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值得金龟换酒的神仙友情——李白与贺知章(下)

第8课:值得金龟换酒的神仙友情——李白与贺知章(下)

00:00
18:57

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欢迎收听由我主讲的《给国人的唐宋诗词课》。上一讲我主要和大家讲了李白与贺知章“金龟换酒”的一段往事,这一讲我们接着讲:李白在遇见贺知章之前,漫漫的“诗仙”成名路究竟有多坎坷?贺知章之所以大力举荐李白,除了欣赏李白为人为诗风姿特异,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

我们习惯了飘逸不凡的李白形象,但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李白的生平经历,就知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仅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还经受了很多白眼甚至鄙视。譬如他年轻时候在重庆,曾经拜访过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而这个李邕据说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他根本容不下这个比他还骄傲的李白,所以对于李白不拘礼俗、高谈阔论的个性无法接受。而李白在感受到被李邕轻视的耻辱后,专门写了一首《上李邕》。在诗中,他不仅把自己比喻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还对李邕的傲慢进行了回击。诗歌后四句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上李邕》


“宣父”就是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专门下诏,把孔子尊为“宣父”。读了李白的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这就是李白的个性,李白对李邕说:别人看到我与一般人不一样,听我说话口气大,都冷笑我。但你别忘了,连孔夫子都知道后生可畏,你李邕瞧不起年轻人,恐怕最后要被年轻人耻笑的。李白就是这样有话就要直接说出来,简直是指着李邕的鼻子骂人了。


李白也曾经给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的韩朝宗写过自荐信,这就是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他在信的一开头就引用当时读书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极度赞美的话,表示自己也希望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从此“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但结果呢?韩荆州不仅没有给李白任何机会,还对李白的狂傲不屑一顾。不知道大家对李白《与韩荆州书》的感觉如何?我读李白这样放低身段去求人的文字真是很痛心。我只能理解为李白太想在这个时代有一番作为了,所以才会不断去求人。他在《行路难》中说自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这样的李白是他自己笔下描写出来的,不由我们不信。


但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遇到贺知章,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赏简直到了极致的地步,让李白数度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所以一个天才真的需要另外一个天才才能认识到他的价值的。法国的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这话说得真是好,李白遇到贺知章,我觉得在李白心里,就等于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他珍惜这份宝贵的缘分,所以在他的诗歌里,也一次一次把这种欢乐写下来。


2

但贺知章到底为什么如此欣赏李白呢?如果说就因为一篇《蜀道难》让贺知章对李白刮目相看,可能把问题看得简单了。我觉得贺知章其实是从李白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狂放的性格。李白的狂放,大家知道的多一些。如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里面的自负和狂放,当然可以读出来。《将进酒》诗中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诗句,都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文之中呈现出来的狂放个性。至于在生活中狂放的例子就更多了,《旧唐书·李白传》就记录了好几件:像酒醉后让当时的高力士脱靴,结果后来高力士从李白写的诗歌里面挑出几句说是讽刺杨贵妃的,如李白《清平调词》第二首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本来是赞美杨贵妃美艳得就像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而且比赵飞燕更多一种天然的富贵之美。但高力士因为怀恨李白,所以故意曲解李白的意思,对杨贵妃说:李白把你和赵飞燕相比,赵飞燕身轻如燕,这分明是在体态上讽刺你丰腴的意思。再说那个赵飞燕不守妇道,与许多宫外男人有染,最后被贬为庶人,以自杀收场。这也可能是李白说你虽然现在好像很受宠,但没有好下场呢。结果杨贵妃信以为真,每次唐玄宗准备提拔任用李白的时候,杨贵妃都加以阻止。可见李白的狂放,使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坎坷。而贺知章的狂放其实也不在李白之下,不仅《旧唐书·贺知章传》说他“性放旷……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杜甫也说他“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贺知章一生性情放旷,胸襟洒脱,正可谓是“是真名士自风流”。


