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第二讲】人性失衡,赏罚不足以恢复良好秩序

【在宥·第二讲】人性失衡,赏罚不足以恢复良好秩序

00:00
20:31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庄子外篇在宥的第二讲。


在第二讲里,庄子提出来,人性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如果一定要把整体的人性强行地割裂开来,就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制造出敌人。比如,你定义出一种绝对的“善”,其实就是割裂了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先自我分裂,又要用一部分战胜另一部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最多是制造出一个潜藏更多偏执的自我来。现代心理学讲自我和解,大概也是受到庄子的启发吧。


社会生态也是这样,各种群体就像是人体的器官,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彼此合作,多元共生。一旦你把某一类器官划定为绝对的“善”,其实就是丢弃了其他所有器官的生命力。既然一个社会的大部分动能、大部分资源、大部分生命力都被人为封禁了,这个时候再谈扬善惩恶,不是越做越割裂吗?


第二讲的大致思路就是这样,下面请大家进入课堂,我们一起学习。



原 文


人,大喜邪,毗pí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jié卓鸷zhì,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解 读


紧接着庄子讲:“人,大喜邪,疲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人啊,他真的经不住拖拽。我又想到一个名言,叫“人经不住爱”,被爱的没有几个不翘尾巴的。人,大喜邪,疲于阳,大怒邪,疲于阴。人如果大喜的话会伤害自己的阳气,如果大怒的话会伤害自己的阴。


阴阳这个事儿我想多说两句,我觉得这是比较深入的一个课,我就基本不做保留。


我和最要好的一位中医大夫,讨论阴阳的问题,我就提到,阴阳不应该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存在,作为哲学概念存在的话,它实际上背离了阴阳的本意。


这位中医朋友他就说:我可以帮你论证一下。怎么呢?实际上,在中医上,阴指的是身体体液,阳指的是这体液当中的能量。(比如,水本身为阴,水的热量为阳)


阴指的是身体,比如说一壶水,阴指的是这壶水本身;阳指的是水的能量,它蕴含的状态,所以这两个不能够并提。所以,人大喜,伤阳,伤的是他的神,伤的是他能量的运行;大怒伤他的阴,那就是肝气郁结,直接伤他的身体。


“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如果一个人,老百姓的阴阳两个方面都被伤了,被驱使的到处精神振奋,然后身体崩溃,“寒暑之和不成”,四季循环的调整作用没有了。四季循环本来是能帮助人调整的,寒暑之间,如果我们能够在当中处理好的话,也能够使我们的能量体系趋于平衡。


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冬藏的时候冬藏,该发旺的时候发旺。如果阴阳并毗,两者都伤了,水也少了,热量也没有了,当然就伤了人的形体了。这个人就要脱相了。


昨天有一个从云南过来的朋友,他跟我讲他说我们在云南生活,我说你们那肯定是慢节奏。他说NO,黄老师,不是这样的,我们在云南生活叫没节奏,我现在回到北京,我看北京的人,我就觉得他们的形象都跟我们不一样。这个话说的太好了!


“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这害处可大了。伤了人的本性,伤了人的品德,之后这害处可大了。


人会喜怒失位,该喜的时候不喜,该怒的时候怒不起来,不该怒的时候怒起来了,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高兴。说今天可以早下班一个小时,特欢喜。这怎么值得欢喜,本来就不应该让你那么干的。


“居处无常”,自居的时候,生活上失去节律。“思虑不自得”,本来思虑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决策的。思虑不自得,就是说怎么个思虑也没有办法决策这件事。你看大学上就强调要通过“虑而能后得”。


庄子讲,如果把人的本性都弄成这样,他没有办法决策,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是所有东西催着他做决定。


“中道不成章”,中和之道也梳理不出来,正确的决策最后应该梳理出来一条中和之道,让自己心里面能够安生。他不是直奔某一件事去的,不是说被人催着,这个成了目标,那个也成了目标,不是这样的。



一旦整个天下走到这个地步,“于是乎天下始乔诘jié卓鸷zhì,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于是乎天下的情况就变了,各种各样的,有人自高自大,有人喜欢抬杠,杠精。乔,自高自大;诘,相互批评,谁也不服谁,杠那儿;卓,独异特行;鸷,凶猛极端;什么样的人都出来了,有牛哄哄的,有杠哄哄的,有特别独的,也有特别凶的。我说独是独立的独。


半夜起来弹钢琴,真不容易啊!这心里得郁闷到什么程度。记得以前有首歌叫什么,说谈了恋爱之后,男的就半夜举哑铃,女的就半夜弹钢琴,真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啊!


