家笔下某人一生的预言,清晰、明确,绝对无法避免。中国占星家可以逐年列出一个人一生的过程,为了丰富的酬金也愿 意把整个预言写下来,但是传记家的后见之明永远超 过占星家的预测。今天我们能认清苏氏一生起起落落 的明图,看出同样的必然性,但也确知无论问题在不 在星宿,阴晴圆缺总要发生的。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死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华北被金人攻 占,北宋灭亡前二十五年。他在宋朝最好的皇帝手下 成长,服侍过一个用意良好却野心勃勃的皇帝,等那十八岁的昏君登上龙座,他就不断蒙羞受难了。因 此,研究苏东坡的一生就等于研究国家因党争而陨落的过程,结果国力消减,政客小人横行霸道。《水浒传》的读者对这种暴政都很熟悉,正直的好人为了逃 避税吏或避开贪官的“公理”,一个接一个走向绿林,成为书中受人爱戴的绿林英雄。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有一大群卓越的学者围在皇帝朝中,北宋末期却一个也不剩。著名的国家资本主 义者王安石第一次迫害学者,整肃御史,任用属下, 至少还有二十位名学者和正义人士愿为自己的罪名而 受苦。等小昏君第二次施虐,好人大部分已经去世, 或者很快流放而死。这种削弱国力的举动是由这位大信仰家以“社会改革”、避免“私人资本剥削”,维护可爱的中国人民“利益”的名称而发动的。
对国家命运来说,最危险的莫过于一个思想错误却固执己见的理想家,诗人兼人道哲学家苏东坡以他的常识来对抗经济学者王安石的逻辑,他所颁授的教训以及中国所付出的代价,我们至今还没有学会。王安石热衷社会改革,自然觉得任何手段都没有错,甚至不惜清除异己。神圣的目标向来是最危险的。一旦目标神圣化,实行的手段必然日渐卑鄙。这种发展趋势逃不过苏东坡敏锐的心灵,甚至有点违背他的幽默感。他的行径和王安石不合;彼此的冲突决定了他一 生的经历,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
苏东坡和王安石都没有看见他们斗争 的结局,以及中国被北方蛮族征服的情景,不过苏东坡亲眼看见广 泛宣传的“社会改革”造成 了可怕的结果。他看到王安 石“热爱”的“农民”不得 不逃出家园,不是因为饥荒或洪水,而是丰年怕回到村里交不出政府强迫农民借的贷款和利息,会被官吏抓去坐牢。他呼声震天,不能自己。
有些不诚实的官吏觉得隐瞒政府的弊端——他们不可能察觉不到——颂扬它的优点比较有利。只要谎言够大,说得次数够多,谎言变成真话也不是现在的新发明哩。宦官要谋生。就这些不负责的人玩弄着国家的命运,仿佛他们自己逃得掉最终的结局似的。苏东 坡至少能维护他的灵魂,为此付出代价。皇帝正直的本心不足以成为昏庸的借口,因为重大问题方面他判断错误。苏东坡却是对的。
铁腕政治以社会改革的名义强加在人民身上。在疯狂的权力斗争中,党争超越 了爱国的兴趣,国家的道德和经济纤维被削弱耗尽, 正如苏东坡的预言,使国家轻易落入西伯利亚方向的强敌手中。小人甘愿在“区域独立”的名份下替北方的强邻当傀儡,效忠异族。难怪北宋覆灭,中国要退到长江以南。宋室焚毁之后,史学家在焦木废墟里漫步,才开始检视原野,用自大的史学眼光来考虑灾祸 的原因,可惜太迟了。
因为董宇辉来的
元声369 回复 @柒月的风724: 董宇辉还推荐了艾宝良读此书
太同意了。希望多一点没有配乐有声书。
主播是谁?声音真好
想或不想 回复 @lilysun73: 为什么像阿城
没有背景音乐真好,静静的听主播的好声音
绿林 lu lin
大文学家的事迹很吸引人,伟人多才
林语堂太爱苏东坡啦!对王安石有片面的认识和偏见
富含磁性的声音,动人
稳重之声,浑厚解读这的千年等一回才子,真得需要点内力!
感谢主播!《苏东坡传》全书听完了,很精彩,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广告干扰,只有主播圆润清晰的读书声,很棒!了解了苏轼,也了解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增强了对苏东坡诗词的学习和喜爱。赞👍
七简单 回复 @看好书听好书: 1@喜马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