第二,嗜酒的习性。可能酒是狂放性格的催化剂,狂放的人尤其嗜酒,也只有酒能够安慰他们寂寞的灵魂。李白在《襄阳歌》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在《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要把名贵的马和皮衣都拿去换取美酒,因为只有美酒才能麻醉掉生活中无边无际的愁情。《旧唐书·李白传》说他任翰林供奉的时候“日与饮徒醉于酒肆”,这酒喝得确实夸张了,这不是一般的好酒,简直是酗酒了。所以唐玄宗有次想让李白来写点乐府诗助兴,到处找不到他,最后在酒店里找到了,但已经烂醉如泥。怎么办呢?就不断地用冷水浇面,让酒慢慢退掉。当然对李白来说,酒退一点,诗歌也就很快来了。郑谷《读李白集》说:“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真是说得形象到位。


贺知章呢?你说把身上佩戴的金龟送去酒店换酒喝,而且与李白两人“期不间日”地喝,这样的人肯定是酒徒。据说他晚年喝酒更厉害了,而且跟李白有得一比,他“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醉后写的文章,一写就是一篇,不仅写得好,而且一气呵成,这醉后泼墨成篇的才情,与李白真是一样的。


杜甫写过《饮中八仙歌》,第一个写的就是贺知章,说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喝酒以后骑着马就像坐着船一样摇摇晃晃,醉眼昏花之后掉在井里,就在井水里睡着了。这酒喝得不仅忘了自己,也忘了世界了。李白呢?杜甫说: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对李白来说,好像没有酒就没有诗,他几乎天天在酒家喝,喝醉了就睡在酒家。唐玄宗有次在湖上游玩,想起了李白,把李白喊来了。结果李白又喝高了,居然不肯上船,一边还醉醺醺地说:“我是酒仙,我不上船。”最后还是高力士扶着才勉强上了船。我突然想起,面对这么一个日日沉醉的李白,不仅唐玄宗不容易,连高力士也很不容易。


第三,道教的情怀。我们在开头讲贺知章晚年退休就是去当了道士,而且把家乡的老宅改名为“千秋观”,在家的日子便是在道观修行的日子。而且他退休前连做了几天的梦,也是到了神仙之地,正是道教追求的终极世界。换句话来说,正是这一梦,让贺知章决定让自己的余生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李白当然是深深懂得贺知章的心意的,所以在单独为贺知章送行时写的诗歌就说“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就直接用了王羲之遇到道士、抄写道教典籍《黄庭经》的典故,这些都是为了契合贺知章当时的身份。包括在贺知章去世三年以后的追忆之作,在小序里,李白之所以把他与贺知章的初次相见的地方说成是“紫极宫”,我觉得也是为了强调他们相见的道教情缘。而《本事诗》特别提到贺知章“既奇其姿”,很多人也往往把这一句轻轻放过去了。我觉得这一句应该包括贺知章看出李白身上的道家仙姿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他直觉李白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与自己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才特别认同,并且激情满怀地要解金龟换酒了。据说贺知章本人的长相也有仙姿。卢象《送贺监归会稽歌》说:“君不见先生耳鼻有仙骨,自号狂生中有物。”看来耳鼻有仙风道骨的贺知章,也一眼看到了李白身上的不凡之气。


而李白自己从小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自称“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而且还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有过交往,这个玉真公主就是一个出家的道士。至于李白从翰林院出来后,与各地道士的交往就更多了。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若仙居”(《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读道家书,修道家行,居道家地,也应该是李白一直向往并努力实践的人生追求。


李白对贺知章满怀感恩,不仅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和推荐之恩,更因为贺知章“谪仙”的评价非常契合自己内心的想法。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没有什么形容比这个更让李白兴奋的了。李白不仅照单全收了这个评价,而且在自己的诗歌中还多次用了“谪仙”这个词,像他在《玉壶吟》诗中说“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虽然借了汉代东方朔的典故,但其实也是以谪仙人自居的。而且很可能在当时的长安,因为贺知章的影响力特别大,以“谪仙”来称呼李白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自称“谪仙”应该是李白的习惯了。“谪仙”这种超越世俗、无拘无束的特点,正是李白一直追求的境界。贺知章这么慷慨而精准地把这个雅称送给了他,李白当然会终其一生来感谢贺知章了。


3

李白与贺知章两人相识交往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他们一见倾心,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相比一方对另一方的仕途推荐而言,没有什么比性情和思想的投缘更重要的了。李白与贺知章的关系,在李白的几首诗歌里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认识一个天才,需要另外一个天才的慧眼。我觉得李白与贺知章之间的惺惺相惜,就是两个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样的故事真是想想都动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琳海峻涛

    这段解读是小人之心。