“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盗跖,春秋时候的农民起义的领袖。历史上一直认为他是坏人,其实他出身很好,他是柳下惠的弟弟,当时鲁国的贤臣柳下惠跟孔子是认识的,柳下惠的弟弟竟然是盗跖,他聚了九千人到处烧杀抢掠。


这里讲,为什么他干那么多坏事,最后竟然还是善终?盗跖最后是善终。后来有人批评他,他一辈子干的最多的坏事——就说他特别喜欢抢女人,所以他很早就白眉毛。那么你可以想象,中医解释就是说纵欲过度,眉毛白了。大家不要去看到别人眉毛白,就说别人纵欲过度,也可能是因为不睡觉。


盗跖后来到了宋代之后,被尊成是娼妓之神。


盗跖算坏的典型。“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曾指的是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孔子晚年的时候的学生,他应该讲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据说是禹的后代,而且他名列四圣之一,叫宗圣。


有人讲,很多学者都认为说大学是曾参的著作,也有人说不是曾参的著作,说有可能是秦汉时期的托作,伪托。他的名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前后,则近道已。”


这是他的千古名句,前头几句没什么争议,就是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显明,在于让光辉的德性、好的德性展现出来,在于亲近人民,或者说在于让老百姓能够不断地革新自我,“在止于至善”,这个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至善。


下一句要了命了,“知止而后有定”,有人说止就是禅定的功夫,然后有定,说有了这个止之后,专心在一个事情上,然后就能够入定,在入定之后就安静了,安静之后,我就不知道他是怎么解释了……


儒家的经典我不太想碰,碰了之后它里面历史故事太多,而且争议比道家其实还大,但我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解释成禅定功夫,实在是太过分了!


“知止而后有定”,应该是有了自己的根本目标了之后,他就有定力了。这个定力指的不是修行的定力,否则怎么会定之后再能静呢?


静指的是恬静,心思纯净,这时候心就放下来了;“静而后能安”,自己心安理得,彻底确立了独立人格和自身的价值;“安而后能虑”,然后进行决策;“虑而后能得”,知道自己该干嘛。整个从思维到路径都出来了,之后才有“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这里说的很清楚,事情有本末之分,事物都有本末之分,做事情他都有一个有始有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个就接近于道。


整个在讲一个人生修为到做事业的路径,怎么就变成了禅定?


曾史之行,史指的是史鱼。史鱼是一位卫国的名臣,他跟孔子同时期,史鱼能够不断的进谏他的君王。


他为了推荐蘧(qú)伯玉当他后续的职位,(当时卫君亲近小人),史鱼病死的时候都告诉他的孩子说:你把我遗体放在窗户底下不要入葬。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卫国的君王来致祭了,来看望的时候,发现怎么老头的遗体还放在窗户下头。孩子就告诉君王说:我爹临死都担心您会近小人而远君子。魏君被这么一震撼,就把小人辞退了,然后用了蘧伯玉。孔子听说之后,大为赞美!所以史鱼身上有一个成语叫“史鱼历节”——史鱼经历很多很多坎坷,但是他坚持自己的大臣的节操。


盗跖和曾参、史鱼是两类人,但是庄子说其实是伴生物,其实是互相伴生的。


“于是乎天下始乔诘jié卓鸷zhì,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就是天下人开始互相攻击了,各走一套、各玩一套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就什么人都出来了,盗跖也出来了,曾参也出来了,史鱼也出来了。


老子上有一句话:“国家昏乱,有忠臣”,对吧?国家昏乱,有忠臣——就是因为治理的不善,所以坏人也出来了,然后也衬托出那个好人。但是,说到底还是你治理不善,天下的治理不是为了出几个名臣的,而是为了天下人能过好日子——而这好日子指的不是欣欣然快乐,是指他能够守住他的德性,能够过得恬静。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己”,你走到这一步之后,你统治层能有多少资源呢?你就算取全天下的资源,去赏善者,你够用吗?“举天下之资源去惩罚恶者”,你能够把恶者给惩罚尽了吗?社会撕裂了之后,如果你不能够让它弥合到一起,互相转起来,你作为那个跳出来的那个,你能有多少成本能够投入进去啊?能够把这个火给救了?


所以庄子说你就别想——你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你不是全能的,你没那么多资源可以做这个事儿。“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你就算占有再大的天下。你只要把天下搞成这样,最后你也是忙不过来。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但是可惜的是三代以来——我们假设说这三代是夏商周,匈匈焉,成天忙忙碌碌的,或者说成天就是一门心思的特轴、特拧,就是要搞赏罚的事情,老百姓还有什么时间——都被你驱赶了,一会儿要去够那个,一会儿又怕被罚这个,他还有什么时间能安其性命之情?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还有没有闲暇,有没有空间,回到他自身的原本应该有的恬静的状态、性命之情?


你这么折腾,把所有人都折腾坏了,然后你就不断地罚不断地赏,折腾得更坏,又得有更多的赏和罚来解决问题,遭罪的是老百姓啊!老百姓时间都被占满了,没办法返璞归真。为什么?因为每天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


这里我们把性和命稍微讲一点,性和命,因为历史上讲性和命讲的始终不太清楚。我看了一下,包括朱子——朱熹他们的解释,我觉得都是纯逻辑里的想象。


性,按孔子的说法:食色,性也。本性本能,不用质疑的,这不用质疑的。


命是什么?老子讲归根复命,命实际上指的是生存的状态。你有一个好的德性能够把自己的本性控制住,使它循环起来,你就会有个好的命,你就会有好的生存状态。如果你没有这个德,你的本性又是欲望特别重,每天都想做那羞羞的事情,那你的生存状态肯定会不断的劣化,不断的变坏,能够归根复命你就是大德。


各位,这样我就讲明白了,讲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命,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因此讲性命双修什么意思?应该也就明白了。


所以,这一段我总结一下,一定要放下妄想。驯服天下是最大的妄想。河上公的说法,永远不要烦劳百姓,就是不要让老百姓过得非常的烦劳,繁重,劳累,不要逼迫他们。



以上就是庄子在宥的原文解读。


这一讲短短一段话,我们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解读,是因为涉及到道家思想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性命之情。情,就是真实情况的意思。性和命的真实情况,是一个人的本真。从本真的角度讲,如果没有外界的逼迫,人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不需要的东西。这话说起来有点儿矛盾,其实你仔细想想,需要还是不需要,如果真的由人自己来定义,而不是由消费社会来刺激的话,人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所以,失去了本真,是不用去谈什么幸福与安宁的。连自己定义自己的需求都不能够了,还有什么幸福与安宁呢?


当然了,失去了本真,还是可以追求存在感,还可以不断刷新上限去追求更多的存在感,这个杠我就不抬了。


庄子在宥的第二讲就到这里,很高兴一起分享道家思想,感谢你的参与,我们下一讲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甚爱必大废,调和身心舒!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饮水思源恒安_wi6:

  • 毛埮埮

    不知道积攒了多少福报,才有机缘听到老师讲的课

  • 似水流年_9e

    这才有空儿看手机…… 更新了~开心~点赞~单曲循环中……

  • 来世间游历的诚诚姐姐

    还是希望有比去控制本性更好的途径啊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来世间游历的诚诚姐姐: 本性并不可怕,各种忽悠放大了某种特性

  • 喜萌听书

    喜怒失位,居处无常,阴阳并毗! 这就是传说中的云南白药也弥补不了的心灵创伤?

  • 08401

    中和之道

  • 1390825kcsn

    第三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